专利名称: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大鲵俗称“娃娃鱼”。目前,大鲵的养殖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利用自然溪流放养,即在溪流的下游筑坝,在上游自然放养,这种方法一旦有一条大鲵发病,会影响一大批,导致大鲵大量死亡,而且种鱼交配是无序进行,发情期间会同类残杀,使种鱼伤残较大,因此,养殖的成活率很低;二是人工建设地下室或是利用洞穴养殖,并采用人工催精、受精的方式,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种鱼的寿命短,2 3年就退化,消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自然养殖,发病率少,成活率高,且能延长种鱼寿命的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技术。 本发明米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鲷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养殖要素:A、利用山溪或地下水资源筑坝蓄水;B、在筑坝蓄水的下方将土地分成若干区块,并在每区块中建设若干小洞穴,且洞穴的洞口应不超过种鲵宽度的10 30 Cm,在每区块中放入少于或等于小洞穴的雌雄相等或雄多于雌的种鲵数;C、将坝内的山溪或地下水资源引入各区块并保持流动但不循环使用,且各区块的水不能相通;如果水温或气温超过25V,应采用制冷机,使流入区块内的水的水温低于或等于25V ;D、在筑坝蓄水处放入种鲵能食用的鲜物活饵并让其自然流入区块,供大鲵食用;E、让种鲵在区块自然性成熟并自然交配、产卵,并在产卵后将卵采用人工移出区块并孵化、成长即可。所述的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技术,在每区块中放入的种鲵数在6 15条之间最佳。采用本发明,具有原生态的特性,大鲵本性不退化,且种鲵的发病率少,种鲵自然性成熟,同步发育,自然产卵,极大地延长了种鲵的繁殖寿命,繁殖成活率高。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它包括下列步骤:
一、优选山林密集处,源头无污染的具有山溪或地下水资源的地方,在中下游处筑坝蓄
水,
二、在筑坝蓄水的下方平整土地,采用土壤隔离成若干个区块,在每个区块的两侧建设6 15小洞穴(最好用鹅卵石建设),洞穴的洞口应不超过种鱼宽度的10 30 cm,区块中间呈小溪状;同时,在洞穴上方植上草皮,放置鹅孵石,搭建遮荫棚,围设格栅等设施建设为种鲵休憩场所。三、在每个区块中放入少于或等于小洞穴的种鲵,其中的雌雄相等或雄多于雌的种鲵数;四、采用管道将坝上的水与区块接通,并将区块内的水另行接通并流至其它处;在夏秋季节或当气温或水温高于25°C时,采用抽水机将冰冷的地下水融入山溪水中,或是直接采用制冷机将山溪水制冷后,再将其通入管道中;
五、在筑坝蓄水处放入种鲵能食用的鲜物活饵,并让其通过管道自然流入各区块供大鲵食用;
六、让种鲵在区块自然性成熟并自然交配、产卵,并在产卵后将卵采用人工移出区块并孵化、成长即可。
通过上述,这样,既保持了大鲵生长的原生态的特性,使大鲵本性不退化,且种鲵的发病率少,种鲵自然性成熟,同步发育,自然产卵,极大地延长了种鲵的繁殖寿命,繁殖成
活率高。
权利要求
1.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养殖要素:A、利用山溪或地下水资源筑坝蓄水;B、在筑坝蓄水的下方将土地分成若干区块,并在每区块中建设若干小洞穴,且洞穴的洞口应不超过种鲵宽度的10 30 Cm,在每区块中放入少于或等于小洞穴的雌雄相等或雄多于雌的种鲵数;C、将坝内的山溪或地下水资源引入各区块并保持流动但不循环使用,且各区块的水不能相通;如果水温或气温超过25°C,应采用制冷机,使流入区块内的水的水温低于或等于25°C ;D、在筑坝蓄水处放入种鲵能食用的鲜物活饵并让其自然流入区块,供大鲵食用;E、让种鲵在区块自然性成熟并自然交配、产卵,并在产卵后将卵采用人工移出区块并孵化、成长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每区块中放入的种鲷数在6 15 条之间最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山溪或地下水资源筑坝蓄水;在筑坝蓄水的下方的每区块中建设若干小洞穴,将坝内的山溪或地下水资源引入各区块并保持流动但不循环使用;如果水温或气温超过25℃,应采用制冷机,使流入区块内的水的水温低于或等于25℃;在筑坝蓄水处放入种鲵能食用的鲜物活饵并让其自然流入区块,供大鲵食用;让种鲵在区块自然性成熟并自然交配、产卵,并在产卵后将卵采用人工移出区块并孵化、成长即可。采用本发明,具有原生态的特性,大鲵本性不退化,且种鲵的发病率少,种鲵自然性成熟,同步发育,自然产卵,极大地延长了种鲵的繁殖寿命,繁殖成活率高。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210858SQ20131011049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日
发明者徐月清 申请人:衢州月清渔业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