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细菌性果斑病中的应用及该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73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细菌性果斑病中的应用及该药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细菌性果斑病中的应用及该药剂,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种子处理和田间防治试验,掌握了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药剂田间喷雾防治的最佳使用浓度及处理带菌种子的最佳药液浓度、处理时间等,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根的生长为生产上能够科学、安全的使用该药剂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果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专利说明】1%异嚷挫琳酬*2% _硫鼠甲$元乳油在防治细囷性果斑病中
的应用及该药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细菌性果斑病中的应用及该药剂。
【背景技术】
[0002]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BFB)是葫芦科作物上的一种毁灭性细菌病害,在世界多国及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属世界性检疫病害。其病原为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Schaad et al.,2008)。1998年,我国学者张荣意等在海南省发现并首次报道了该病害,对其发病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近年来我国新疆、海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山东、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相继发生该病害。
[0003]该病是典型的种传病害,病原菌可在种子上存活19年之久,通过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菌除了侵染西瓜和甜瓜外,还能侵染南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且被污染的种子导致植株在幼苗期、成株期和果实发病。田间发病果实中的种子有较高的带菌率。因此获得安全有效的种子杀菌剂来防治该病害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0004]根据上述领域的需求和不足,本发明提供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种子处理和田间防治试验。掌握了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药剂田间喷雾防治的最佳使用浓度及处理带菌种子的最佳药液浓度、处理时间等,为生产上能够科学、安全的使用该药剂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果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中的应用。
[0007]所述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稀释倍数为50-1000倍。
[0008]所述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的使用方式为处理带菌种子或喷洒叶片。
[0009]当用于处理带菌种子 时,所述稀释倍数为50-200倍。
[0010]所述稀释倍数为200倍。
[0011]所述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处理带菌种子的方式为0.5-1.5小时/次,小于0.5小时防治效果差,大于1.5小时会影响种子发芽;而处理带菌种子0.5-1.5小时/次基本能满足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要求。
[0012]所述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处理带菌种子的方式为I小时/次。
[0013]当用于喷洒叶片时,所述稀释倍数为1000倍。
[0014]一种用于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药剂,其特征在于,该药剂为稀释50-1000倍的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
[0015]所述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的使用方式为处理带菌种子或喷洒叶片。[0016]目前,果斑病的防治主要侧重于种子处理和田间化学药剂防治。赵廷昌等用3%盐酸处理带菌哈密瓜种子lmin,水洗后再用47%加瑞农600倍液浸种处理过夜后播种,对防治瓜类细菌果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丁建军等用2%~8%双氧水处理种子15min,不仅杀菌效果好,还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王爽等研究表明,1%福尔马林和果腐净I号处理种子防治效果分别为97.6%和94.9%,72%链霉素720mg/L处理种子防治效果76.8%。牛庆伟等研究表明,40%甲醛100倍液处理种子lh,对幼苗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田间化学药剂防治则主要以农用链霉素和铜制剂居多。虽然铜是植物生长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铜的过量势必对植物带来危害,导致植物出现药害现象,使叶片增厚变脆。
[0017]防治药剂的多元化及药剂的轮换交替使用,不仅在病害防治中可减缓抗药性的产生,还可以减轻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中,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与生产上常用的种子处理药剂及农用硫酸链霉素和琥胶肥酸铜相比较,无论是带菌种子处理、苗期喷雾防治都有较好的效果,且进行种子处理,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根的生长。因此该药剂有待于成为生产上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及种子处理的首选药剂。
[0018]本发明选用配制的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和4种对照药剂,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为靶标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比较了不同药剂及不同浓度下处理种子、植株喷雾对果斑病的防治效果,药剂处理对种子的发芽率、根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200倍液处理带菌种子Ih防治效果达89.9%,1000倍液苗期喷雾防治效果达75.2%,两种处理防治效果分别较生产上常用的72%农用硫酸链霉素的防效高32%和2.3%。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200倍液进行种子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根的生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20]图2为药剂处理对种·子表面带菌的影响;
[0021]图3为药剂处理对带菌甜瓜种子的影响;
[0022]图4为药剂处理对带菌西瓜种子的影响;
[0023]图5为药剂处理后植株药害结果(C和D分别为在西瓜和甜瓜上的清水对照);
[0024]图6为种子药剂处理后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或是将本发明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6]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
[0027]材料试剂:
[0028]供试菌株:本实验室保存的西瓜嗜酸菌菌株Aac-5 ;培养基:King’ s B (KB)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供试种子:西瓜种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提供)、甜瓜种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供试药剂:1%异噻唑啉铜? 2% 二硫氰甲烷乳油为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的异噻唑啉酮和二硫氰甲烷乳油按照1%异噻唑啉酮和5% 二硫氰甲烷乳油以及97%的二甲苯的比例混合配制、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X(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0%琥胶肥酸铜SC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农药中试厂)、甲醛(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HCL (北京化工厂)。
[0029]实施例1.[0030]1.室内毒力测定
[0031]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抑菌圈法。挑果斑病菌单菌落接种于液体KB培养基,28°C、200rpm/min恒温培养24h,OD600 ^ 0.3 (108cfu/mL)。当培养基温度降到50°C左右时,将菌液加入培养基内(菌液与培养基的比例是1:40),制成平板。将直径7mm灭菌滤纸片置于平板中。将不同浓度的供试药剂,取IOuL滴加到滤纸片内。无菌水做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28°C,恒温培养48h后,十字交叉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见图1)。
[0032]2.结果分析
[0033]2.1.室内毒力
[0034]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供试的5种药剂中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各浓度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在22.1~39.0_,且随着浓度的增高抑菌圈的直径增大;甲醛的各浓度抑菌圈直径在9.1~38.6mm ;72%农用硫酸链霉素的抑菌效果仅次于甲醛,各浓度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在13.0~25.9mm ;HC1的各浓度抑菌圈范围在9.4~13mm,而30%琥胶肥酸铜的抑菌圈不明显(图1)。
[0035]表1.供试药剂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抑菌效果
[0036]
【权利要求】
1.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稀释倍数为50-1000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的使用方式为处理带菌种子或喷洒叶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当用于处理带菌种子时,所述稀释倍数为.50-200 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倍数为200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处理带菌种子的方式为0.5-1.5小时/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处理带菌种子的方式为 1小时/次。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当用于喷洒叶片时,所述稀释倍数为1000倍。
9.一种用于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药剂,其特征在于,该药剂为稀释50-1000倍的.1%异噻唑啉酮? 2% 二硫氰甲烷乳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的使用方式为处理带菌种子或喷洒叶片。
【文档编号】A01N43/80GK103583544SQ201310611558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6日
【发明者】赵廷昌, 折冬梅, 董春玲, 杨玉文, 王铁霖, 孙柏欣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