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传统割胶刀整体较笨重,使用和携带不方便;另外,目前的刀刃必须花大量时间打磨,且磨刀是操作人员容易受伤、也不方便,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再就是目前的割胶刀钢质硬度不稳定、而刀刃与刀体是固定一体的,不能更换,当刀刃生锈将会把锈迹带给橡胶树的割口,致其发炎;最后因为刀刃与刀体之间不能转换角度,割胶拉刀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将整把刀设计成组合式,方便更换刀片,且刀架与刀体采用可旋转式连接,刀体与手柄采用易拆装式连接,因而使用和携带方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一种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包括前端有刀刃的刀片(I )、刀架(2)、刀体(4)和手柄,所述刀片(I)后端插入刀架(2)前端的凹槽中相连;刀架(2)后端制有半圆周齿形且铆接在刀体(4)前端,在刀体(4)前端还铆接一个手动锁紧件(3),该手动锁紧件(3)上制有与刀架(2)后端齿形相互啮合的内齿圈,并通过扭簧将手动锁紧件(3)压紧与刀架(2)的半圆周齿形啮合以防松动;刀体(4)后端与手柄(5)前端采用易拆装式连接。所述刀体(4)后端与手柄(5)前端采用螺栓螺帽连接;或者采用刀体(4)后端通过螺纹旋接在手柄(5 )前端。所述手柄(5)尾部有一连接加长手柄的螺纹接口(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由于刀架与刀体采用可旋转式连接,刀体与手柄采用易拆卸式连接,因而整把刀设计巧妙,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受损或用钝的刀片,免除打磨刀刃的繁琐程序,节约时间,大大的提高割胶效率;另外刀架与刀体采用铰接连接,可转动到不同方位,满足更多割胶需要;刀体与手柄采用易拆装式相连且相互可折叠,携带方便,美观大方,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生产需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整体主要由有刀刃的刀片1、刀架2、刀体4和手柄5构成,手柄5采用现有技术用两面为彩色木质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内侧连接优质钢片结合设计而成,使手柄4外形美观、简单耐用,更有良好的手感;所述刀片I后端插入刀架2前端的凹槽中相连;刀架2后端制有半圆周齿形且铆接在刀体4前端,在刀体4前端还铆接一个手动锁紧件3,该手动锁紧件3上制有与刀架2后端齿形相互啮合的内齿圈,并通过扭簧将手动锁紧件3压紧与刀架2的半圆周齿形啮合以防松动;刀体4后端与手柄5前端采用易拆装式连接。使用时,手动锁紧件3在扭簧作用力下牢牢卡住刀架2,当向后按压手动锁紧件3使卡住刀架的啮合齿分开,即可轻松转动刀架2使其相对于刀体4收折,便于使用者调节刀架2的位置和携带;当刀架2转动调节到合适位置时,松开手动锁紧件3在扭簧作用力下实现定位。所述刀体4后端与手柄5前端采用螺栓螺帽连接,使用者收折刀体4 ;也方便携带。手柄5尾部设置有加长手柄螺纹接口 6,采用螺丝孔,可加装加长手柄,用于高处割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各部件结合时简单方便、可靠且经久耐用,是割胶生产的最佳选择。
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包括前端有刀刃的刀片(I)、刀架(2)、刀体(4)和手柄(5),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I)后端插入刀架(2)前端的凹槽中相连;刀架(2)后端制有半圆周齿形且铆接在刀体(4)前端,在刀体(4)前端还铆接一个手动锁紧件(3),该手动锁紧件(3)上制有与刀架(2)后端齿形相互啮合的内齿圈,并通过扭簧将手动锁紧件(3)压紧与刀架(2)的半圆周齿形啮合以防松动;刀体(4)后端与手柄(5)前端采用易拆装式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体(4)后端与手柄(5)前端采用螺栓螺帽连接;或者采用刀体(4)后端通过螺纹旋接在手柄(5)前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5)尾部有一连接加长手柄的螺纹接口(6)。
专利摘要一种可折式组合割胶拉刀,包括前端有刀刃的刀片(1)、刀架(2)、刀体(4)和手柄(5),所述刀片(1)后端插入刀架(2)前端的凹槽中相连;刀架(2)后端制有半圆周齿形且铆接在刀体(4)前端,在刀体(4)前端还铆接一个手动锁紧件(3),该手动锁紧件(3)上制有与刀架(2)后端齿形相互啮合的内齿圈,并通过扭簧将手动锁紧件(3)压紧与刀架(2)的半圆周齿形啮合以防松动;刀体(4)后端与手柄(5)前端采用易拆装式连接;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结合时简单方便、可靠且经久耐用,是割胶生产的最佳选择。
文档编号A01G23/12GK203040316SQ20132007836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0日
发明者邹久保, 赵文寿 申请人:邹久保, 赵文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