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鼠箱,尤其涉及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
背景技术:
老鼠不仅会危害大量的粮食、更为重要的是老鼠身上带有多种危险性的病源体,有史以来,死于鼠类传播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历次战争人数的总和,老鼠善于咀嚼,咬坏电线,造成人类很大破坏,容易产生交通,建筑方面的事故。人类采用灭鼠方式主要有机械方式,电子方式,药物方式三种。公知的灭鼠方法中,用药毒杀老鼠,后果不良,老鼠夹子只能捕捉一只,捕鼠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实现连续捕捉老鼠,从而提高捕鼠效率,使用方便。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捕鼠箱体,在捕鼠箱体一侧面设置有老鼠进入洞口,在捕鼠箱体内底部中央部分设置有老鼠食物引诱剂,引诱老鼠通过进入洞口进入捕鼠箱体内;在捕鼠箱体内设置有两个可以自由移动的侧面,侧面之间用拉簧连接,产生一个向内的拉力;使用时,一侧面用电子锁先和捕鼠箱体固定,另一侧面本身和捕鼠箱体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在捕鼠箱体内部设置有红外线探测仪,探测仪和电子锁分别通过数据总线与控制中心连接;当老鼠通过鼠洞进入箱体时,探测仪向控制中心发出信号,控制中心接收信号后,向电子锁发出命令,打开电子锁,从而关闭老鼠进入洞口,同时,侧面的电子锁打开,由于拉簧的拉力,侧面成为一自由体,水平向另一侧面靠拢,压缩老鼠的活动空间,从而完成捕鼠,同时侧面上设有凸起,凸起能把老鼠在狭窄空间固定,并能杀死老鼠。一种优选方案为,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钢钉,钢钉锐利,并且材料便宜,安装方便。一种优选方案为,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侧壁底部带有两个滑轮装置,便于水平滑动。完成捕鼠,把拉簧拿下,拿出捕捉的老鼠,使侧壁复位,套上弹簧后,可以重复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与传统机械方式相比,安装方便,并且捕鼠效率高。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1,老鼠进入门2,电子锁a3,凸起4,拉簧5,电子锁b6,控制中心7,红外线探测仪8,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在老鼠出没的地方,防治一种捕鼠箱,把侧壁在箱内安装好,侧壁安装好后,套上拉簧4,并通过数据线把电子锁a,电子锁b,红外线探测仪7与控制中心6连接。当老鼠通过老鼠进入门I进入捕鼠箱内时,红外线探测仪7检测后,向控制中心6发出信号,控制中心6中心发出命令,电子锁a,电子锁b打开,从而使老鼠进入门I关闭,老鼠被置于封闭的捕鼠箱内,同时侧壁8水平移动,压缩老鼠的活动空间,从而完成捕鼠,为了保障捕鼠效率,在两侧壁内设置有凸起,从而更加有效的完成捕鼠过程。老鼠被取出后,可以重复利用,重复捕捉老鼠,一次工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效率非常高。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本实用新型思路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捕鼠箱体,在捕鼠箱体一侧面设置有老鼠进入洞口,在捕鼠箱体内底部中央部分设置有老鼠食物引诱剂,引诱老鼠通过进入洞口进入捕鼠箱体内;在捕鼠箱体内设置有两个可以自由移动的侧面,侧面之间用拉簧连接,产生一个向内的拉力;一侧面用电子锁先和捕鼠箱体固定,另一侧面本身和捕鼠箱体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在捕鼠箱体内部设置有红外线探测仪,探测仪和电子锁分别通过数据总线与控制中心连接;当老鼠通过鼠洞进入箱体时,探测仪向控制中心发出信号,控制中心接收信号后,向电子锁发出命令,打开电子锁,从而关闭老鼠进入洞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上设有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钢钉。
专利摘要一种带有侧壁自由移动的捕鼠箱,包括一个捕鼠箱体,在捕鼠箱体一侧面设置有老鼠进入洞口,在捕鼠箱体内底部中央部分设置有老鼠食物引诱剂,引诱老鼠通过进入洞口进入捕鼠箱体内;在捕鼠箱体内设置有两个可以自由移动的侧面,侧面之间用拉簧连接,产生一个向内的拉力;当老鼠通过鼠洞进入箱体时,探测仪向控制中心发出信号,控制中心接收信号后,向电子锁发出命令,打开电子锁,关闭老鼠进入洞口,电子锁打开,由于拉簧的拉力,侧面成为一自由体,向另一侧面靠拢,压缩老鼠的空间,完成捕鼠,与传统机械方式相比,安装方便,并且捕鼠效率高。
文档编号A01M23/16GK203087372SQ2013201050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7日
发明者王敏 申请人: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