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250950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育苗池(垦区)建设、育苗池清整、生物饵料培养、亲贝选择及催产、幼虫和稚贝培育、水质调控、敌害生物防控、苗种中间培育滩涂选择、滩涂清整、稚贝移植、洗苗等步骤。采用上述培养方法,每亩可培育菲律宾蛤仔沙粒苗3000-8000万粒(平均壳长1-2mm);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可达13-20%,每亩可产白苗(中苗)130--250万粒,平均规格3000-6000粒/kg。
【专利说明】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帘蛤科、蛤仔属,为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在我国沿海北起辽宁南至广西均有分布。菲律宾蛤仔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并以其生产速度快、养殖周期短、适应力强、市场价位稳定等特点成为滩涂贝类中最重要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品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菜篮子中不可或缺的水产品。
[0003]在国外,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捕捞野生菲律宾蛤仔,美国夏威夷和北美西海岸、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引进菲律宾蛤仔品种,但这些国家都没有进行大规模育苗和养殖生产,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在我国,70年代就开展菲律宾蛤仔繁殖和人工育苗研究,1975年由福建省科委、省水产厅联合下达“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课题,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莆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并在莆田县灵川下尾菲律宾蛤仔场实施,1979年土池小水体育苗获得成功。从那时起菲律宾蛤仔育苗和养殖生产开始逐渐发展,但由于当时育苗技术水平仅限于几十亩面积池塘,培育的苗种数量无法满足养殖生产要求,同时养殖技术水平尚低,因此菲律宾蛤仔育苗和养殖生产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鉴于以上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申请人:合作开展了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大水面)苗种培育和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技术。
[0005]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0007]I)育苗池(垦区)建设:育苗池近似长方形,单口面积1000-10000亩,池内坡用乱毛石浆砌,底质为泥沙质,含沙量在60%以上,池深1.0~3.0m,水深0.80~2.5m,平均水深1.50m以上;进排水闸门数量可根据育苗垦区面积大小确定,能满足菲律宾蛤仔育苗时的进排水量及速度要求,进水可自然纳潮;进排水闸口处池内各建一个低矮缓冲池,以免进排水时冲拖池底泥沙;在排水闸闸槽中安装分块的闸板,以备排表层水之用;进水过滤网为手织锥形网,网目尺寸为Icm和1.5cm 二种,每种制作2套,以备修补或更换使用;网框用镀锌管焊接而成,进水闸外闸槽安装网目3cm的平面网框,以便拦住大型杂物,减轻过滤网水压力。
[0008]2)育苗池清整:每年5月份起对育苗池进行曝晒、清淤;曝晒20-30天至池底表土龟裂,把富含有机质的黑、臭淤泥用推土机清除,同时人工清除池内的砂砾和贝壳;对污染较轻的池底,翻耕、浸泡、冲洗、平整,并结合耙松,促进底泥有机物分解;在进水口附近顺水流方向整畦,畦宽1.5-2.5m,沟深25-35cm,沟宽40_60cm,长度不等依地形而定,畦面面积占育苗池4-6%,把畦面的表土耙松摊平,并铺上Φ0.8mm以下细砂3 — IOcm ;在水排不干的深水区用茶籽饼毒杀鱼类;经网目尺寸为Icm的手织锥形网过滤进水,水量以淹没池底为准;用漂白粉40-60ppm全池泼洒,2天后排干池水,再进水,反复二次;
[0009]3)育苗池生物饵料培养:在亲贝投放前一周,育苗用水经网目Icm的锥形网过滤进水35-45cm,施入碳酸氢铵l_3ppm,磷酸二氢钾0.3-0.7ppm ;每隔I 一 2天再施碳酸氢铵
0.5-1.5ppm,磷酸二氢钾0.2-0.5ppm以培养基础生物馆料;
[0010]4)亲贝选择和催产:每年9月中旬,挑选性腺发育好,性腺III期以上个体大于70%、健壮的I龄贝,规格为200 - 300粒/kg ;用冷藏车干运至育苗池,均匀投放到畦面上,亲贝投量放50-75kg/亩;当天晚上开闸进水,利用8-10小时阴干、变温及涨潮的水位差流水刺激(流速30 - 50cm/秒)等方法诱导亲贝产卵,使亲贝排放率达85%以上;菲律宾蛤仔生殖腺分批产卵,每年繁殖季节可产卵3 — 4批,其中以第一、二批排放量最大;在育苗生产中,一般以培育第一、二批产卵孵化的幼虫和稚贝,若第一、二批附苗量少而达不到生产要求,应着重培育第三批;在大面积水体的环境条件下,产后的一龄亲贝继续留在育苗池内;5)洗卵、孵化:菲律宾蛤仔卵子是沉性卵,在卵子尚未孵化前,通过调节排水闸上层的闸板,排掉表层多余的精液和排泄物15-25cm (视风浪大小而定,风浪大少排,以防卵子流失,反之多排),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孵化率一般达90%以上;6)浮游幼虫培育:培育用水经网目Icm的锥形网过滤,每天添加水位5-10cm,每隔2_3天施入碳酸氢铵l_2ppm,磷酸二氢钾0.25-0.5ppm,维持浮游植物密度5000-20000个/ml,保持水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35-45cm ;天然饵料不足时,以豆浆或幼虾用配合饲料为人工辅助饵料,每日投喂量0.5-1.5ppm ;P H值偏低时,用生石灰调节pH为8.0-8.7,以维持水质环境稳定;在水温19.8 — 25.1 °C,盐度 27.8 — 30.7,pH 值 8.1 — 8.3,基础饵料生物 5000 — 20000 个/ml 的条件下,D形幼虫经4-5天发育成壳顶初期幼虫,壳长达120 — 128 μ m ;经9 — 10天的培育,壳长达175 - 180 μ m,壳顶明显隆起,足部发达,下沉匍匐;1 一 2天后变态附着营底栖生活,变态附着的稚贝壳长为190 - 230u,通过上述技术措施,幼虫成活率可达10-15%,附着率达90-95%,平均附着密度8-9万粒/m2 ;
[0011]7)附着稚贝培育:在正常情况下,浮游幼虫培育期间只添水不排水,待大部分幼虫附着后才开始排换水,以防浮游幼虫随水排出;刚附着的稚贝,每天换水量1/15-1/5,而后逐渐加大至1/3,并通过调节排水闸板,控制换水水层,由换表层水转为换底层水;当稚贝壳长达400-600 μ m时,活动能力增强,摄饵量增大,此时过滤网网目尺寸应由Icm换为
1.5cm,以便加大换水量,增加天然生物饵料;换水量大小视水质、水色、天气等状况而定,水质、水色不好,水温高多换水,反之则少换。换水量过大,水环境因子波动较大,对稚贝生长发育不利;每隔2 — 3天,在换水后施尿素0.5~lppm,复合肥0.25~0.5ppm,培养浮游植物和底栖硅藻,保持底栖硅藻数量2000~30000个/cm2 ;稚贝附着后,可适当降低育苗池水位,一般在0.5~0.Sm左右,以利于底栖硅藻繁殖,提供稚贝摄食;若遇冷空气、东北大风或高温天气,则应提高水位以防水温突变或卷起泥沙覆盖蛤苗;在天然饵料不足时,逢大潮多换水,小潮水则投喂豆浆或幼虾配合饲料,每日投喂量0.5-1.5ppm。每7-15天排干池水,干露晾晒池底,以利于底栖硅藻繁殖,改善底质环境,减轻幼苗窒息,并达到练苗和壮苗目的。稚贝附着后10天壳长可达396 - 420 μ m,出水管形成,附着后40天左右,壳长达1400 - 1500U,进出水管均形成,壳表面出现花纹,形似成贝为沙粒苗,开始过埋栖生活,稚贝成活率可达80-90 %。
[0012]每天定时测定育苗池水温、盐度、pH值、透明度和溶解氧;每隔10天测定氨氮、硫化氢和饵料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0013]通过上述技术措施,每亩可培育菲律宾蛤仔沙粒苗3000-8000万粒(平均壳长
l-2mm),之后进入菲律宾蛤仔海区苗种中间培育阶段;
[0014]8)苗种中间培育海区选择:菲律宾蛤仔苗种中间培育应选择在中、低潮区,海区风浪平静,地势平坦,底质为泥沙 质,含沙量为25 — 35%,海水流速15 — 25 cm /秒,满潮水深4-6m左右,大潮汐干露2 — 3小时,小潮汐不干露,滩涂面积1000-5000亩;
[0015]9)滩涂清整:每年11月初起对滩涂进行清整,清除砂砾、贝壳及杂物,翻耕、曝晒、耙松、围芒筑堤,在培育区筑5条芒堤,呈“曰”字形,底宽0.5 — lm,堤顶宽0.3 — 0.5m,堤高0.3 — 0.8m,并在外堤上围网防护,网高2m,网目2 Cm,以避免大型敌害生物入侵,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潮水可漫过芒堤,退潮滩面不干露,能保留滩面水深0.3 — 0.Sm ;开挖中央沟和环沟,顺水流方向整埕,埕宽5m,苗埕长依地型而定,把埕面的表土耙细、耙深、耥平,使埕面松软而光滑,略呈公路形;采用这种半堤式蓄水方法中间培育菲律宾蛤仔中苗,既可避免因退潮干露时滩面受烈日暴晒或暴雨冲刷,又可保温防冻,并延长蛤苗摄饵时间,加快其生长速度
[0016]10)稚贝移植:每年12月上中旬将育苗池水排至25-35cm,用40 — 60目的网袋将池底表0.5-2cm左右厚的带苗泥沙装入袋内荡洗,把洗出的壳长1-2_左右砂粒苗移殖海区中、低潮区培育,移殖密度1.5-2.0万粒/m2 ;
[0017]11)海区管理:加强苗埕巡查,及时加固芒堤,修补破损的围网。在苗种中间培育期间,大潮汐时开堤排水一次,晾晒苗埕,以防幼苗被淤泥覆盖窒息而死。在涂泥过于稀烂的苗埕,四周应开挖水沟,保持埕面软而实。埕面若被海浪冲坏应及时填平,水沟堵塞要及时疏通。冬末春初应及时清除埕面上的浒苔或用石灰粉均匀喷撒杀灭浒苔。寒冬炎夏应经常用推板平整埕地,保持水沟畅通,做到排干水后苗埕不积水,以防蛤苗冻伤或烫死,提高蛤苗成活率;经常用齿耙清除野生短齿蛤,防止其大量繁殖覆盖埕地闷死蛤苗;防止大量水鸟和鸭群啄食蛤苗;定期排干水,人工捕捉鱼、蟹、螺类等敌害生物。中华须鳗、尖吻蛇鳗和食蟹豆齿鳗等穴居埕间,危害较大,经常将茶饼捣碎拌上水,均匀地撒在埕面上,用量5 -
7.5kg/亩以杀灭蛇鳗类敌害生物。
[0018]12)洗苗:经4-5个月培育,蛤苗规格达3000-6000粒/kg,即可开始洗苗;海区洗苗时间选择在大潮水,在大潮退潮时开堤排干水,用荡板从埕的两边向中间推堆1.2 -
1.5m,高度I 一 2cm,将带苗泥沙推到中间摊平(蛤苗因呼吸和摄食需要爬至表层),待第二天退潮时用塑料刮板把推堆在埕中央的带苗泥沙刮入10 - 20目的网袋里荡洗,将洗出的白苗(中苗)装袋集中在泡沫船上运至养殖区。
[0019]其中,步骤I)菲律宾蛤仔稚贝栖息密度与底质关系很大,含沙量在90%以上的栖息密度最高,含砂量在60%以下的稚贝栖息密度较低。本发明优选含砂量70%以上,更优为80%以上,最优为90%以上。[0020]步骤2)在进水口附近顺水流方向整畦,优选畦宽2m,沟深30cm,沟宽50cm,长度不等依地形而定,畦面面积约占育苗池5%。
[0021]步骤3)优选条件如下:育苗用水经网目Icm的锥形网过滤进水40cm,施入碳酸氢铵2ppm,磷酸二氢钾0.5ppm ;每隔I 一 2天再施碳酸氢铵lppm,磷酸二氢钾0.25ppm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0022]在本发明中,步骤4)冷藏车温度低于气温5-8 °C。
[0023]在本发明中,步骤4)优选利用8-10小时阴干、变温5-8小时及涨潮的水位差流水刺激(流速30 - 50cm/秒)。 [0024]在本发明中,步骤7)换水量大小视水质、水色、天气等状况而定,水质、水色不好,水温高多换水,反之则少换。
[0025]在本发明中,步骤7)育苗期间浒苔防治:土池加沙,沙粒不宜过粗,以减少浒苔的附着基质,当浒苔大量繁殖时,将水位降至以淹没池底为准,用机动喷雾机喷射漂白液杀除;漂白液使用浓度为:水温 10 — 15°C,1000 — 1500ppm ;水温 15 — 20°C,800 — 1000ppm ;水温20 — 25°C, 500 — 800ρρη?ο喷射后I 一 4小时將苔即可死亡,进水、排水反复二次;鱼、虾类可利用晚间排水把其排出池外;在背风处用手操网捞除球栉水母和双齿围沙蚕;排干池水人工捕捉鋸缘青蟹、梭子蟹和海兔。
[0026]本发明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大水面)苗种培育和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研究和开发,突破了菲律宾蛤仔育苗产业化技术瓶颈,提供了一整套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和南方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技术工艺,提高了菲律宾蛤仔育苗的成活率和育苗产量稳定性,实现菲律宾蛤仔苗种的产业化生产,为我国南方池塘养殖和北方浅海底播养殖发展提供了苗种保证。采用上述技术措施,每亩可培育菲律宾蛤仔沙粒苗3000-8000万粒(平均壳长l_2mm)。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可达13-20%,每亩可产白苗(中苗)130-250万粒,平均规格3000-6000粒/kg。本发明技术研发和应用极大推动菲律宾蛤仔育苗、养殖产业化,对于渔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花蛤幼虫和稚贝的生长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1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大水面)苗种培育方法
[0029]I)育苗池(垦区)近似长方形,单口面积1000-10000亩,池内坡用乱毛石衆砌,底质为泥沙质,含沙量在60%以上,菲律宾蛤仔稚贝栖息密度与底质关系很大,含沙量在90%以上的栖息密度最高,含砂量在60%以下的稚贝栖息密度较低。池深一般1.0~3.0m,水深0.80~2.5m,平均水深1.50m以上。进排水闸门数量可根据育苗垦区面积大小确定,能满足菲律宾蛤仔育苗时的进排水量及速度要求,进水可自然纳潮。进排水闸口处池内各建一个低矮缓冲池,以免进排水时冲拖池底泥沙。在排水闸闸槽中安装分块的闸板,以备排表层水之用。进水过滤网为手织锥形网,网目尺寸为Icm和1.5cm 二种,每种制作2套,以备修补或更换使用。网框用镀锌管焊接而成,进水闸外闸槽安装网目3cm的平面网框,以便拦住大型杂物,减轻过滤网水压力。[0030]2)每年5月份起对育苗池进行曝晒、清淤。一般曝晒20-30天至池底表土龟裂,把富含有机质的黑、臭淤泥用推土机清除,同时人工清除池内的砂砾和贝壳;对污染较轻的池底,翻耕、浸泡、冲洗、平整,并结合耙松,促进底泥有机物分解。在进水口附近顺水流方向整畦,畦宽2m,沟深30cm,沟宽50cm,长度不等依地形而定,畦面面积约占育苗池5%,把畦面的表土耙松摊平,并铺上细砂(Φ0.8mm以下)3 一 IOcm ;在水排不干的深水区用茶籽饼IOkg/亩毒杀鱼类;经网目尺寸为Icm的手织锥形网过滤进水,水量以淹没池底为准;用漂白粉50ppm全池泼洒,2天后排干池水,再进水,反复二次。
[0031]3)在亲贝投放前一周,育苗用水经网目Icm的锥形网过滤进水40cm,施入碳酸氢铵2ppm,磷酸二氢钾0.5ppm ;每隔I 一 2天再施碳酸氢铵lppm,磷酸二氢钾0.25ppm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0032]4)每年9月中旬,挑选性腺发育好(性腺III期以上个体大于70%)、健壮的I龄贝,规格为200 - 300粒/kg。用冷藏车(温度低于气温5-8°C)干运至育苗池,均匀投放到畦面上,亲贝投量放50-75kg/亩。当天晚上开闸进水,利用阴干(8-10小时)、变温(幅度5-8 V )及涨潮的水位差流水刺激(流速30 - 50cm/秒)等方法诱导亲贝产卵,亲贝排放率达85%以上。菲律宾蛤仔生殖腺是分批产卵,每年繁殖季节可产卵3 — 4批,其中以第一、二批排放量最大。在育苗生产中,一般以培育第一、二批产卵孵化的幼虫和稚贝,若第一、二批附苗量少而达不到生产要求,应着重培育第三批。
[0033]在大面积水体的环境条件下,产后的一龄亲贝继续留在育苗池内对浮游幼虫和稚贝培育未有明显负面影响。一龄亲贝排放精卵后,死亡率比多龄贝低,在育苗期间若将产后的亲贝捞出,其操作会踩踏蛤苗,并影响池底环境稳定。
[0034]5)菲律宾蛤仔卵子是沉性卵,在卵子尚未孵化前,通过调节排水闸上层的闸板,排掉表层多余的精液 和排泄物20cm (视风浪大小而定,风浪大少排,以防卵子流失,反之多排),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孵化率一般达90%以上。
[0035]培育用水经网目Icm的锥形网过滤,每天添加水位5-lOcm,每隔2-3天施入碳酸氢铵l-2ppm,磷酸二氢钾0.25-0.5ppm,维持浮游植物密度5000-20000个/ml,保持水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40cm左右。天然饵料不足时,以豆浆或幼虾用配合饲料为人工辅助饵料,每日投喂量lppm。PH值偏低时,用生石灰调节pH为8.0-8.7,以维持水质环境稳定。在水温 19.8 —25.1 °C,盐度 27.8 — 30.7,pH 值 8.1 — 8.3,基础饵料生物 5000 — 20000 个 /ml的条件下,D形幼虫经4-5天发育成壳顶初期幼虫,壳长达120 — 128 μ m;经9 一 10天的培育,壳长达175 - 180μπι,壳顶明显隆起,足部发达,下沉匍匐;1 一 2天后变态附着营底栖生活,变态附着的稚贝壳长为190 — 230u,通过上述技术措施,幼虫成活率可达10-15%,附着率达90-95%,平均附着密度8-9万粒/m2。
[0036]在正常情况下,浮游幼虫培育期间只添水不排水,待大部分幼虫附着后才开始排换水,以防浮游幼虫随水排出。刚附着的稚贝,每天换水量约1/10左右,而后逐渐加大至1/3,并通过调节排水闸板,控制换水水层,由换表层水转为换底层水。当稚贝壳长达500 μ m左右时,活动能力增强,摄饵量增大,此时过滤网网目尺寸应由Icm换为1.5cm,以便加大换水量,增加天然生物饵料。换水量大小视水质、水色、天气等状况而定,水质、水色不好,水温闻多换水,反之则少换。换水量过大,水环境因子波动较大,对稚贝生长发育不利。每隔2 —3天,在换水后施尿素0.5~lppm,复合肥0.25~0.5ppm,培养浮游植物和底栖娃藻,保持底栖硅藻数量2000~30000个/cm2。稚贝附着后,可适当降低育苗池水位,一般在0.5~
0.Sm左右,以利于底栖硅藻繁殖,提供稚贝摄食。若遇冷空气、东北大风或高温天气,则应提高水位以防水温突变或卷起泥沙覆盖蛤苗。在天然饵料不足时,逢大潮多换水,小潮水则投喂豆浆或幼虾配合饲料,每日投喂量lppm。每7-15天排干池水,干露晾晒池底,以利于底栖硅藻繁殖,改善底质环境,减轻幼苗窒息程度,并达到练苗和壮苗目的。稚贝附着后10天壳长可达396 - 420 μ m,出水管形成,附着后40天左右,壳长达1400 — 1500u,进出水管均形成,壳表面出现花纹,形似成贝为沙粒苗,开始过埋栖生活,稚贝成活率可达80-90%。
[0037]通过上述技术措施,每亩可培育花蛤沙粒苗3000-8000万粒(平均壳长l_2mm)。
[0038]敌害生物防控:育苗期间主要的敌害生物有浒苔、球栉水母、双齿围沙蚕、海兔、虾蟹类、鲷科鱼类等。浒苔大量繁殖时,不但消耗水中营养盐,而且覆盖池底闷死蛤苗,尤其浒苔大量死亡腐烂时,可引起水质恶化,造成蛤苗大量死亡。而水母、鱼虾蟹类可吞食花蛤浮游幼虫和稚贝。
[0039]浒苔防治:土池加沙,沙粒不宜过粗,以减少浒苔的附着基质。当浒苔大量繁殖时,将水位降至以淹没池底为准,用机动喷雾机喷射漂白液杀除。漂白液使用浓度为:水温 10 — 15O,1000 — 1500ppm;水温 15 — 20°C,800 — 1000ppm ;水温 20 — 25°C, 500 —SOOppm0喷射后I 一 4小时浒苔即可死亡,进水、排水反复二次。
[0040]其他敌害生物防治:鱼、虾类可利用晚间排水把其排出池外;在背风处用手操网捞除球栉水母和双齿围沙蚕;排干池水人工捕捉鋸缘青蟹、梭子蟹和海兔。
[0041]水质监测:每天定时测定育苗池水温、盐度、pH值、透明度和溶解氧。每隔10天测定氨氮、硫化氢和饵料生 物的种类和数量。
[0042]2005年9月份在莆田秀屿区西山1400亩垦区开展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人工育苗,以下是育苗期间育苗垦区水环境和生物环境因子的检测结果以及幼虫和稚贝的数和生长测定
[0043]亲贝催产:水温24.20C,盐度28.3,pH值8.2,透明度38cm,溶解氧5.6mg/L。
[0044]浮游幼虫培育:水温19.8 — 25.1°C,盐度27.8 — 30.7,pH值8.1 — 8.3,透明度32 - 58cm,溶解氧 4.3 — 6.8mg/L,氨氮 0.035 一 0.069mg/L,硫化氢 0.003 一 0.006mg/L。浮游植物种类有圆筛藻、舟形藻、月形藻、弯杆藻、扁藻、球形藻等,角毛藻为优势种,并以IOum以下的饵料生物为多数,占90%以上,其数量为5500 — 20300个/ml。
[0045]稚贝培育:水温16.6 — 26.7°〇,盐度29.5 — 31.3, pH 值 7.9-8.6,透明度 35 —65cm,溶解氧 4.1 — 7.9mg/L,氨氮 0.065 — 0.089mg/L,硫化氢 0.005 — 0.009mg/L。浮游植物种类以舟形藻、角毛藻为优势种,生物量最高达355个/ml,平均121.6个/ml。底栖硅藻以舟形藻为优势种,占底栖硅藻总量的53~97%,其次为菱形藻、月形藻等。底栖硅藻数量 2100 ~29600 个/cm2。
[0046]幼虫和稚贝的数量及生长测定:浮游幼虫培育期间,每天采用全水层取样方法,取9-20个水样,计数浮游幼虫数量,观察幼虫发育情况;稚贝培育阶段,每隔5天抽取10个罐头瓶(稚贝未附着前,在垦区底部均匀埋下200个罐头瓶,系上浮标标记以便抽样检查)计数附着稚贝数量,每隔10天测量附着稚贝生长。图1为2005年9月份课题组在莆田秀屿区西山1400亩垦区开展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生产时测定的菲律宾蛤仔幼虫及稚贝的生长曲线。[0047]实施例2菲律宾蛤仔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
[0048]1)菲律宾蛤仔苗种中间培育应选择在中、低潮区。海区风浪平静,地势平坦,底质为泥沙质,含沙量为25 - 35%,海水流速15 - 25 Cm/秒,满潮水深4-6m左右,大潮汐干露
2-3小时,小潮汐不干露,滩涂面积1000-5000亩。
[0049]2)每年11月初起对滩涂进行清整,清除砂砾、贝壳及杂物,翻耕、曝晒、耙松、围芒筑堤。在培育区筑5条芒堤,呈“曰”字形,底宽0.5 — Im,堤顶宽0.3 — 0.5m,堤高0.3 —
0.Sm,并在外堤上围网防护,网高2m,网目2 cm,以避免大型敌害生物入侵,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潮水可漫过芒堤,退潮滩面不干露,能保留滩面水深0.3 — 0.Sm。开挖中央沟和环沟,顺水流方向整埕,埕宽5m,苗埕长依地型而定,把埕面的表土耙细、耙深、耥平,使埕面松软而光滑,略呈公路形。采用这种半堤式蓄水方法中间培育菲律宾蛤仔苗种,既可避免因退潮干露时滩面受烈日暴晒或暴雨冲刷,又可保温防冻,并延长蛤苗摄饵时间,加快其生长速度。
[0050]3)每年12月上中旬将育苗池水排至30cm左右,用40 — 60目的网袋将池底表层Icm左右厚的带苗泥沙装入袋内荡洗,把洗出的壳长1-2_左右砂粒苗移殖海区中、低潮区培育,移殖密度1.5-2.0万粒/m2。
[0051]4)加强苗埕巡查,及时加固芒堤,修补破损的围网。在苗种中间培育期间,大潮汐时开堤排水一次,晾晒苗埕,以防幼苗被淤泥覆盖窒息而死。在涂泥过于稀烂的苗埕,四周应开挖水沟,保持埕面软而实。埕面若被海浪冲坏应及时填平,水沟堵塞要及时疏通。冬末春初应及时清除埕面上的浒苔或用石灰粉均匀喷撒杀灭浒苔。寒冬炎夏应经常用推板平整埕地,保持水沟畅通,做到排干水后苗埕不积水,以防蛤苗冻伤或烫死,提高蛤苗成活率;经常用齿耙清除野生短齿蛤,防止其大量繁殖覆盖埕地闷死蛤苗;防止大量水鸟和鸭群啄食蛤苗;定期排干水,人工捕捉鱼、蟹、螺类等敌害生物。中华须鳗、尖吻蛇鳗和食蟹豆齿鳗等穴居埕间,危害较大,经常将茶饼捣碎拌上水,均匀地撒在埕面上,用量5 - 7.5kg/亩以杀灭蛇鳗类敌害生物。
[0052]5)经4-5个月培育,蛤苗规格达3000-6000粒/kg,即可开始洗苗。海区洗苗时间选择在大潮水,在大潮退潮时开堤排干水,用荡板从埕的两边向中间推堆1.2 — 1.5m,高度1- 2cm,将带苗泥沙推到中间摊平(蛤苗因呼吸和摄食需要爬至表层),待第二天退潮时用塑料刮板把推堆在埕中央的带苗泥沙刮入10 - 20目的网袋里荡洗,将洗出的白苗(中苗)装袋集中在泡沫船上运至养殖区。
[0053]采用上述技术措施,大面积海区菲律宾蛤仔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可达13-20%,每亩可产白苗(中苗)130—250万粒(平均规格3000-6000粒/kg)。
【权利要求】
1.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育苗池建设:育苗池近似长方形,单口面积1000-10000亩,池内坡用乱毛石浆砌,底质为泥沙质,含沙量在60%以上,池深L O~3.0m,水深0.80~2.5m,平均水深1.50m以上;进排水闸门数量根据育苗垦区面积大小确定,能满足菲律宾蛤仔育苗时的进排水量及速度要求,进水可自然纳潮;进排水闸口处池内各建一个低矮缓冲池,以免进排水时冲拖池底泥沙;在排水闸闸槽中安装分块闸板,以备排表层水之用;进水过滤网为手织锥形网,网目尺寸为Icm和1.5cm二种,每种制作2套,以备修补或更换使用;网框用镀锌管焊接而成,进水闸外闸槽安装网目3cm的平面网框,以便拦住大型杂物,减轻过滤网水压力; 2)育苗池清整:每年5月份起对育苗池进行曝晒、清淤;曝晒20-30天至池底表土龟裂,把富含有机质的黑、臭淤泥用推土机清除,同时人工清除池内的砂砾和贝壳;对污染较轻的池底,翻耕、浸泡、冲洗、平整,并结合耙松,促进底泥有机物分解;在进水口附近顺水流方向整畦,畦宽1.5-2.5m,沟深25-35cm,沟宽40_60cm,长度不等依地形而定,畦面面积占育苗池4-6%,把畦面的表土耙松摊平,并铺上Φ0.8mm以下细砂3 — IOcm ;在水排不干的深水区用茶籽饼毒杀鱼类;经网目尺寸为Icm的手织锥形网过滤进水,水量以淹没池底为准;用漂白粉40-60ppm全池泼洒,2天后排干池水,再进水,反复二次; 3)育苗池生物饵料培养:在亲贝投放前一周,育苗用水经网目Icm的锥形网过滤进水35-45cm,施入碳酸氢铵l_3ppm,磷酸二氢钾0.3-0.7ppm ;每隔I 一 2天再施碳酸氢铵.0.5-1.5ppm,磷酸二氢钾0.2-0.5ppm以培养基础生物馆料; 4)亲贝选择和催产:每年9月中旬,挑选性腺发育好,性腺III期以上个体大于70%,健壮的1龄贝,规格为200 - 300粒/kg ;用冷藏车干运至育苗池,均匀投放到畦面上,亲贝投放量50-75kg/亩;当天晚上开闸进水,利用阴干、变温及涨潮的水位差流水刺激诱导亲贝产卵,使亲贝排放率达85%以上;菲律宾蛤仔生殖腺分批产卵,每年繁殖季节可产卵3 - 4批,其中以第一、二批排放量最大;在育苗生产中,一般以培育第一、二批产卵孵化的幼虫和稚贝,若第一、二批附苗量少而达不到生产要求,应着重培育第三批;在大面积水体的环境条件下,产后的一龄亲贝继续留在育苗池内; 5)洗卵、孵化:菲律宾蛤仔卵子是沉性卵,在卵子尚未孵化前,通过调节排水闸上层的闸板,排掉表层多余的精液和排泄物15-25cm,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孵化率一般达90%以上; 6)浮游幼虫培育:培育用水经网目Icm的锥形网过滤,每天添加水位5-lOcm,每隔2_3天施入碳酸氢铵l_2ppm,磷酸二氢钾0.25-0.5ppm,维持浮游植物密度5000-20000个/ml,保持水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35-45cm ;天然饵料不足时,以豆浆或幼虾用配合饲料为人工辅助饵料,每日投喂量0.5-1.5ppm ;PH值偏低时,用生石灰调节pH为8.0-8.7,以维持水质环境稳定;在水温19.8 - 25.1°C,盐度27.8 — 30.7,pH值8.1 — 8.3,基础饵料生物5000 - 20000个/ml的条件下,D形幼虫经4_5天发育成壳顶初期幼虫,壳长达120 —.128 μ m;经9 一 10天的培育,壳长达175 — 180 μ m,壳顶明显隆起,足部发达,下沉匍匐;1- 2天后变态附着营底栖生活,变态附着的稚贝壳长为190 - 230ym; 7)附着稚贝培育:在正常情况下,浮游幼虫培育期间只添水不排水,待大部分幼虫附着后才开始排换水,以防浮游幼虫随水排出;刚附着的稚贝,每天换水量1/15-1/5,而后逐渐加大至1/3,并通过调节排水闸板,控制换水水层,由换表层水转为换底层水;当稚贝壳长达400-600 μ m时,活动能力增强,摄饵量增大,此时过滤网网目尺寸由Icm换为1.5cm,以便加大换水量,增加天然生物饵料;每隔2 — 3天,在换水后施尿素0.5~lppm,复合肥0.25~0.5ppm,培养浮游植物和底栖硅藻,保持底栖硅藻数量2000~30000个/cm2 ;稚贝附着后,可适当降低育苗池水位,一般在0.5~0.Sm,以利于底栖硅藻繁殖,提供稚贝摄食;若遇冷空气、东北大风或高温天气,则应提高水位以防水温突变或卷起泥沙覆盖蛤苗;在天然饵料不足时,逢大潮多换水,小潮水则投喂豆浆或幼虾配合饲料,每日投喂量.0.5-1.5ppm ;每7-15天排干池水,干露晾晒池底,以利于底栖娃藻繁殖,改善底质环境,减轻幼苗窒息,并达到练苗和壮苗目的;稚贝附着后10天壳长可达396 - 420 μ m,出水管形成,附着后40天左右,壳长达1400 - 1500 μ m,进出水管均形成,壳表面出现花纹,形似成贝为沙粒苗,开始营埋栖生活,稚贝成活率可达80-90% ; . 8)苗种中间培育海区选择:菲律宾蛤仔苗种中间培育应选择在中、低潮区,海区风浪平静,地势平坦,底质为泥沙质,含沙量为25 — 35%,海水流速15 — 25 cm /秒,满潮水深4_6m左右,大潮汐干露2 — 3小时,小潮汐不干露,滩涂面积1000-5000亩;. 9)滩涂清整:每年11月初起对滩涂进行清整,清除砂砾、贝壳及杂物,翻耕、曝晒、耙松、围芒筑堤,在培育区筑5条芒堤,呈“曰”字形,底宽0.5 — lm,堤顶宽0.3 — 0.5m,堤高.0.3 - 0.Sm,并在外堤上围网防护,网高2m,网目2 cm,以避免大型敌害生物入侵,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潮水可漫过芒堤,退潮滩面不干露,能保留滩面水深0.3 — 0.Sm ;开挖中央沟和环沟,顺水流方向整埕,埕宽5m,苗埕长依地型而定,把埕面的表土耙细、耙深、耥平,使埕面松软而光滑;. 10)稚贝移植:每年12月上中旬将育苗池水排至25-35cm,用40— 60目的网袋将池底表0.5-2cm厚的带苗泥沙装入袋内荡洗,把洗出的壳长l_2mm左右砂粒苗移殖海区中、低潮区培育,移殖密度1.5-2.0万粒/m2 ; . 11)、海区管理:加强苗埕巡查,及时加固芒堤,修补破损的围网。在苗种中间培育期间,大潮汐时开堤排水一次,晾晒苗埕,以防幼苗被淤泥覆盖窒息而死;在涂泥过于稀烂的苗埕,四周开挖水沟,保持埕面软而实;埕面若被海浪冲坏应及时填平,水沟堵塞要及时疏通;冬末春初应及时清除埕面上的浒苔或用石灰粉均匀喷撒杀灭浒苔;寒冬炎夏应经常用推板平整埕地,保持水沟畅通,做到排干水后苗埕不积水,以防蛤苗冻伤或烫死,提高蛤苗成活率;经常用齿耙清除野生短齿蛤,防止其大量繁殖覆盖埕地闷死蛤苗;防止大量水鸟和鸭群啄食蛤苗;定期排干水,人工捕捉鱼、蟹、螺类等敌害生物;中华须鳗、尖吻蛇鳗和食蟹豆齿鳗穴居埕间,危害较大,经常将茶饼捣碎拌上水,均匀地撒在埕面上,用量5 — 7.5kg/亩以杀灭蛇鳗类敌害生; . 12)洗苗:经4-5个月培育,蛤苗规格达3000-6000粒/kg,即可开始洗苗;海区洗苗时间选择在大潮水,在大潮退潮时开堤排干水,用荡板从埕的两边向中间推堆1.2 — 1.5m,高度I 一 2cm,将带苗泥沙推到中间摊平,待第二天退潮时用塑料刮板把推堆在埕中央的带苗泥沙刮入10 - 20目的网袋里荡洗,将洗出的中苗装袋集中在泡沫船上运至养殖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底质选择含沙量在90 %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其 特征在于:步骤2)在进水口附近顺水流方向整畦,畦宽2m,沟深30cm,沟宽50cm,长度不等依地形而定,畦面面积占育苗池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育苗用水经网目Icm的锥形网过滤进水40cm,施入碳酸氢铵2ppm,磷酸二氢钾0.5ppm ;每隔I 一 2天再施碳酸氢铵lppm,磷酸二氢钾0.25ppm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冷藏车温度低于气温5-8°C。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利用8-10小时阴干、变温5-8°C及涨潮的水位差流水流速30 —.50cm/秒刺激产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换水量大小视水质、水色、天气等状况而定,水质、水色不好,水温高多换水,反之则少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育苗期间浒苔防治:土池加沙,沙粒不宜过粗,以减少浒苔的附着基质,当浒苔大量繁殖时,将水位降至以淹没池底为准,用机动喷雾机喷射漂白液杀除;漂白液使用浓度为:水温 10 — 15°C,1000 — 1500ppm ;水温 15 — 20°C,800 — 1000ppm ;水温.20 — 25°C, 500 — 800ppm。喷射后I 一 4小时將苔即可死亡,进水、排水反复二次;育苗期间其它敌害生物防治:鱼、虾类可利用晚间排水把其排出池外;在背风处用手操网捞除球栉水母和双齿围沙蚕; 排干池水人工捕捉鋸缘青蟹、梭子蟹和海兔。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960180SQ201410152665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6日
【发明者】曾志南, 林秋云 申请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