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连二甲亚硫酸钠提高黄芩药材质量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采用连二甲亚硫酸钠提高黄芩药材质量的方法,它涉及黄芩药材【技术领域】,它的制作方法为:黄芩鲜根→洗净→20-25℃阴干1-2天→喷施活性氧载体→20-25℃放置3-10天→干燥;所述的活性氧载体为连二甲亚硫酸钠,连二甲亚硫酸钠的浓度为0.4μmol/L~40mmol/L;其处理时间周期为3~15天;温度为10-35℃;本发明在植物最适宜生长区域内或主产区内种植中药材,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产量;根据黄芩药材质量形成的本质,在药材采收后通过人为干预新鲜药材的次生代谢,大幅度提高药材的质量,从而实现质量和产量双丰收。该发明最大限度提高黄芩次生代谢的水平,使所生产的全部药材达到或超过道地药材的质量。
【专利说明】采用连二甲亚硫酸钠提高黄芩药材质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连二甲亚硫酸钠提高黄芩药材质量的方法,属于黄芩药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中药材的质量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高温、低温、强光照、干旱、营养水平等不适宜环境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动物能够移动,可以主动寻找适宜的环境生存,而植物不能移动,只能依靠生理代谢的改变,通过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来适应新的不利环境,而这些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人们所需要的药用成分。植物的分布区域一般较为广泛,不同地区的气候等环境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药材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某一地区质量较佳,也就出现了“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黄芩的产地遍及除华南以外的全国多数省区,唐宋时期认为山东质量佳,随对黄芩质量认识的不断加深,认为生产在河北承德的黄芩质量更佳。不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可增加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在非适宜生长的次分布区的药材质量较佳。适宜生长区植物生长迅速,产量较高,而非适宜生产区植物生长缓慢而次生代谢产物较高,因此对于某些中药材来说,通过种植区域选择难以达到质量和产量的兼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认识到产地的某一生态环境因子(如干旱、光照等)与黄芩药材质量的关系,并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明确了干旱和强光照等环境因子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某些基因的关系。对于黄芩栽培来说,干旱虽然促进质量的提高,但也降低药材的产量,产量和质量仍然存在矛盾。
[0003]很多中药材由于栽培条件下环境的改变导致药材质量降低;黄芩为我国大宗药材,需要量大,基本依靠栽培。黄芩的产地遍及除华南以外的全国多数省区,所以黄芩种植区域也十分广大,以致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广大区域均有种植,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对于所有的农作物,包括药材,在栽培过程中必然采取生高产措施以提高产量,然而这些高产措施毫无例外的是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的环境,与药材质量形成相违背。即使是在道地产区,为了提高药材的质量,通过灌溉、施肥措施大大增产措施也会导致药材的质量降低。因此,对于黄芩药材栽培来说,虽然解决了资源紧张的问题,但也导致了药材质量的下降,“药要搞不好,医也好不了”,也严重影响了传统中医的疗效。
[0004]我国道地药材的认识始于1200年前的唐代,明确了药材质量与产地(即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建国后,道地药材现代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努力探索,道地药材研究虽然在形成原因及某些具体环境因子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绩,但是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影响药材质量的生态因子或规律基本上是被动应用,其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道地药材本身的复杂性和客观性;二是研究思路和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对如何提高药材质量也是当今中药资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0005] 黄芩是中国常用大宗药材,具有解热、抑菌、镇静、降压、降转氨酶等作用,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黄酮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就此四种化学成分而言,它们的药理效应的强度也是不同的,黄芩素 > 黄芩苷 > 汉黄芩素 > 汉黄芩苷,黄芩素的抗菌活性是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的2-5倍,抑制白细胞介素-1B转化酶的活性1-3倍。另外,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由于极性较小,在胃、小肠及结肠中极易吸收,吸收率是黄芩苷的7倍,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活性,黄芩苷则不然。从以上看出,黄芩素含量提高1%相当黄芩苷含量提高7%以上。目前,黄芩素成为提高黄芩药材质量的研究焦点,通过转化可使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降低到原来的1/70和1/13,黄芩素和汉黄芩素提高了 3.5倍和3.1倍。通过水解酶把黄芩苷和汉黄芩苷转化苷元,增加抗氧化活性,显著抑制癌细胞增长。因此,黄芩素含量的高低是植物对环境使用能力和影响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
[0006]现有技术一的技术方案:在道地产区种植中药材。
[0007]现有技术一的缺点为:
[0008]首先,优质药材产区通常是植物的次分布区,非最适宜生长区域,因此优质药材所处的不利环境影响产量的提高。即优质产区一般不是高产地区。
[0009]其次,在栽培条件下,通过灌溉、施肥等措施大大得到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这种条件下,不利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通常为黄芩的药用成分)的生成,在道地产区栽培不会保证药材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0010]第三,在道地产区由于受地形、施肥、年降雨量的差异等因素使道地产区内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也难保证整体药材质量的提高和稳定。
[0011]现有技术二的技术方案:
[0012]我国与2003年 6月开始正式实施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从品种选择、种植区域选择、栽培技术(种子处理、整地、施肥、灌溉、种植密度、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采收时间、加工技术等各个环节对生产进行规范,以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
[0013]现有技术二的缺点:
[0014]首先,干旱是提高黄芩的质量的主要因素,但降低了药材的产量。在栽培条件下普遍深受推崇的灌溉等措施仍不能使药材质量得到提高。
[0015]其二,许多影响药材质量的自然条件难以人为控制,使道地产区生产的很多药材质量并不优质。即使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次生代谢水平是由外界环境不适宜的程度决定的,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并非黄芩产生次生代谢的最高水平,因此,道地产区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并非达到最佳的水平,也就是说道地产区对药材质量的整体影响虽然高于非道地产区,但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黄芩的优质潜力仍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质量提升并不显著。
[0016]其三,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过程复杂,周期长,成本过高,难以实施。
[0017]目前我国已基本停止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
【发明内容】
:
[0018]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连二甲亚硫酸钠提高黄芩药材质量的方法。
[0019]本发明的一种采用连二甲亚硫酸钠提高黄芩药材质量的方法,它的制作方法为:黄芩鲜根一洗净一20-25°C阴干1-2天一喷施活性氧载体一20-25°C放置3_10天一干燥;所述的活性氧载体为连二甲亚硫酸钠,连二甲亚硫酸钠的浓度为0.4 μ mol/L~40mmol/L ;其处理时间周期为3~15天;温度为10-35°C。
[00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0021]一、药材更优质。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次生代谢水平由外界环境不适宜的程度决定的,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人为调节次生代谢,可充分挖掘次生代谢潜力。采用适当处理可使黄芩素的含量提高10倍以上;
[0022]二、高产优质兼顾。在黄芩栽培过程中,采取各种高产措施,提高黄芩的初生代谢水平,充分挖掘药材的高产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工环节的活性氧量最大限度提高次生代谢水平,通过优质技术实现黄芩药材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和质量双丰收;
[0023]三、成分纯天然。该加工技术是根据不利环境对药材质量影响的本质设计的,与生物转化技术不同,该技术只是促进次生代谢途径的高度表达,可保证黄芩药材所含成分均为纯天然,不会产生可能具有毒副作用的成分;
[0024]四、药材无有害化学残留。所用活性氧载体连二甲亚硫酸钠(Na2S2O4)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遇水分解成NaHSO3,进一步分解成NaHSO4,而没有任何毒害。连二甲亚硫酸钠不仅是市政用水脱氯剂,啤酒瓶的杀菌剂,而且还用于食品工业用作漂白剂、防腐剂、疏松剂及抗氧化剂、脱水蔬菜时用作还原剂、化妆品抗氧剂,因此不会引起药材的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具体 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的制作方法为:黄芩鲜根一洗净—20-25°C阴干1-2天一喷施活性氧载体一20-25°C放置3_10天一干燥;所述的活性氧载体为连二甲亚硫酸钠,连二甲亚硫酸钠的浓度为0.4 μ mol/L~40mmol/L ;其处理时间周期为3~15天;温度为10-35°C。
[0026]本【具体实施方式】在植物最适宜生长区域内或主产区内种植中药材,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产量;根据黄芩药材质量形成的本质,在药材采收后通过人为干预新鲜药材的次生代谢,大幅度提高药材的质量,从而实现质量和产量双丰收;该措施最大限度提高黄芩次生代谢的水平,充分挖掘药材质量提高的潜力,使所生产的全部药材达到或超过道地药材的质量。
[002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采用连二甲亚硫酸钠提高黄芩药材质量的方法,它的制作方法为:黄芩鲜根一洗净—20-250C阴干1-2天一喷施活性氧载体一20-25°C放置3_10天一干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氧载体为连二甲亚硫酸钠 ,连二甲亚硫酸钠的浓度为0.4 μ mol/L~40mmol/L ;其处理时间周期为3~15天;温度为10-35°C。
【文档编号】A01G7/06GK103975786SQ201410238771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30日
【发明者】孟祥才, 宋琦, 曹伍林 申请人:孟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