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或者直播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495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插秧机或者直播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合理地将变速杆安装于变速操作棒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所述变速操作棒对使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的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该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具有:发动机、机身框架、固定于机身框架的变速箱(M)、植苗装置、配置于变速箱内并通过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而使植苗装置的秧苗的栽植间隔变化的第一变速机构、从变速箱(M)向外侧突出并对第一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的第一变速操作棒(26)、以及与第一变速操作棒(26)联动连接的第一变速杆(28),第一变速杆(28)支承在变速箱(M)上。
【专利说明】插秧机或者直播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变速机构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该变速机构通过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从而使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

【背景技术】
[0002]上述插秧机或者直播机的一例记载于例如专利文献I中。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中,在变速箱内配置有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通过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从而使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而且,对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的变速操作棒(在专利文献I中为“变速操作棒(43)”)从变速箱向外侧突出,该变速操作棒与变速杆(专利文献I中为“株间变速杆(46)”)联动连接。通过对变速杆进行摆动操作,与变速杆联动连接的变速操作棒被操作,通过该变速操作棒来进行变速机构的变速操作。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74969号公报(图10、图11等)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以往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中,由于将变速杆支承在机身框架上,所以变速杆对于从变速箱向外侧突出的变速操作棒的联动连接,是将变速箱固定于机身框架后进行的。因此,如果例如机身框架与变速箱之间存在安装误差等,则在将变速杆联动连接于变速操作棒时,需要进行位置调整的操作。另外,在将变速杆联动连接于变速操作棒时,由于作业空间受到机身框架等的限制,有时安装很麻烦。


【发明内容】

[0008]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希望提供一种能够合理地将变速杆安装于变速操作棒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所述变速操作棒对使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的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发明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具有:发动机;机身框架;固定在所述机身框架上的变速箱;进行对地作业的作业装置;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配置于所述变速箱内,并通过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而使所述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变速操作棒,该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向外侧突出并对所述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以及变速杆,该变速杆与所述变速操作棒联动连接,所述变速杆支承在所述变速箱上。
[0011]根据本发明,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而使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间隔改变的变速机构配置在变速箱内,用于进行变速机构的变速操作的变速操作棒从变速箱内向变速箱的外侧突出。变速杆与该变速操作棒联动连接,该变速杆支承在对变速操作棒进行支承的变速箱上。即,能够在将变速箱固定于机身框架前,将变速杆联动连接在变速操作棒上。因此,在将变速杆联动连接于变速操作棒时,能够排除机身框架与变速箱的安装误差所引起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而且,因为能够在变速箱的周围没有机身框架等限制作业空间的东西的状态下,进行变速杆相对于变速操作棒的联动连接的作业,所以能够提高安装作业的效率。
[0012]如此,采用本发明,能够合理地将变速杆安装于变速操作棒上,所述变速操作棒对使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的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
[0013]在上述结构中,较好的是,具有固定在所述变速箱上的支承部件,所述变速杆被所述支承部件绕上下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承。
[0014]采用本发明,变速杆通过支承部件而被支承在变速箱上,因此可以通过支承部件使变速杆的配置形态的设计变更变容易。而且,例如,因为变速杆被支承部件绕上下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承,所以容易将变速杆例如做成能够沿搭乘踏脚板的面进行摆动操作的形态。因此,能够将变速杆安装成操作性良好,并被稳定地支承。
[0015]在上述结构中,较好的是,所述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的横向侧面向外侧突出,通过所述变速操作棒的机身横向的滑动移动,对所述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
[0016]采用本发明,变速操作棒从变速箱的横向侧面突出,变速机构的变速操作通过变速操作棒在机身横向上的滑动移动来进行。一般,在变速箱的横向侧面侧能够构成障碍物的东西比较少。因此,变速操作棒向障碍物少的部位突出,变速杆与这样的变速操作棒联动连接,所以能够合理地将变速杆布置到操作时的动作不受阻碍的部位。
[0017]在上述结构中,较好的是,所述变速机构通过对所述作业装置的作业速度相对于所述作业装置的行驶速度的比率进行多级变速,从而将所述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增减切换成多种间隔。
[0018]在上述结构中,较好的是,作为所述变速杆具有:第一变速杆以及第二变速杆。
[0019]在上述结构中,较好的是,所述第一变速杆的操作部通过搭乘脚踏板的操作槽而露出。
[0020]本发明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具有:发动机;机身框架;固定在所述机身框架上的变速箱;进行对地作业的作业装置;第一变速机构和第二变速机构,该第一变速机构以及第二变速机构配置于所述变速箱内,并通过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而使所述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第一变速操作棒和第二变速操作棒,该第一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向外侧突出并对所述第一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该第二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向外侧突出并对所述第二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以及第一变速杆和第二变速杆,该第一变速杆与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棒联动连接,该第二变速杆与所述第二变速操作棒联动连接,所述第一变速杆以及所述第二变速杆支承在所述变速箱上。
[0021]在上述结构中,较好的是,具有:固定在所述变速箱上的第一支承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变速杆上的第一臂部件,所述第一变速杆绕第一上下轴心转动自如地被所述第一支承部件支承,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的横向侧面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第一臂部件卡合,当将所述第一变速杆绕第一上下轴心摆动时,所述第一臂部件摆动,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棒与所述第一臂部件联动地在机身横向上滑动移动,从而对所述第一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
[0022]在上述结构中,较好的是,具有第二支承部件,该第二支承部件与所述变速箱构成一体,并向横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二变速杆具有:杆部、以及固定于该杆部而构成一体的第二臂部件,所述第二变速杆能够绕第二上下轴心摆动地被所述第二支承部件支承,所述第二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的横向侧面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第二臂部件卡合,当将所述第二变速杆绕第二上下轴心摆动时,所述第二变速操作棒通过所述第二臂部件而在机身横向上滑动移动,从而对所述第二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乘用式插秧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0024]图2是乘用式插秧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0025]图3是变速箱的侧视图。
[0026]图4是表示操作槽的周围的立体图。
[0027]图5是第一变速杆以及第二变速杆的周围的俯视图。
[0028]图6是第一变速杆的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7是第二变速杆的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0030]图8是行驶传动系统的线图。
[0031]图9是栽植传动系统的线图。
[0032]图10是第一变速机构以及第二变速机构的周围的剖视图。
[0033]图11是行驶输出轴的周围的剖视图。
[0034]符号说明
[0035]16植苗装置(作业装置)
[0036]25机身框架
[0037]26第一变速操作棒(变速操作棒)
[0038]27第二变速操作棒(变速操作棒)
[0039]28第一变速杆(变速杆)
[0040]29第二变速杆(变速杆)
[0041 ]30第一支承部件(支承部件)
[0042]50第二支承部件(支承部件)
[0043]E发动机
[0044]M变速箱
[0045]SI第一变速机构(变速机构)
[0046]S2第二变速机构(变速机构)
[0047]Xl第一上下轴心(上下轴心)
[0048]X2第二上下轴心(上下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乘用式插秧机的概略结构)
[0050]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2所示的是作为本发明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的一例的乘用式插秧机。该乘用式插秧机具有:行驶机身13,该行驶机身13通过左右一对的转向操作以及驱动自如的前轮11和左右一对的驱动自如的后轮12而自动行驶;搭载在行驶机身13上的发动机E ;升降自如地支承在行驶机身13的后部的连杆机构14 ;对连杆机构14进行升降驱动的液压缸15 ;以及通过连杆机构14而升降自如地被支承的八条植式的植苗装置16 ( “作业装置”的一例)。乘用式插秧机构成为,通过植苗装置16对农田进行作为“对地作业”的水稻等的秧苗的栽植作业。
[0051]如图1、图2、图9所示,植苗装置16具有:载置秧苗的秧苗载置台17、将载置于秧苗载置台17上的秧苗栽植到田面上的植苗机构18、以及接地浮子19等。植苗机构18具有4个传动箱20。在各传动箱20的后部旋转驱动自如地支承有左右一对的旋转外壳21。各旋转外壳21上具有一对栽植臂22。在各栽植臂22上安装有栽植爪23。
[0052]在植苗机构18中,当旋转外壳21被旋转驱动,旋转外壳21以及栽植臂22绕旋转外壳21的旋转轴心旋转,并且通过内置于旋转外壳21的未图示的臂驱动机构的驱动使栽植臂22相对于旋转外壳21旋转。由此,通过一方的栽植臂22的栽植爪23与另一方的栽植臂22的栽植爪23交替地从载置于载苗台17的垫子状的秧苗的下端部切断一株的量的秧苗束,并取出搬送至栽植土壤面而进行栽植。
[0053]如图1、图2所示,在行驶机身13的机身框架25上固定有变速箱M。在变速箱M内具有第一变速机构SI ( “变速机构”的一例)以及第二变速机构S2( “变速机构”的一例),该第一变速机构SI以及第二变速机构S2通过对植苗装置16的栽植速度相对于行驶速度的比率进行多级变速,从而能够将植苗装置16的秧苗的栽植间隔(株距)增减切换成多种距离(参照图9、图10。详细内容以后讲述)。第一变速机构SI能够进行2级变速操作,第二变速机构S2能够进行4级变速操作。第一变速机构SI的变速操作通过第一变速操作棒26 ( “变速操作棒”的一例)进行。第二变速机构S2的变速操作通过第二变速操作棒27 ( “变速操作棒”的一例)进行。如图3、图5、图6所示,第一变速操作棒26与第一变速杆28( “变速杆”的一例)联动连接。如图3、图5、图7所示,第二变速操作棒27与第二变速杆29 ( “变速杆”的一例)联动连接。
[0054](第一变速操作棒与第一变速杆的连接结构)
[0055]如图3、图5、图6、图9、图10所示,第一变速操作棒26的一端侧与变速箱M的内部的第一变速机构SI联系,其另一端侧从变速箱M的横向右侧面向外方突出。第一变速操作棒26通过在机身横向上滑动,从而进行第一变速机构SI的变速操作。在第一变速操作棒26的顶端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的第一顶端孔26a。
[0056]如图3、图6所示,在变速箱M的横向右侧面,固定有-字状的板状的第一支承部件30 ( “支承部件”的一例),该第一支承部件30在变速箱M侧将机身横向内侧作成凸部。第一支承部件30具有:安装部31、上边部32、下边部33。安装部31通过上下并列的机身横向方向的2个螺栓35而固定安装在变速箱M的横向右侧面上。上边部32从安装部31的上端部大致直角地弯曲,其板面沿着机身前后方向地向机身横向外侧伸出。下边部33从安装部31的下端部大致直角地弯曲,其板面沿着机身前后方向地向机身横向外侧伸出。在上边部32上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圆形的第一上孔部32a。在下边部33上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圆形的第一下孔部33a。
[0057]如图3、图5、图6所示,第一变速操作棒26与第一臂部件37卡合。第一臂部件37形成为将机身前方侧作成凸部的U字状的板状。第一臂部件37具有:板状的上固定部38,该上固定部38的板面沿着机身前后方向;以及与上固定部38大致平行地配置的板状的下固定部39。在上固定部38上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开口的第一上长孔38a,该第一上长孔38a的长度方向是以第一上下轴心Xl ( “上下轴心”的一例)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在下固定部39上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开口的第一下长孔39a,该第一下长孔39a的长度方向是以第一上下轴心Xl为中心的圆的径向。第一上长孔38a与第一下长孔39a在俯视时重叠。第一变速操作棒26的顶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被上固定部38与下固定部39夹持。第一支承销40以阻止脱落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插通于第一上长孔38a、第一顶端孔26a以及第一下长孔39a。在上固定部38的机身前方侧部分,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圆形的上插通孔38b。在下固定部39的机身前方侧部分,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圆形的下插通孔39b。
[0058]如图6所示,第一上孔部32a、第一下孔部33a、上插通孔38b、下插通孔39b位于第一上下轴心Xl上。
[0059]如图3、图6所示,第一变速杆28是将圆形截面的棒状构件弯曲而形成的,并且通过第一支承部件30以及第一臂部件37支承在变速箱M上。第一变速杆28具有:转动部41、腕部42、操作部43。转动部41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插通第一上孔部32a、第一下孔部33a、上插通孔38b、下插通孔39b。转动部41在上插通孔38b与下插通孔39b的附近,通过焊接等固定在第一臂部件37上而构成一体。腕部42为转动部41的上端部向离开变速箱M的一侧弯曲而向机身横向外侧大致水平状地伸出。操作部43从腕部42的机身横向外侧端部向上弯曲,并沿着上下方向伸出。由此,第一变速杆28能够绕第一上下轴心Xl摆动操作地支承在变速箱M上。
[0060]通过这样的结构,当使第一变速杆28绕第一上下轴心Xl摆动时,第一臂部件37与第一变速杆28 —体地摆动,第一变速操作棒26与第一臂部件37联动地在机身横向上滑动移动,从而第一变速操作棒26相对于变速箱M进退运动。由此,第一变速机构SI能够在4级变速位置之间切换。
[0061]如图6所示,为了使第一变速杆28与第一变速操作棒26联动连接,首先要将第一支承部件30通过螺栓35固定在变速箱M的外表面上。然后,通过将第一支承销40插通于第一臂部件37的第一上长孔38a以及第一下长孔39a和第一变速操作棒26的第一顶端孔26a,从而将第一臂部件37与第一变速操作棒26卡合。然后,将第一变速杆28的转动部41插通于第一支承部件30的上边部32的第一上孔部32a后,插通于第一臂部件37的上下一对的上插通孔38b以及下插通孔3%,并插通于第一支承部件30的下边部33的第一下孔部33a。然后,将第一变速杆28与第一臂部件37焊接固定。由此,完成了第一变速杆28相对于第一变速操作棒26的联动连接。这样,由于是将第一变速杆28支承在变速箱M上的结构,所以能够在尚未将变速箱M安装固定在机身框架25的状态下,进行第一变速杆28相对于第一变速操作棒26的联动连接的作业。
[0062]如图3所示,第一支承部件30、第一臂部件37、第一变速杆28的大致全部部分位于搭乘脚踏板45的下方,该搭乘踏脚板45构成为大致水平状的面。为了进行第一变速杆28的操作,在搭乘踏脚板45上,如图3、图4所示,形成有使第一变速杆28的操作部43露出的操作槽45a。操作槽45a为沿着第一变速杆28的操作部43的摆动方向,随着从机身横向内侧向机身横向外侧而位于前方的圆弧形状。
[0063]如图2、图4所示,在搭乘踏脚板45的上表面上铺设有具有可挠性的片状的地板垫46,通常情况下,地板垫46覆盖操作槽45a以及第一变速杆28的操作部43。通过在地板垫46上形成切缝,从而具有位于操作槽45a的上侧附近的盖部46a。能够根据需要,通过翻开盖部46a,从而使操作槽45a以及第一变速杆28的操作部43露出。
[0064](显示标签)
[0065]如图4所示,在搭乘踏脚板45上沿着操作槽45a的圆弧形状,在操作槽45a的附近贴有显示标签47。显示标签47上按条地显示下述信息:通过第二变速机构S2而分为扩大株距以及缩小株距这两个主要情况,对应于第一变速机构SI的级数地分别以4级的状态呈现的植株的栽植间隔(株距)的距离。
[0066](第二变速操作棒与第二变速杆的连接结构)
[0067]如图3、图5、图7、图9、图10所示,第二变速操作棒27的一端侧与变速箱M的内部的第二变速机构S2联系,其另一端侧从变速箱M的横向右侧面向外方突出。第二变速操作棒27通过在机身横向上滑动,从而进行第二变速机构S2的变速操作。在第二变速操作棒27的顶端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的第二顶端孔27a。另外,在与变速箱M—体并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第二支承部件50( “支承部件”的一例)开孔有上下方向的圆形的贯通孔50a,该第二支承部件50位于变速箱M的第二变速操作棒27的前方。
[0068]如图3、图7所示,第二变速杆29具有杆部51和第二臂部件52。杆部51形成为机身横向方向的棒状。第二臂部件52形成为将机身前方侧作成凸部的侧视时为-字状的板状。第二臂部件52的凸部焊接固定在杆部51的后端部而构成一体。第二臂部件52具有上表面部53和下表面部54。在上表面部53,机身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分的机身横向内侧的部位开孔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圆形的第二上孔部53a。在下表面部54,机身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分的机身横向内侧的部位开孔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圆形的第二下孔部54a。另外,在上表面部53上,在机身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的机身横向内侧的部位开孔有向上下方向开口的第二上长孔53b,该第二上长孔53b的长度方向是以第二上下轴心X2( “上下轴心”的一例)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在下表面部54上,在机身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的机身横向内侧的部位开孔有向上下方向开口的第二下长孔54b,该第二下长孔54b的长度方向是以第二上下轴心X2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在上表面部53与下表面部54之间,沿上下方向夹持有第二变速操作棒27,并夹持有传动箱M的第二支承部件50。
[0069]如图7所示,第二上孔部53a、贯通孔50a、第二下孔部54a位于第二上下轴心X2上。朝向上下方向的第二支承销55以阻止脱落的状态插通于第二上长孔53a、贯通孔50a、以及第二下孔部54a。朝向上下方向的第三支承销56以阻止脱落的状态插通于第二上长孔53a、第二顶端孔27a、以及第二下长孔54b。如此,第二变速杆29能够绕第二上下轴心X2摆动地支承在变速箱M上。
[0070]通过这样的结构,当使第二变速杆29绕第二上下轴心X2摆动时,由于第二变速杆29的第二臂部件52,第二变速操作棒27在机身横向上滑动移动,从而第二变速操作棒27相对于变速箱M进退运动。由此,第二变速机构S2能够在2级的变速位置中切换。
[0071]如图7所示,为了使第二变速杆29与第二变速操作棒27联动连接,将第二变速杆29的第二臂部件52通过第二支承销55卡合于第二变速操作棒27,并通过第三支承销56卡合于变速箱M的第二支承部件50上即可完成。这样,由于是将第二变速杆29支承在变速箱M上的结构,所以能够在尚未将变速箱M安装固定在机身框架25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变速杆29相对于第二变速操作棒27的联动连接的作业。
[0072]详细地对包含上述第一变速机构SI与第二变速机构S2的乘用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行驶系统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0073](行驶系统的传动结构)
[0074]如图8所示,在变速箱M的左右横向两侧具有左右一对的前车轴箱60F。上述前轮11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心转动并转向自如地支承在前车轴箱60F上。
[0075]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61以位于变速箱M的上部侧的横向左侧部的状态,与变速箱M连接。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61具有中立停止位置,并且构成为无极式地从中立停止位置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变速自如。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61具有向外部伸出的变速输入轴61a以及变速输出轴61b。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传送带传动机构61c而传递至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61的变速输入轴61a。变速输入轴61a的位于传送带传动机构61c的相反侧的部分和变速输出轴61b配置为进入变速箱M的内部。
[0076]在变速箱M的横向右侧部连接有液压泵62。液压泵62的泵输入轴62a配置为进入传动箱M的内部。泵输入轴62a与变速输出轴61b同芯状地配置,并通过延长输入轴6Id而与变速输出轴61b —体旋转地花键连接。由此,发动机E的动力从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61的变速输入轴61a传递至液压泵62,从而对液压泵62进行驱动。
[0077]在变速输出轴61b上花键连接有第一传动轴63,该第一传动轴6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M的内部。第一传动轴63具有与第一传动轴63 —体旋转,并且相对于第一传动轴63滑动移动自如的第一换挡齿轮64,该第一换挡齿轮64通过花键结构而外嵌在第一传动轴63上。在第一变速用齿轮64上一体地具有第一高速齿轮64a和直径比第一高速齿轮64a大的第一低速齿轮64b。
[0078]在第一传动轴63的传动下游侧具有与第一传动轴63平行的第二传动轴65,该第二传动轴65支承在变速箱M内。第二传动轴65具有大径齿轮65a以及直径比大径齿轮65a小的中径齿轮65b,这些大径齿轮65a以及中径齿轮65b固定在第二传动轴65上。通过对第一换挡齿轮64进行换挡操作,从而在第一高速齿轮64a与大径齿轮65a啮合和第一低速齿轮64b与中径齿轮65b啮合中选择一个,能够将动力从第一传动轴63传递至第二传动轴65。而且,在第二传动轴65上固定有直径比中径齿轮65b小的小径齿轮65c。
[0079]在第二传动轴65的传动下游侧具有与第二传动轴65平行的第三传动轴67,该第三传动轴67支承在变速箱M内。第三传动轴67具有与第三传动轴67 —体旋转,并且相对于第三传动轴67滑动移动自如的第二换挡齿轮68,该第二换挡齿轮68通过花键结构而外嵌在第三传动轴67上。在第二换挡齿轮68上一体地具有第二高速齿轮68a和直径比第二高速齿轮68a大的第二低速齿轮68b。通过对第二换挡齿轮68进行换挡操作,从而在中径齿轮65b与第二高速齿轮68a啮合和小径齿轮65c与第二低速齿轮68b啮合中选择一个,能够将动力从第二传动轴65传递至第三传动轴67。而且,在第三传动轴67上固定有传动齿轮69。另外,在第三传动轴67上固定有第一锥齿轮70。
[0080]在第三传动轴67的传动下游侧,与第三传动轴67平行地对接配置有一对前侧传动轴71。在一对前侧传动轴71之间具有差速机构72。差速机构72的差速箱72a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M的内部。固定在第三传动轴67上的传动齿轮69与固定在差速箱72a上的被传动齿轮72b啮合。
[0081]在一对前侧传动轴71中的一方的前侧传动轴71上通过键结构而一体旋转并且滑动移动自如地外嵌有差速锁体72c。差速锁体72c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差速箱72a解除卡合的可差速状态(差速锁解除状态)、与相对于差速箱72a卡合的不可差速状态(差速锁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82]如图8、图11所示,在变速箱M的后部具有从变速箱M的后端部向后突出的行驶输出轴74。在行驶输出轴74上具有第二锥齿轮75。第二锥齿轮75与固定在第三传动轴67上的第一锥齿轮70啮合,由此从第三传动轴67向行驶输出轴74传递动力。
[0083]具有对上述左右一对的后轮12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60R,后方传动轴77横跨行驶输出轴74和后车轴箱60R的后侧传动轴76地与行驶输出轴74和后侧传动轴76联动连接。传递至后侧传动轴73的动力通过侧离合器76而分别传递至左右的后轮12。
[0084]由此,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61的变速输出轴61b、第一传动轴63、第二传动轴65、第三传动轴67、差速机构72、前侧传动轴71而传递至左右一对的前轮11,通过差速机构72的差速箱72、行驶输出轴74、后侧传动轴76而传递至左右一对的后轮12。
[0085](套筒)
[0086]这里,如图11所示,在变速箱M的后端部的行驶输出轴74上配置有油密封件78。而且,在行驶输出轴74上外嵌有具有耐磨损性的套筒79。套筒79配置为套筒79的外周面与油密封件78的内周面接触。通过配置这样的套筒79,能够防止行驶输出轴74的转动对油密封件78的磨损,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油从变速箱M的后端部泄露、土或泥等从变速箱M的后端部进入变速箱M内。
[0087]接下来,对栽植系统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0088](栽植系统的传动结构)
[0089]如图9、图10所示,在第二传动轴65的传动下游侧具有与第二传动轴65平行的第四传动轴80,该第四传动轴80支承在变速箱M内。在第二传动轴65上固定有作业用输出齿轮81。第二传动轴65的动力从作业用输出齿轮81通过转矩限制器T而传递至第四传动轴80。
[0090]在第四传动轴80上具有与第四传动轴80 —体旋转,并且相对于第四传动轴80滑动移动自如的栽植用换挡齿轮84,该栽植用换挡齿轮84通过花键结构而外嵌在第四传动轴80上。在栽植用变速齿轮84上一体地具有第一栽植用低速齿轮84a和直径比第一栽植用齿轮84a小的第一栽植用高速齿轮84b。
[0091]第一传动轴63具有:第一游嵌齿轮85a、第二游嵌齿轮85b、第三游嵌齿轮85c、第四游嵌齿轮85d、以及第五游嵌齿轮85e,这些第一游嵌齿轮85a、第二游嵌齿轮85b、第三游嵌齿轮85c、第四游嵌齿轮85d、以及第五游嵌齿轮85e相对于第一传动轴63转动自如地支承在第一传动轴63上。第一游嵌齿轮85a、第二游嵌齿轮85b、第三游嵌齿轮85c、第四游嵌齿轮85d、以及第五游嵌齿轮85e —体旋转地互相固定。齿轮的直径以第一游嵌齿轮85a、第二游嵌齿轮85b、第三游嵌齿轮85c、第四游嵌齿轮85d、以及第五游嵌齿轮85e的顺序变大。
[0092]栽植用换挡齿轮84通过对第二变速操作棒27进行滑动移动操作,能够在第一栽植用低速齿轮84a与第一游嵌齿轮85a哨合、以及第一栽植用高速齿轮84b与第五游嵌齿轮85e啮合中选择一个。由此,构成为能够对从栽植用换挡齿轮84向传动下游侧传递的动力进行2级变速。如此,通过栽植用换挡齿轮84、第二变速操作棒27、第一游嵌齿轮85a、第五游嵌齿轮85e等构成配置于变速箱M内的第二变速机构S2。即,第二变速机构S2通过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2级(“多级”的一例)变速,从而使作为“作业装置”的植苗装置16所进行的作为“对地作业”的植苗作业的间隔(株距)2级地变化。
[0093]在第四传动轴80以及第一传动轴63的传动下游侧,具有与第一传动轴63平行的第五传动轴86,该第五传动轴86支承在变速箱M内。第五传动轴86具有: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以及第四传递齿轮87d,这些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以及第四传递齿轮87d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在第五传动轴86上。齿轮的直径以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以及第四传递齿轮87d的顺序变小。第一游嵌齿轮85a总是与第一传递齿轮87a啮合,第二游嵌齿轮85b总是与第二传递齿轮87b啮合,第三游嵌齿轮85c总是与第三传递齿轮87c啮合,第四游嵌齿轮85d总是与第四传递齿轮87d卩齿合。而且,在第五传动轴86上固定有第三锥齿轮88。
[0094]对插入第五传动轴86的中心的第一变速操作棒26向轴心方向滑动移动操作,从而通过第一变速操作棒26的一端侧所具有的大径凸轮部26b使卡合支承于第五传动轴86的传动球87e向径向外侧推压位移。通过使传动球87e卡合于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第四传递齿轮87d中的任一个的中心孔,仅选择4组的常啮合对中的一组进行啮合传动,从而能够对传递至从动侧的第五传动轴86的动力进行4级变速。如此,通过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第四传递齿轮87d、第一变速操作棒26、传动球87e等构成配置于变速箱M内的第一变速机构SI。S卩,第一变速机构SI通过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4级(“多级”的一例)变速,从而使作为“作业装置”的植苗装置16所进行的作为“对地作业”的植苗作业的间隔(株距)4阶段地变化。
[0095]如此,栽植系统的动力,通过第一变速操作棒26的操作所产生的4级变速、与第二变速操作棒27的操作所产生的2级变速的组合,从而能够进行合计8级变速。
[0096]在变速箱M的后部侧具有筒体90,该筒体90相对于变速箱M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M上。在筒体90上具有第四锥齿轮91。
[0097]第四锥齿轮91与固定于第五传动轴86的第三锥齿轮88啮合。
[0098]在变速箱M的后部具有栽植输出轴92,该栽植输出轴92从变速箱M的后端部向后突出,并与筒体90同心状地位于筒体90的内侧。在栽植输出轴92上具有与栽植输出轴92 —体旋转,并且相对于栽植输出轴92滑动移动自如的栽植离合器93,在栽植离合器93通过花键结构而外嵌在栽植输出轴92上。栽植离合器93能够在卡合于筒体90的卡合状态与不卡合于筒体90的卡合解除状态之间切换。当使栽植离合器93为卡合状态时,第五传动轴86的动力通过第三锥齿轮88、第四锥齿轮91、筒体90、栽植离合器93而传递至栽植输出轴92。另一方面,当使栽植离合器93为卡合解除状态时,能够切断从第五传动轴86向栽植输出轴92的动力传递。栽植离合器93被向成为卡合状态的一侧施力,通过使操作轴94进退,从而进行卡合状态与卡合解除状态的切换。
[0099](轴衬)
[0100]这里,如图10所示,操作轴94上外嵌有轴衬95。通过轴衬95进行操作轴94相对于变速箱M的适当定位。另外,通过轴衬95能够防止操作轴94的外周面与变速箱M直接滑动接触,所以能够提高操作轴94的耐久性。
[0101]如图9所示,栽植输出轴92的动力通过旋转传动轴96而传递至供给箱97的输入轴98。通过输入到输入轴98的动力,与植苗机构18以及植苗机构18所进行的植苗动作联动地进行载苗台17的往复运动。由此,以通过第一变速机构SI以及第二变速机构S2对应于行驶机身13的行驶速度地进行了变速的栽植速度,进行对田面的苗的栽植。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变速机构SI以及第二变速机构S2的操作,以所希望的栽植间隔(株距)进行插秩。
[0102](其他实施方式)
[0103](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变速杆”的一例,表示了绕第一上下轴心Xl转动自如地被支承的第一变速杆28以及绕第二上下轴心X2转动自如地被支承的第二变速杆29,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绕横向轴心或绕前后轴心地被支承的第一变速杆、第二变速杆。
[0104](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变速操作棒”的一例,表示了从变速箱M的横向侧面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变速操作棒26以及第二变速操作棒27,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变速箱M的前表面、后表面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变速操作棒以及第二变速操作棒。
[0105](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机身前方侧作成凸部的〕字状的第一臂部件37作为一例进行了表示,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臂部件形成为将机身后方侧、机身横向内侧、机身横向外侧等其他侧作成凸部的2字状。
[0106](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乘用式插秧机作为“插秧机或者直播机”的一例进行了表示,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步行式插秧机、乘用式直播机、步行式直播机等其他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在直播机的情况下,将种子直接播种到农田上的播种装置相当于“作业盤晋”
目.ο
【权利要求】
1.一种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动机; 机身框架; 固定在所述机身框架上的变速箱; 进行对地作业的作业装置; 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配置于所述变速箱内,并通过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而使所述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 变速操作棒,该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向外侧突出并对所述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以及 变速杆,该变速杆与所述变速操作棒联动连接, 所述变速杆支承在所述变速箱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在所述变速箱上的支承部件, 所述变速杆被所述支承部件绕上下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的横向侧面向外侧突出, 通过所述变速操作棒的机身横向的滑动移动,对所述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机构通过对所述作业装置的作业速度相对于所述作业装置的行驶速度的比率进行多级变速,从而将所述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增减切换成多种间隔。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变速杆具有:第一变速杆以及第二变速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速杆的操作部通过搭乘脚踏板的操作槽而露出。
7.一种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动机; 机身框架; 固定在所述机身框架上的变速箱; 进行对地作业的作业装置; 第一变速机构和第二变速机构,该第一变速机构以及第二变速机构配置于所述变速箱内,并通过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而使所述作业装置的对地作业的间隔变化; 第一变速操作棒和第二变速操作棒,该第一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向外侧突出并对所述第一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该第二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向外侧突出并对所述第二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以及 第一变速杆和第二变速杆,该第一变速杆与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棒联动连接,该第二变速杆与所述第二变速操作棒联动连接, 所述第一变速杆以及所述第二变速杆支承在所述变速箱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在所述变速箱上的第一支承部件; 固定在所述第一变速杆上的第一臂部件, 所述第一变速杆绕第一上下轴心转动自如地被所述第一支承部件支承, 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的横向侧面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第一臂部件卡I=I, 当将所述第一变速杆绕第一上下轴心摆动时,所述第一臂部件摆动,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棒与所述第一臂部件联动地在机身横向上滑动移动,从而对所述第一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支承部件,该第二支承部件与所述变速箱构成一体,并向横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二变速杆具有:杆部、以及固定于该杆部而构成一体的第二臂部件, 所述第二变速杆能够绕第二上下轴心摆动地被所述第二支承部件支承, 所述第二变速操作棒从所述变速箱的横向侧面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第二臂部件卡I=I, 当将所述第二变速杆绕第二上下轴心摆动时,所述第二变速操作棒通过所述第二臂部件而在机身横向上滑动移动,从而对所述第二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
【文档编号】A01C7/00GK104412763SQ201410448805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4日
【发明者】大西哲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