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土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推土装置,包括推土铲、松土叉、坐控车、多个车轮、驱动马达、液压缸、缓冲液压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多个万向连接节、第一操纵杆、第二操纵杆、副松土叉及支撑部;松土叉设在推土铲前端,副松土叉设在松土叉上,缓冲液压杆连推土铲及液压缸,液压缸设在坐控车上,车轮设在坐控车下方,驱动马达连车轮;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通过万向连接节连接,第一连杆通过万向连接节连推土铲,第二连杆通过万向连接节连坐控车,第一操纵杆通过支撑部连第一连杆,第二操纵杆通过支撑部连第二连杆,支撑部连坐控车。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较小面积内的推土作业,减少劳力推土,推土铲的转动角度和扭动幅度可控,提高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推土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推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农业和建筑业领域中,机械设备被广泛的使用。推土机、推土车等机械设备专用于推土,在各大场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小型的花园、田地等地方,这些大型设备便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依靠劳动力将土堆运出,体力消耗非常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推土装置,能用于狭小空间内的推土作业,操作简便。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推土装置,包括推土铲、多根松土叉、坐控车、多个车轮、驱动马达、液压缸、缓冲液压杆、一对第一连杆、一对第二连杆、多个万向连接节、第一操纵杆、第二操纵杆、多根副松土叉及支撑部;所述的推土铲的上端和下端设有倾斜面,形成一侧开口的梯形结构,所述的推土铲的前端底部为水平面,所述的多根松土叉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的推土铲的前端底部,所述的多根松土叉水平向前延伸,所述的多根副松土叉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的多根松土叉上,所述的副松土叉呈“7”字形,所述的松土叉与所述的副松土叉的前端齐平,所述的推土铲、多根松土叉及多根副松土叉是一体结构,所述的推土铲的前端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所述的缓冲液压杆的前端与所述的推土铲的下部中央连接,所述的缓冲液压杆的后端与所述的液压缸连接,所述的液压缸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的前端;所述的多个车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的下方,所述的多个车轮的底部与所述的推土铲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多个车轮的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抓地刺,所述的驱动马达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的底部,所述的驱动马达与所述的车轮的转轴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相互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与所述的推土铲的上部两侧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与所述的坐控车的前端两侧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及一对第二连杆以所述的万向连接节为中心转动,所述的第一操纵杆通过所述的支撑部与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的第二操纵杆通过所述的支撑部与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的支撑部连接在所述的坐控车上。
[0006]上述的推土装置,其中,所述的推土铲的顶端设有照明装置,所述的照明装置与所述的推土铲活动连接。
[0007]上述的推土装置,其中,所述的推土铲的后端设有一对撑地杆,所述的一对撑地杆分别位于所述的推土铲的下部两侧,所述的撑地杆与所述的推土铲是一体结构。
[0008]上述的推土装置,其中,所述的坐控车上设有配重块,位于所述的驱动马达的上方,所述的配重块与所述的坐控车活动连接。[0009]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较小面积内的推土作业,减少劳力推土,推土铲的转动角度和扭动幅度可控,提高工作效率,成本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推土装置的主视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推土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13]请参见附图1及附图2所示,一种推土装置,包括推土铲1、多根松土叉2、坐控车
3、多个车轮4、驱动马达5、液压缸6、缓冲液压杆7、一对第一连杆8、一对第二连杆9、多个万向连接节10、第一操纵杆11、第二操纵杆12、多根副松土叉13及支撑部14 ;所述的推土铲I的上端和下端设有倾斜面,形成一侧开口的梯形结构,所述的推土铲I的前端底部为水平面,所述的多根松土叉2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的推土铲I的前端底部,所述的多根松土叉2水平向前延伸,所述的多根副松土叉13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的多根松土叉2上,所述的副松土叉13呈“7”字形,所述的松土叉2与所述的副松土叉13的前端齐平,所述的推土铲1、多根松土叉2及多根副松土叉13是一体结构,所述的推土铲I的前端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15,推土铲I的宽度控制在1.5米内,便于在狭小的空间内自由移动,在推土时,松土叉2和副松土叉13首先插入泥土中,上下两排设置的松土叉将泥土插碎,便于推土,凸起15可防止泥土粘合在推土铲I的表面,也可对泥土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防止已经铲起的泥土松散下落;所述的缓冲液压杆7的前端与所述的推土铲I的下部中央连接,所述的缓冲液压杆7的后端与所述的液压缸6连接,所述的液压缸6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3的前端,缓冲液压杆7为推土铲I的下部提供支撑力,推土铲I在前推时受到石头等外部阻力,缓冲液压杆7缓冲阻力,防止推土铲I撞击坐控车3,坐控车3的宽度不超过推土铲I的宽度;所述的多个车轮4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3的下方,所述的多个车轮4的底部与所述的推土铲I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多个车轮4的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抓地刺16,抓地刺16可防止车轮4陷入泥土中,使坐控车3保持平稳向前,所述的驱动马达5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3的底部,所述的驱动马达5与所述的车轮4的转轴连接,通过驱动马达5驱动车轮4,达到前行的目的;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8的一端与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9的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10相互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8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10与所述的推土铲I的上部两侧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9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10与所述的坐控车3的前端两侧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8及一对第二连杆9以所述的万向连接节10为中心转动,所述的第一操纵杆11通过所述的支撑部14与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8连接,所述的第二操纵杆12通过所述的支撑部14与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9连接,所述的支撑部14连接在所述的坐控车3上,通过第一操纵杆11和第二操纵杆12控制第一连杆8和第二连杆9的转动角度,从而控制推土铲I的左右扭动幅度和上下转动角度,根据杠杆原理,第一操纵杆11和第二操纵杆12较长,可用较小的力控制第一连杆8和第二连杆9,即使推土的量很大,也能轻松控制,大大减少了体力消耗。
[0014]所述的推土铲I的顶端设有照明装置17,所述的照明装置17与所述的推土铲I活动连接,可拆卸,便于夜间照明使用。
[0015]所述的推土铲I的后端设有一对撑地杆18,所述的一对撑地杆18分别位于所述的推土铲I的下部两侧,所述的撑地杆18与所述的推土铲I是一体结构,可防止推土铲I受到泥土巨大的压力而变形,还能在推土铲I上下转动将土堆铲起时提供底部支撑力。
[0016]所述的坐控车3上设有配重块19,位于所述的驱动马达5的上方,所述的配重块19与所述的坐控车3活动连接,可拆卸,可增减配重块19的数量,可用于适当增加坐控车3的重力,提高坐控车3的稳定性,防止铲土时坐控车3翻倒。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较小面积内的推土作业,减少劳力推土,推土铲的转动角度和扭动幅度可控,提高工作效率,成本低。
【权利要求】
1.一种推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推土铲、多根松土叉、坐控车、多个车轮、驱动马达、液压缸、缓冲液压杆、一对第一连杆、一对第二连杆、多个万向连接节、第一操纵杆、第二操纵杆、多根副松土叉及支撑部;所述的推土铲的上端和下端设有倾斜面,形成一侧开口的梯形结构,所述的推土铲的前端底部为水平面,所述的多根松土叉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的推土铲的前端底部,所述的多根松土叉水平向前延伸,所述的多根副松土叉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的多根松土叉上,所述的副松土叉呈“7”字形,所述的松土叉与所述的副松土叉的前端齐平,所述的推土铲、多根松土叉及多根副松土叉是一体结构,所述的推土铲的前端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所述的缓冲液压杆的前端与所述的推土铲的下部中央连接,所述的缓冲液压杆的后端与所述的液压缸连接,所述的液压缸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的前端;所述的多个车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的下方,所述的多个车轮的底部与所述的推土铲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多个车轮的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抓地刺,所述的驱动马达设置在所述的坐控车的底部,所述的驱动马达与所述的车轮的转轴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相互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与所述的推土铲的上部两侧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万向连接节与所述的坐控车的前端两侧连接,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及一对第二连杆以所述的万向连接节为中心转动,所述的第一操纵杆通过所述的支撑部与所述的一对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的第二操纵杆通过所述的支撑部与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的支撑部连接在所述的坐控车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土铲的顶端设有照明装置,所述的照明装置与所述的推土铲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土铲的后端设有一对撑地杆,所述的一对撑地杆分别位于所述的推土铲的下部两侧,所述的撑地杆与所述的推土铲是一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坐控车上设有配重块,位于所述的驱动马达的上方,所述的配重块与所述的坐控车活动连接。
【文档编号】A01B49/02GK203735012SQ201420141190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7日
【发明者】石霖凯, 柴金玲, 王菊蕊 申请人:石霖凯, 柴金玲, 王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