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092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包括池体,池体为圆形,池体中心处设有观察室,池体的外圈设有多个开口,开口处设有向外凸起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外侧壁与池体一体式连接,内侧壁采用中间的固定壁及两端的拦鱼栅连接到池体,弧形槽内通过转动轴安装有叶轮,转动轴一端安装到固定壁上,另一端穿过弧形槽的外侧壁连接到电机;所述池体内还设有进水孔;观察室外围设有多个排水栅及环形收集管,环形收集管连接排水管,排水管的另一端安装到池体的外部,并连接竖管。在池体外圈增设造流增氧的弧形槽,不仅可以为池内造流,还可以为池内增加高度的溶解氧;在观察室中可以清楚的观察中华鲟是否产卵以及产卵的行为。
【专利说明】
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鲟鱼类养殖领域,涉及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特别适用于中华鲟催产繁殖时促进性腺的发育、催产以及繁殖行为的观察研究。

【背景技术】
[0002]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在我国近海大陆架生长,性成熟后上溯到江河上游激流环境中产卵。中华鲟的性成熟时间长,个体巨大,雄性一般在8龄以上成熟、雌性一般在12龄以上成熟。中华鲟个体巨大,野生成熟的亲鱼一般在300kg以上,即便人工环境下初次成熟的亲鱼中较小的个体也近100公斤。中华鲟性周期时间长、雌鱼在3年以上,且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处于濒危状态,数量较少。因此,对于每一条成熟亲鱼能够有效的繁殖对于中华鲟的保护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华鲟自然繁殖需要一定的水温、充足的溶氧和激流的刺激条件,以促进其性腺后期的快速发育和发情、交配产卵。在人工环境下对成熟中华鲟尤其是对于成熟的中华鲟雌性亲鱼拟自然繁殖环境进行催产繁殖,会更有利于提高中华鲟的催产繁殖成功率,而目前对于中华鲟产卵池的设计并未兼顾到较大水流刺激和高度溶氧的因素条件,且在注射催产针之后,只能在水池边上观察,由于流动的水面在形成的反光和不稳定的折射率很难及时发现中华鲟排卵时机,也不便于对于产卵等行为的观察。
[000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为了在较小的催产池空间内较大程度的模拟中华鲟产卵的自然环境关键因子,提高中华鲟催产繁殖成功率,便于及时发现中华鲟排卵迹象和观察其繁殖行为而设计的能够营造激流和高溶氧又便于观察的催产繁殖池。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其根据中华鲟的繁殖习性进行设计,模拟野生中华鲟产卵环境而人工制造激流和高溶氧的环境,而且结合人工繁殖需要及时发现中华鲟发情时机产卵迹象而设置了观察窗,且其内部结构设计合理,便于操作。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包括池体,池体为圆形,池体中心处设有观察室,池体的外圈设有多个开口,开口处设有向外凸起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外侧壁与池体一体式连接,内侧壁采用中间的固定壁及两端的拦鱼栅连接到池体,弧形槽内通过转动轴安装有叶轮,转动轴一端安装到固定壁上,另一端穿过弧形槽的外侧壁连接到电机;所述池体内还设有进水孔;观察室外围设有多个排水栅及环形收集管,环形收集管连接排水管,排水管的另一端安装到池体的外部,并连接竖管。
[0006]所述观察室内设有升降梯,观察室与池体之间均设有天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天桥及升降梯进入到观察室,在观察室内观察记录中华鲟的相关情况。
[0007]所述天桥做成梯子形状,宽度在60-80cm,长度等于池体外侧到观察室外侧的跨度,且在两侧设有扶手,确保行走安全,其材料采用不锈钢管或铝合金等轻型坚固材料做成,便于移动。
[0008]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池体的上部,且在进水口处连接弯头,通过弯头的设计调整进水水流的朝向,使其沿池壁的切线方向进入;另外,所述进水口也可设置于池体壁的下方,使得进水水流沿池壁的切线方向进入。当水从池壁切线方向进入时,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环流。通过调节进水口的进水量可以调节池体内水的交换量。
[0009]所述观察室的壁厚> 30cm,且观察室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或者在观察室的壁上设置多个透明观察窗。
[0010]所述池体与观察室的半径比为5-4:1,深度为1.5-1.Sm,便于人工催产繁殖操作,又为可形成一定的便于造流的水深。且池体的半径> 10米,为中华鲟游动造成较大的空间,观察室的半径> 2.5米,便于观察。
[0011]本实用新型在排水管的外侧连接竖管,即将排水管的出口处设计成竖立插管的形式,竖管与底部排水管外端以弯头的形式相连接,弯头向上的部分保留可插入的形式。通过插入不同长度的竖管以形成不同高度的排水面,达到来控制繁殖池操作所需要的水深。
[001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池体外侧增设弧形槽,弧形槽内设置拨轮和转动轴,能够起到造流增氧的作用,使得弧形槽乃至池体内形成环流,而旋转的水流会将中华鲟所产的卵子向中央集中,通过观察室可以及时发现中华鲟的排卵及繁殖前的发情行为。
[0013]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将外围的池体作为繁殖催产池,水的流动及中华鲟的游动带动水中的污物向内侧汇集,便于污物的清理和排出。
[0014]本实用新型针对中华鲟繁殖习性,模拟自然环境中较大的水流刺激、并且可以通过用多个造流增氧的弧形槽为催产池造流增氧,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开启相应数量的增氧造流电动机;同时基于卵子在旋转的水流将的卵子向中心带动的特征,在池体中央设置观察室,便于及时方便的发现卵的排出以及对繁殖时期行为的观察。基于鲟鱼习惯靠近沿边缘位置特别是外侧边缘游动的习性,会使得污物向池的内侧或者中部汇集,环形收集管紧贴观察室外设置,使得污物的清理和排出更加简单高效。本实用新型基于中华鲟的繁殖的特征,使得繁殖操作、行为观察更加方便,更容易提高中华鲟的繁殖成功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包括池体1,池体I为圆形,池体I中心处设有观察室2,池体I的外圈设有4个开口,开口处设有向外凸起的弧形槽3,弧形槽3的外侧壁与池体I 一体式连接,内侧壁采用中间的固定壁4及两端的拦鱼栅5连接到池体1,弧形槽3内通过转动轴6安装有叶轮7,转动轴6 —端安装到固定壁4上,另一端穿过弧形槽3的外侧壁连接到电机8 ;所述池体I内还设有进水孔9 ;观察室2外围设有3个排水栅10及环形收集管11,环形收集管11连接排水管12,排水管12的另一端安装到池体的外部,并连接竖管13 ;所述观察室2内设有升降梯14,观察室2与池体I之间均设有天桥15。所述天桥15做成梯子形状,宽度在60-80cm,长度等于池体外侧到观察室外侧的跨度。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池体的上部,且在进水口处连接弯头。所述观察室2的壁厚^ 30cm,且观察室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或者在观察室的壁上设置多个透明观察窗;所述池体I与观察室2的半径比为5-4:1,深度为1.5-1.8m,且池体I的半径彡10米,观察室2的半径彡2.5米。
[0018]在催产时,根据流速需要开启相应数量的造流增氧装置以及每个池的流速大小以模拟中华鲟野外繁殖的流速和较高溶解氧的水体为宜,刺激其后期性腺的快速发育。通过通向圆形观察室的天桥进入圆形观察室,环形观察室在水体中,可以清晰观察到产卵的行为。同时通过调解进水的大小了调解水体的交换量,通过的改变排水的竖管的高低来调解水池的深度。为了最大限度的模拟中华鲟的催产繁殖自然环境,在池体中靠近边缘的部分可以投放一定数量的鹅卵石,池底和池壁铺设蓝色瓷砖,或用蓝色防水材料做成。
[0019]该设计与传统催产繁殖池相比的优点:
[0020]1.该池体设计成为环形水道,便于形成较大的环形水流。
[0021]2.在池体边缘增加了造流增氧装置,与直接将潜水泵放到池体边缘相比,在为繁殖催产池造流的同时增加了水中的溶氧,而且电动机在水面外,避免了漏电事故会造成池体中人死鱼亡的事故发生,同时可以减少池中水泵转动的噪声。
[0022]3.中央观察室的增设。与以往无观察窗在水面上观察相比,消除了水面反光和降低了水面波动造成不稳定的折射率的影响,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中华鲟是否排卵以及排卵的行为。
[0023]4.采用了动力与造流叶轮分离的方式造流增氧池,在营造流速上有较大的调节空间:可以通过启用弧形槽的数量来调节流速,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每一个造流池的电动机功率和转速来单独调节每一个弧形槽的造流速度。
【权利要求】
1.一种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池体(I)为圆形,池体(I)中心处设有观察室(2 ),池体(I)的外圈设有多个开口,开口处设有向外凸起的弧形槽(3 ),弧形槽(3)的外侧壁与池体(I) 一体式连接,内侧壁采用中间的固定壁(4)及两端的拦鱼栅(5)连接到池体(I),弧形槽(3 )内通过转动轴(6 )安装有叶轮(7 ),转动轴(6 ) 一端安装到固定壁(4)上,另一端穿过弧形槽(3)的外侧壁连接到电机(8);所述池体(I)内还设有进水孔(9);观察室(2)外围设有多个排水栅(10)及环形收集管(11),环形收集管(11)连接排水管(12),排水管(12)的另一端安装到池体的外部,并连接竖管(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室(2)内设有升降梯(14),观察室(2 )与池体(I)之间均设有天桥(15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天桥(15)做成梯子形状,宽度在60-80cm,长度等于池体外侧到观察室外侧的跨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池体的上部,且在进水口处连接弯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室(2)的壁厚^ 30cm,且观察室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或者在观察室的壁上设置多个透明观察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鲟催产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与观察室(2)的半径比为5-4:1,深度为1.5-1.8m,且池体(I)的半径彡10米,观察室(2)的半径彡2.5米。
【文档编号】A01K63/00GK203912973SQ201420331082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0日
【发明者】杜合军, 陈磊, 郭柏福, 高勇 申请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