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稻麦秸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7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用于稻麦秸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稻麦秸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碎草切换模块、打捆切换模块、翻板上升控制模块、翻板下降控制模块、报警模块、打捆工作指示灯和自动工作指示灯。本实用新型用于稻麦秸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一种以收割和打捆为一体的收割机的控制电路,用户在收割的过程中即可实现把收割时剩下的秸秆打成圆捆,大大保护了环境,并将秸秆进行合理的应用到别处,同时本实用新型无需人做较为繁琐的操作即可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用于稻麦秸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0002]谷物联合收割机是能够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从田间直接获取谷粒的收获机械,但是传统的收割机未设置有打捆装置,使稻麦等谷物在收割后,秸杆被散落放置在地上,不能够进行良好的收集,因此设计了用于能够同时完成收割和打捆的机械,其结构和工作过程大致为,(I)此机型在结构上就是在稻麦联合收割机的脱粒排草口加装一套打捆机构;(2)在打捆机和收割机的衔接部位有一个打捆碎草翻板,作用就是当用户不需要打捆的时候,此翻板关闭,秸杆将进入收割机的碎草机构进行粉碎处理。当用户需要打捆的时候,此翻板翻开,秸杆进入打捆机进行打捆操作;(3)在打捆操作过程中,秸杆不断的涌入打捆机,当打捆机内的秸杆容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大量的秸杆会挤压打捆机的护罩。当护罩的底部被秸杆撑开2到3厘米的时候,扎绳杆(扎绳杆的头部装有绳子,扎绳杆的初始位置为60° )会落下(落下的同时,打捆碎草翻板会关闭,若翻板不关闭,大量秸杆会继续涌入打捆机,致使打捆机超负荷运转,容易损坏零部件),扎绳杆头部的绳子会由于打捆机内部大量秸杆的滚动而带动绳子下落(此时装有绳子的塑料转盘也会跟随转动,),致使绳子越扎越多。由于塑料转盘的转动从而带动了扎绳杆向上移动,当扎绳杆向上移动到一定角度时(此角度大于90° ),绳子会被刀片切断,塑料转盘停止转动,此时扎绳杆回到初始位置。(4)当上述过程结束后,护罩打开,捆扎好的秸杆会落下。最后护罩关闭,打捆碎草翻板再次打开。进行循环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种用于稻麦稻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碎草切换模块、打捆切换模块、翻板上升控制模块、翻板下降控制模块、报警模块、打捆工作指示灯和自动工作指示灯,所述碎草切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a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的RAO端连接,所述打捆切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b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的RAl端连接,所述翻版上升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c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的RA2端连接,所述翻版下降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d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的RA3端连接,所述报警模块是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l端连接,所述打捆工作指示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2端连接,所述自动工作指示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O端连接。
[0006]具体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变压器、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第二单刀双掷开关和第三单刀双掷开关,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与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连接,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和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连接,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为g端,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为a端,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为b端,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为c端,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为d端。
[0007]当用户需要手动或自动出现故障或出现突发情况时,用户可以通过手动装置解决(此时自动控制失效)。电源模块的作用就是将车载电源(+24V)转换成单片机和各电子元件需要的电源电压(+5V)。其中,a、b、c、d四个符号分别代表四个控制线,分别控制碎草切换模块、打捆切换模块、翻板上升控制模块、翻板下降控制模块。
[0008]具体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第十五电阻至第十八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七电容、第四开关至第六开关和晶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单片机的VDD端和所述单片机的VDO端均与所述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单片机的VPP RE3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BO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D4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D2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A6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晶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A7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晶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单片机的VSS端均接地。
[0009]单片机的VPP端为复位口,VDD端为单片机电源口(接+5V),VSS端为接地,RA6端和RA7端是接单片机晶振(4.0MHZ), RBO端为中断口。RD4端为开始打捆信号开关,RD2端为护罩关闭的信号开关。这些开关都是低电平有效。
[0010]具体地,所述碎草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继电器、第一三极管、第一电磁阀和第一熔断器,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a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单片机的RAO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熔断器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一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0011]第一电磁阀是控制打捆碎草翻板的降落的,当打捆碎草翻板降落后,机器进入碎草状态。第一电磁阀由第一继电器控制,信号由单片机的RAO端给得。a端是由手动信号给得。当用户把操纵台上的手动和自动打捆的转换按钮的方向拨动到自动的方向时,单片机给出信号,使得第一电磁阀工作。
[0012]具体地,所述打捆切换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二继电器、第二三极管、第二电磁阀和第二熔断器,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b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单片机的RAl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熔断器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二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0013]第二电磁阀是控制打捆碎草翻板的升起的,当打捆碎草翻板升起后,机器进入打捆状态。信号由单片机的RAl端给得。b端是由手动信号给得。当用户把操纵台上的手动和自动打捆的转换按钮的方向拨动到自动的方向时,单片机给出信号,使得第二电磁阀工作。
[0014]具体地,所述翻板上升控制模块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三继电器、第三三极管、第三电磁阀和第三熔断器,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c端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单片机的RA2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熔断器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三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0015]第三电磁阀是打捆机护罩升起的,当打捆结束后,护罩要升起,捆好的秸杆才能落下。信号由单片机的RA2端给得。c端是由手动信号给得。当用户把操纵台上的手动和自动打捆的转换按钮的方向拨动到自动的方向时,单片机给出信号,使得第三电磁阀工作。
[0016]具体地,所述翻板下降控制模块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四继电器、第四三极管、第四电磁阀和第四熔断器,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d端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单片机的RA3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熔断器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四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0017]第四电磁阀是打捆机护罩升起的,当打捆结束后,护罩要升起,捆好的秸杆才能落下。信号由单片机的RA3端给得。c端是由手动信号给得。当用户把操纵台上的手动和自动打捆的转换按钮的方向拨动到自动的方向时,单片机给出信号,使得第四电磁阀工作。
[0018]具体地,所述报警模块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和报警器,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l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报警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报警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0019]当用户操纵不当或出现意外情况(如在整个机械循环动作中出现某一动作不工作)时报警。报警器由2个硅三极管驱动报警。信号由单片机的RCl端给的。
[0020]具体地,所述打捆工作指示灯包括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七三极管,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2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
[0021]具体地,所述自动工作指示灯包括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八三极管,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O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
[0022]第一二极管为绿灯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为黄灯二极管,当用户拨动开关到自动档位的时候,第二二极管灯亮,当机器开始扎绳打捆的时候,第一二极管灯亮。为减少单片机功耗,都采取硅三极管进行驱动。
[00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4]本实用新型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一种以收割和打捆为一体的收割机的控制电路,用户在收割的过程中即可实现把收割时剩下的秸杆打成圆捆,大大保护了环境,并将秸杆进行合理的应用到别处,同时本实用新型无需人做较为繁琐的操作即可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27]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模块的电路图;
[0028]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碎草切换模块的电路图;
[0029]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打捆切换模块的电路图;
[0030]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翻板上升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31]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翻板下降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32]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报警模块的电路图;
[0033]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打捆工作指示灯的电路图;
[0034]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工作指示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6]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碎草切换模块、打捆切换模块、翻板上升控制模块、翻板下降控制模块、报警模块、打捆工作指示灯和自动工作指示灯,碎草切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电源模块的a端和控制模块的RAO端连接,打捆切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电源模块的b端和控制模块的RAl端连接,翻版上升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电源模块的c端和控制模块的RA2端连接,翻版下降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电源模块的d端和控制模块的RA3端连接,报警模块是信号输入端与控制模块的RCl端连接,打捆工作指示灯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模块的RC2端连接,自动工作指示灯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模块的RCO端连接。
[0037]电源模块包括变压器E、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和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变压器E的第一端与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变压器E的第二端与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I的动端连接,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I的第一不动端分别与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动端和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动端连接,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I的第二不动端为g端,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第一不动端为a端,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第二不动端为b端,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第一不动端为c端,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第二不动端为d端,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1C、第十五电阻R15至第十八电阻R18、第一电容Cl至第七电容C7、第四开关S4至第六开关S6和晶振Q,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单片机IC的VDD端和单片机IC的VDO端均与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l的第一端和单片机IC的VPP RE3端连接,单片机IC的RBO端分别与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第四开关S4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单片机IC的RD4端分别与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和第五开关S5的第一端连接,单片机IC的RD2端分别与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和第六开关S6的第一端连接,单片机IC的RA6端分别与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和晶振Q的第一端连接,单片机IC的RA7端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和晶振Q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Cl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第四开关S4的第二端、第五开关S5的第二端、第六开关S6的第二端和单片机IC的VSS端均接地,碎草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继电器K1、第一三极管Tl、第一电磁阀Fl和第一熔断器FUl,第一电阻Rl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电源模块的a端和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与单片机IC的RAO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Tl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Tl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继电器Kl的第一端和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一继电器Kl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一熔断器FUl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第一熔断器FUl的第二端与第一继电器Kl的常开触点开关K-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l的常开触点开关K-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磁阀Fl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磁阀Fl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Tl的发射极和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打捆切换模块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二继电器K2、第二三极管T2、第二电磁阀F2和第二熔断器FU2,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电源模块的b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单片机IC的RAl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二熔断器FU2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第二熔断器FU2的第二端与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开关K-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开关K-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磁阀F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磁阀F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和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翻板上升控制模块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三继电器K3、第三三极管T3、第三电磁阀F3和第三熔断器FU3,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电源模块的c端和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单片机IC的RA2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端和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第三继电器K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三熔断器FU3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第三熔断器FU3的第二端与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开关K-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开关K-3的第二端与第三电磁阀F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磁阀F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和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翻板下降控制模块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四继电器K4、第四三极管T4、第四电磁阀F4和第四熔断器FU4,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电源模块的d端和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单片机IC的RA3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和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分别与第四继电器K4的第一端和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第四继电器K4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第四熔断器FU4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第四熔断器FU4的第二端与第四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开关K-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开关K-4的第二端与第四电磁阀F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磁阀F4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和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报警模块包括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五三极管T5、第六三极管T6和报警器B,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控制模块的RCl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电阻RlO的第一端和第五三极管T5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T5的集电极分别与第六三极管T6的集电极和报警器B的第一端连接,报警器B的第二端与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第五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T6的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T6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RlO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打捆工作指示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七三极管T7,第十一电阻Rll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控制模块的RC2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ll的第二端与第七三极管T7的基极连接,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接地,第七三极管T7的集电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自动工作指示灯包括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八三极管T8,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控制模块的RCO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与第八三极管T8的基极连接,第八三极管T8的发射极接地,第八三极管T8的集电极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
[0038]本实用新型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9]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第i^一电阻Rll和第十三电阻R13的阻值均为1000 0,第二电阻1?2、第四电阻1?4、第六电阻1?6、第八电阻R8、第十电阻R10、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四电阻R14的阻值均为2000 Ω,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八电阻R18的阻值均为1K Ω。
[0040]当用户把操纵面板上的手动和自动打捆的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I的方向拨动到自动的方向时,单片机IC将得到5V电源,及单片机IC开始工作,单片机IC的RCO端发出高电平信号使得第二发光二极管灯亮,此时单片机IC等待RD2得到低电平信号(RD2为护罩关闭的信号开关),就是若护罩没有关闭紧闭的情况下,延时一段时间后,这时若判断护罩还未关闭紧闭,单片机ICRCl端发出高电平使得报警器B开始报警;若此时护罩关闭紧闭,RD2得到低电平信号后,单片机IC的RAl端发出高电平,通过第二继电器K2对第二电磁阀F2进行控制,使得打捆碎草翻板升起,这样大量的秸杆将会涌入打捆机。
[0041]当大量的稻杆涌入打捆机后,大量的稻杆会挤压打捆机的护罩。当护罩的底部被秸杆撑开2到3厘米的时候,扎绳杆会落下(若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落下,单片机IC的RCl端发出高电平使得报警器B报警),压到打捆工作开关,单片机IC的RD4端得到一个低电平信号后,单片机IC的RC2端输出一个高电平,使得第一发光二极管灯亮,告诉用户开始扎绳打捆。同时,单片机IC的RAO端会输出一个高电平,控制第一继电器Kl使得第一电磁阀Fl工作,让打捆碎草翻板关闭。避免大量秸杆继续涌入打捆机造成超负荷运转,损坏零部件。
[0042]此时由于扎绳杆头部的绳子由于打捆机内部大量秸杆的滚动而带动绳子下落,绳子的下落右带动塑料转盘的转动(若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转动,单片机IC的RCl端发出高电平使得报警器B报警),每转动一圈,单片机IC外部中断RBO端将会得到4个低电平型号。若此时绳子已经扎好被刀片割断,塑料转盘停止转动,单片机IC的RBO端得不到信号,此时扎绳杆已经回到初始位置,第一发光二极管灯熄灭。
[0043]由于单片机IC的RBO端得不到信号,说明扎绳动作已经结束。此时单片机IC的RA2端会输出一个高电平,控制第三继电器K3使得第三电磁阀F3工作,使得护罩打开(若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打开,单片机IC的RCl端发出高电平使得报警器B报警)。
[0044]护罩打开延时一段时间后,单片机IC的RA3端,输出高电平,控制第四继电器K4使得第四电磁阀F4工作,使护罩关闭。在关闭的过程中若超过规定的时间而没有关闭紧闭,则报警。此时控制再次循环。
[004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稻麦稻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碎草切换模块、打捆切换模块、翻板上升控制模块、翻板下降控制模块、报警模块、打捆工作指示灯和自动工作指示灯,所述碎草切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a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的RAO端连接,所述打捆切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b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的RAl端连接,所述翻版上升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c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的RA2端连接,所述翻版下降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d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的RA3端连接,所述报警模块是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l端连接,所述打捆工作指示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2端连接,所述自动工作指示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O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变压器、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第二单刀双掷开关和第三单刀双掷开关,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与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连接,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和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连接,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为g端,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为a端,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为b端,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为c端,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为d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第十五电阻至第十八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七电容、第四开关至第六开关和晶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单片机的VDD端和所述单片机的VDO端均与所述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单片机的VPP RE3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BO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D4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D2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A6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晶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RA7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晶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单片机的VSS端均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碎草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继电器、第一三极管、第一电磁阀和第一熔断器,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a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单片机的RAO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熔断器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一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捆切换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二继电器、第二三极管、第二电磁阀和第二熔断器,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b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单片机的RAl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熔断器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二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上升控制模块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三继电器、第三三极管、第三电磁阀和第三熔断器,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c端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单片机的RA2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熔断器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三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下降控制模块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四继电器、第四三极管、第四电磁阀和第四熔断器,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d端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单片机的RA3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熔断器的第一端和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四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模块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和报警器,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l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报警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报警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载电源的VCC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捆工作指示灯包括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七三极管,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2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稻麦秸杆收割打捆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工作指示灯包括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八三极管,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且与所述控制模块的RCO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g端连接。
【文档编号】A01D37/00GK203912565SQ201420348734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7日
【发明者】施炜东, 陈尼采, 王阿祥, 韩亮, 郭忠谋, 丁馨明, 李军 申请人:泰州常发农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