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栋塑料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730阅读:876来源:国知局
连栋塑料大棚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连栋塑料大棚。现有单独大棚造价较高,生产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都比较高,浪费土地,而且利用率低,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本实用新型的 组成包括:一组单元棚( 1 ),所述的单元棚具有半圆拱形棚架( 2 )、侧面棚架( 3 )和立面棚架( 4 ),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上弦棚管( 5 ),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单元棚间有天沟( 6 ),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单元棚通过天沟和天沟梁( 7 )连接,所述的天沟两侧边缘具有天沟固定横梁( 8 ),所述的天沟固定横梁固定在上弦棚管,所述的天沟下端连接天沟梁,所述的天沟梁连接所述的上弦棚管,所述的天沟梁下端连接独立柱基础( 9 )。 本实用新型用于温室大棚。
【专利说明】连栋塑料大棚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栋塑料大棚。
[0003]【背景技术】:
[0004]园艺设施发展类型以日光节能温室(300-600 m2 /栋)和塑料大棚(600 Hl2 /栋)为主,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浪费土地,而且利用率低,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这与现代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园艺作物的工厂化生产、现代化生产管理不相适应;大棚造价较高,生产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都比较高,浪费土地,而且利用率低,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0005]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栋塑料大棚。
[0007]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连栋塑料大棚,其组成包括:一组单元棚,所述的单元棚具有半圆拱形棚架、侧面棚架和立面棚架,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上弦棚管,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单元棚间有天沟,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单元棚通过天沟和天沟梁连接,所述的天沟两侧边缘具有天沟固定横梁,所述的天沟固定横梁固定在上弦棚管,所述的天沟下端连接天沟梁,所述的天沟梁连接所述的上弦棚管,所述的天沟梁下端连接独立柱基础。
[0009]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上弦棚管,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对称的下弦斜拉钢管,所述的上弦棚管与所述的下弦斜拉钢管用剪力支撑管连接,所述的下弦斜拉钢管下端连接剪力拉撑钢管,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内部两侧有水平拉力筋,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上具有卷帘装置,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外有双层膜,所述的双层膜为固定膜和可活动膜,所述的上弦棚管外侧与天沟连接处有防风拉线挂钩。
[0010]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所述的前立面棚架中间有门框方管,所述的前立面棚架纵向有一组龙骨架方型管,所述的前立面棚架横向有一组水平支撑方型管。
[0011]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所述额的天沟梁上部具有天沟托架方钢管,所述的天沟托架方钢管下端连接天沟梁上方钢管,所述的天沟梁上方钢管连接天沟梁拉撑管,所述的天沟梁拉撑管连接天沟托梁管,所述的天沟托梁管位于天沟梁下部并与所述的上弦棚管连接,所述的天沟纵向坡度为3%。
[0012]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所述的独立柱基础是单立柱、单基础或双立柱、双基础,相邻两个所述的独立柱基础具有交叉斜拉线,所述的交叉斜拉线在侧立面棚架上。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4]1.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依据结构力学、环境生态学和作物栽培学等多学科的技术,从大棚的采光角度、抗风载、雪载的能力及作物栽培生产的边际影响都进行了合理的测试和设计,同时增加配套设施,生产功能达到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之间的使用功效,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机械化作业,工厂化生产,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0015]2.本实用新型栋塑料大棚内生态环境按生态环境学和光学为基础,能最大程度的吸收太阳辐射热,其内部结构的阴影尽量减少或均匀分布,保证作物的光合效率;作物的栽培按作物栽培学理论,合理配置作物品种,尽量减少边际的影响和边际的高效利用。从单栋高跨比、拱架的采光角度、拱架通风口的设置、立柱的间距、承重梁及侧墙的保温通风功效均依照科学、规范、合理的设计原则,使天沟的荷载量达到10Kg/ Hf,拱架的荷载量达到80Kg/ m%以确保风载和雪载对温室不构成影响。
[0016]3.本实用新型栋塑料大棚的半圆拱形棚架结构的优点在于稳定性好,与棚膜接触面积较小,能有效减少棚膜损耗,延长棚膜使用寿命。拱形钢架的节点处理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节点的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钢架乃至整个塑料大棚的使用期限。因此我们在建设中采用切面焊接,使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化,从而保证了桁架的稳固。
[0017]4.本实用新型栋塑料大棚的天沟梁设计采取上方下圆的形式,主要是为了保证承重梁同上部桁架与下部立柱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使得承重梁的单位面积上受力均衡,达到了稳固、耐用的效果。
[0018]5.本实用新型栋塑料大棚的大棚立面的通风功能、保温功能和密闭程度强。大棚里面采用双层膜技术满足不同时节对大棚通风和保温的需求。
[0019]6.本实用新型栋塑料大棚,在天沟的合理位置处设置一定的坡度,将棚膜表面的雨水及雪融水由天沟定向排出,再配以沉井,即可将雨水、雪水对连栋大棚的影响减至最低,起到排水与保护的双重作用。
[0020]【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单元棚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元棚的正立面棚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单元棚的半圆拱形棚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单元棚的侧立面棚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单元棚的天沟和天沟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7是附图6的左视图。
[0028]附图8是附图6的俯视图。
[0029]【具体实施方式】:
[0030]实施例1:
[0031]一种连栋塑料大棚,其组成包括:一组单元棚1,所述的单元棚具有半圆拱形棚架
2、前立面棚架3和侧立面棚架4,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上弦棚管5,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单元棚间有天沟6,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单元棚通过天沟和天沟梁7连接,所述的天沟两侧边缘具有天沟固定横梁8,所述的天沟固定横梁固定在上弦棚管,所述的天沟下端连接天沟梁,所述的天沟梁连接所述的上弦棚管,所述的天沟梁下端连接独立柱基础9。
[0032]实施例2:
[0033]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上弦棚管,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对称的下弦斜拉钢管10,所述的上弦棚管与所述的下弦斜拉钢管用剪力支撑管11连接,所述的下弦斜拉钢管下端连接剪力拉撑钢管12,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内部两侧有水平拉力筋13,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上具有卷帘装置14,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外有双层膜,所述的双层膜为固定膜和可活动膜,所述的上弦棚管外侧与天沟连接处有防风拉线挂钩15所述的防风拉线挂钩焊接在上弦棚管上,所述的一个单元棚两端的防风拉线挂钩系上拉线,兜住保温膜。
[0034]实施例3:
[0035]根据实施例1或2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所述的前立面棚架中间有门框方管16,所述的前立面棚架纵向有一组龙骨架方型管17,所述的前立面棚架横向有一组水平支撑方型管18。
[0036]实施例4:
[0037]根据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所述额的天沟梁上部具有天沟托架方钢管19,所述的天沟托架方钢管下端连接天沟梁上方钢管20,所述的天沟梁上方钢管连接天沟梁拉撑管21,所述的天沟梁拉撑管连接天沟托梁管22,所述的天沟托梁管位于天沟梁下部并与所述的上弦棚管连接,所述的天沟纵向坡度23为3%。
[0038]实施例5:
[0039]根据实施例1或2或3或4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所述的独立柱基础是单立柱、单基础或双立柱、双基础,相邻两个所述的独立柱基础具有交叉斜拉线24,所述的交叉斜拉线在侧立面棚架上。
[0040]实施例5:
[0041]根据实施例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大棚里面采用双层膜技术,即固定膜与可活动膜之间需有至少40公分的重合部分,并配以卷膜机,以此来满足不同时节对大棚通风和保温的需求。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栋塑料大棚,其组成包括:一组单元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单元棚具有半圆拱形棚架、前立面棚架和侧立面棚架,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上弦棚管,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单元棚间有天沟,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单元棚通过天沟和天沟梁连接,所述的天沟两侧边缘具有天沟固定横梁,所述的天沟固定横梁固定在上弦棚管上,所述的天沟下端连接天沟梁,所述的天沟梁下端连接独立柱基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上弦棚管,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具有对称的下弦斜拉钢管,所述的上弦棚管与所述的下弦斜拉钢管用剪力支撑管连接,所述的下弦斜拉钢管下端连接剪力拉撑钢管,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内部两侧有水平拉力筋,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上具有卷帘装置,所述的半圆拱形棚架外有双层膜,所述的双层膜为固定膜和可活动膜,所述的上弦棚管外侧与天沟连接处有防风拉线挂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前立面棚架中间有门框方管,所述的前立面棚架前立面纵向有一组龙骨架方型管,钢管棚架前立面横向有一组水平支撑方型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天沟梁上部具有天沟托架方钢管,所述的天沟托架方钢管下端连接天沟梁上方钢管,所述的天沟梁上方钢管连接天沟梁拉撑管,所述的天沟梁拉撑管连接天沟托梁管,所述的天沟托梁管位于天沟梁下部并与所述的上弦棚管连接,所述的天沟纵向坡度为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栋塑料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独立柱基础是单立柱、单基础或双立柱、双基础,相邻两个所述的独立柱基础具有交叉斜拉线,所述的交叉斜拉线在侧立面棚架上。
【文档编号】A01G9/14GK204090647SQ201420453978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3日
【发明者】陈立新, 李南南 申请人:陈立新, 李南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