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配方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肉植物由于种类繁多、体态清雅而奇特、花色艳丽而多姿和果实硕大而鲜艳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新一轮的多肉植物研究和开发利用高潮正在兴起。除了传统的彩色仙人掌嫁接盆栽观赏外,景天科、百合科、番杏科等其他科属的新奇多肉植物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多肉植物因其管理粗放、耐干旱瘠薄能力强的特点也受到了园林设计师的重视,开始尝试将抗性强、景观效果好的多肉植物大面积应用于城市道路、公园、小区的绿化中。且多肉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地域广阔,从黑龙江省至海南省均在园林中有所应用,许多商家已发现多肉植物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开始大面积繁殖。多肉植物因其耐旱耐瘠薄的特性,在种植管理时相较于其他园林植物更加节水节肥,正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值得大力推广新型园林植物。
虽然多肉植物病虫害较少,但大面积的种植仍然面临各种害虫的入侵。为害多肉植物以刺吸式害虫为主,如红蜘蛛、粉蚧、蚜虫和粉虱等。红蜘蛛主耍危害萝藦科、大戟科。菊科、百合科的多肉植物。以口器吮吸幼嫩茎叶的汁液,被害叶出现黄褐色斑痕或枯黄脱落,这种斑痕永留不褪,严重影响多肉的经济价值;粉蚧危害面很广,常危害叶片排列紧凑的龙舌兰属、十二卷属等多肉植物,吸食茎叶汁液,导致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出现枯萎死亡;粉虱危害面不大,较多地发生在大戟科的彩云阁、虎刺梅、玉麒麟、帝锦等灌木状多肉植物,在叶背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发黄,脱落,同时诱发煤污病,茎叶上会有大片难看的黑粉,直接影响植株的观赏价值;蚜虫多数危害景天科和菊科的多肉植物,常吸吮植株幼嫩部分的汁液,引起株体生长衰弱,并引起各种病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配方,利用本发明杀虫剂能够有效防治多肉主要害虫,且能降低化学药剂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药剂配方,其主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和玫烟色棒束孢,或双甲脒和玫烟色棒束孢,或速灭威和玫烟色棒束孢,并以陶土为填料制成。
所述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药剂配方按重量百分数计,其各原料组分为:氯虫苯甲酰胺1-7.5%,玫烟色棒束孢2-10%,陶土82.5-97%;或双甲脒5-15%,玫烟色棒束孢2-10%,陶土75-93%;;或速灭威10-25%,玫烟色棒束孢2-10%,陶土65-88%。
其中,所述氯虫苯甲酰胺为95.3%wt原药。
其中,所述双甲脒为97%wt-98%wt原药。
其中,所述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菌株。
其中,所述玫烟色棒束孢的孢子密度为8×107-5×108个/g。
其中,其使用方法为将药剂用清水稀释500-1000倍,浇灌于多肉植物根部。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
(1)本发明杀虫饵剂的配方简单,通过昆虫病原菌玫烟色棒束孢与氯虫苯甲酰胺或双甲脒或速灭威联合作用能使杀虫效果彻底,防治效果更好。
(2)本发明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药剂使用方便,可用于大面积防治多肉植物害虫。
(3)利用本发明对多肉植物主要害虫药剂进行预防,可有效防止害虫入侵为害多肉植物。
(4)本发明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药剂,用昆虫病原真菌玫烟色棒束孢与化学杀虫剂复配,能有效遏制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药剂配方,是针对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红蜘蛛、粉蚧、粉虱和蚜虫),以氯虫苯甲酰胺和玫烟色棒束孢复配制得所述杀虫剂;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数为:氯虫苯甲酰胺2.5%,玫烟色棒束孢8.50%,以陶土为填料。
所述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使用方法是将所述药剂用清水稀释800倍,浇灌于多肉植物根部。
实施例2
一种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药剂配方,是针对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红蜘蛛、粉蚧、粉虱和蚜虫),以双甲脒和玫烟色棒束孢复配制得所述杀虫剂;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数为:双甲脒10%,玫烟色棒束孢4.25%,以陶土为填料。
所述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使用方法是将所述药剂用清水稀释1000倍,浇灌于多肉植物根部。
实施例3
一种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药剂配方,是针对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红蜘蛛、粉蚧、粉虱和蚜虫),以速灭威和玫烟色棒束孢复配制得所述杀虫剂;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数为:速灭威25%,玫烟色棒束孢6.12%,以陶土为填料。
所述防治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使用方法是将所述药剂用清水稀释1000倍,浇灌于多肉植物根部。
按3个实施例,并与现有防治药剂对比例1: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联苯菊酯乳油;对比例2:40%敌敌畏乳油+75%炔螨特乳油,分别处理30株受红蜘蛛、粉蚧、粉虱和蚜虫为害的植株。每个实验重复3次,结果见表1。
表1不同药剂对多肉植物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见,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对各种害虫的防效均大于90%,显著高于两组对比例1和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