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杨梅林下套种防风草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89156阅读:13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植物种植领域,具体为一种杨梅林下套种防风草的方法。



背景技术:

林下套种是一种常见的种植模式,常用在果树下种植经济类灌木或草木,来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果树下种植中草药是一种将林下套种的优点尽可能发挥的种植方式,也是大多数中药材种植户普遍采用的种植方式,但是,受林地环境和空间的影响,目前广泛应用的林下套种中药材多为白芍、药用牡丹、夏枯草、知母、射干,由于林下套种需要根据药材和果园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果树与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组成合理的田间结构,所以其它果树与中药材的林间套种搭配并没有很多尝试和开发,使得这种优秀的种植模式尚未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防风以根入药,植株为多年生草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杨梅林下套种防风草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杨梅林下套种防风草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林地选择:选择土层肥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透气良好的杨梅林地,要求土壤ph为6.5~8.5;

(2)地面整理:选择杨梅树间距3~5m、隐蔽度30~50%的林地,深翻20~30cm,然后清理表层石块、杂草及较大的土块,施用有机肥,再翻匀,并开起垄,垄高10~15cm,垄宽1~1.5m,垄间距20~30cm;

(3)育苗:在5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在育秧地开沟,沟深5~7cm,宽10~12cm,把种子或种子与细沙的混合物均匀撒入沟内,覆土,然后在上面盖上草帘等覆盖物,以保湿和保暖,需喷水雾以保证育秧地的湿润;

(4)移栽:种苗标准根长20cm以上,直径0.3~0.6cm的防风草苗可以进行移栽,移栽时间在秋季霜冻后及5月中旬前,在准备好的垄上开15~20cm深沟,浇水,将种苗按株距10~15cm斜放于沟的一侧,覆土,使得种苗根部有2/3位于土内;

(5)摘薹:防风草开花结薹时,除留种部分植株,其余的在发现花薹时及时摘除;

(6)采收:5月中旬开始,从垄的一端开沟,依顺序深挖出防风草植株,根挖出后除去残留的泥土和残叶,清洗干净,于40~45℃烘干至含水量10%左右或静置阴干;

(7)种子收取:在林地均匀选取健壮植株,在抽薹开花时及时疏去密度过大的花序,并及时浇灌,待植株枯萎后即可收取,将植株整体收割,晾干,在平整场地拍打并进行风选,除去其中的尘土和残枝,常温下干燥贮存以备用。

在本发明中,所施用的有机肥包括落叶腐殖质和牲畜粪便的混合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杨梅林下套种防风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产出,杨梅与防风草相性符合,没有相互感染的病虫害,但防风草的生长会为杨梅驱走一定的蚊虫;杨梅为落叶果树,落下的树叶及成熟自然落下的杨梅果实不会对防风植株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反而会提供营养,防风草的起垄种植,有利于杨梅的排水透气,对杨梅的开花和结果起到有益的效果,因此,杨梅与防风草相互促进,适合林下套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案例1:

林地选择:选择土层肥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透气良好的杨梅林地,土壤ph为6.8;

地面整理:选择杨梅树间距3.5m、隐蔽度45%左右的林地,深翻20~30cm,然后清理表层石块、杂草及较大的土块,施用有机肥,再翻匀,并开起垄,垄高10~15cm,垄宽1~1.5m,垄间距20~30cm;

育苗:在5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在育秧地开沟,沟深5~7cm,宽10~12cm,把种子或种子与细沙的混合物均匀撒入沟内,覆土,然后在上面盖上草帘等覆盖物,以保湿和保暖,需喷水雾以保证育秧地的湿润;

移栽:种苗标准根长20cm以上,直径0.3~0.6cm的防风草苗可以进行移栽,移栽时间在秋季霜冻后及5月中旬前,在准备好的垄上开15~20cm深沟,浇水,将种苗按株距10~15cm斜放于沟的一侧,覆土,使得种苗根部有2/3位于土内;

摘薹:防风草开花结薹时,除留种部分植株,其余的在发现花薹时及时摘除;

采收:5月中旬开始,从垄的一端开沟,依顺序深挖出防风草植株,根挖出后除去残留的泥土和残叶,清洗干净,于40~45℃烘干至含水量10%左右或静置阴干。

通过上述过程种植的防风草,每亩杨梅林下可收获干品防风200~250kg。

实施例2:

林地选择:选择土层肥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透气良好的杨梅林地,土壤ph为7.2;

地面整理:选择杨梅树间距4m、隐蔽度35%左右的林地,深翻20~30cm,然后清理表层石块、杂草及较大的土块,施用有机肥,再翻匀,并开起垄,垄高10~15cm,垄宽1~1.5m,垄间距20~30cm;

育苗:在5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在育秧地开沟,沟深5~7cm,宽10~12cm,把种子或种子与细沙的混合物均匀撒入沟内,覆土,然后在上面盖上草帘等覆盖物,以保湿和保暖,需喷水雾以保证育秧地的湿润;

移栽:种苗标准根长20cm以上,直径0.3~0.6cm的防风草苗可以进行移栽,移栽时间在秋季霜冻后及5月中旬前,在准备好的垄上开15~20cm深沟,浇水,将种苗按株距10~15cm斜放于沟的一侧,覆土,使得种苗根部有2/3位于土内;

摘薹:防风草开花结薹时,除留种部分植株,其余的在发现花薹时及时摘除;

采收:5月中旬开始,从垄的一端开沟,依顺序深挖出防风草植株,根挖出后除去残留的泥土和残叶,清洗干净,于40~45℃烘干至含水量10%左右或静置阴干。

通过上述过程种植的防风草,每亩杨梅林下可收获干品防风250~300kg。

基于上述实施案例中的工艺,本发明有效的探索出了杨梅林下套种防风草的搭配,为防风草的种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中药材防风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来源,同时,通过上述工艺流程,工艺流程简单,防风产量高,适合进行推广。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杨梅林下套种防风草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杨梅与防风草搭配的林下套种模式,通过林地选择、地面整理、育苗、移栽、摘薹、采收、种子收取等环节来实现。本发明有效的探索出了杨梅林下套种防风草的搭配,为防风草的种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中药材防风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来源,同时,通过上述工艺流程,工艺流程简单,防风产量高,适合进行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邓文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一品东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13
技术公布日:2018.03.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