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1433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集水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排水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小,原本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绿地、湿地、沟渠等区域大部分演化为硬化地面,致使城市在面临强降雨时仅能依靠市政管网排水,造成内涝灾害频发、径流污染严重;而暴雨过后却又陷入干燥缺水的窘境,热岛效应显著。

专利201510394497.4公开了一种雨水收集分流、涵养地层的调蓄系统,包括集水槽、过滤池、沉淀池、调蓄池和控制系统;所述集水槽与过滤池连接,所述集水槽和过滤池连接处设有过滤格栅,过滤池的出水口与沉淀池连接,连接处处设置有滤污网;所述沉淀池通过侧壁上方的雨水进流管与调蓄池连接;所述调蓄池侧壁上设有溢流管和均匀分布在周围的散水管,所述溢流管与市政雨水管网连接,所述散水管以调蓄池为中心向外延伸至周围土层,整个雨水收集分流、涵养地层的调蓄系统由控制系统控制。该专利通过设置过滤池、沉淀池、调蓄池实现雨水收集,但是这类的过滤池、沉淀池、调蓄池占用地方大,在一个公园中需要开挖多个这样的水池,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排水灌溉系统,通过配合海绵式道路收集雨水,通过设置管道式集水方式,满足海绵公园及海绵住宅园林的灌溉排水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排水灌溉系统,包括集水总管、蓄水管、出水管和排水阀;所述渗水管横向铺设在公园行人道下方,所述公园行人道由上至下依次为渗水沥青混凝土层、透水路基层和土壤;透水路基层一侧倾斜朝向路面排水沟槽,集水总管位于位于排水沟槽下方且与透水路基层贴合;集水总管对应透水路基层一侧为平面结构,在该平面结构上均布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为外大内小的锥型结构,在该平面结构内侧贴合有纺布;所述蓄水管水平埋设在集水总管下方,并与集水总管通过进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一端连接蓄水管,另一端位于地面上;所述排水阀与出水管位于地面上的一端连通。

本方案中,相比现有技术提出使用管道作为蓄水装置,通常管道一般作为排水装置,现有的蓄水装置多采用蓄水池,但蓄水池形式单一,无法兼具集水和排水的功能;本发明中通过设置蓄水管作为蓄水装置,并可以在大雨时候作为排水装置使用,这样可以同时兼顾集水和排水功能。而且在设置上可以获得更大的蓄水容积,可以很好配合城市海绵道路、公园等需要。

优选的,所述蓄水管两端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排水端,排水端与集水总管高度平齐并与园林中排水沟连通;所述排水端与蓄水管之间通过倒u型管连通,所述倒u型管位于蓄水管端部上端,所述倒u型管直径大小不小于蓄水管直径大小四分之一;排水端上端低于u型管上端。倒u型管可以防止排水端与蓄水管水平连通,在日常中避免排水端的杂物污水倒流。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位于蓄水管内一端连接有水泵。

优选的,所述集水总管直径为6-8cm,所述进水管直径3-5cm,所述进水管间隔4-7m与集水总管连接并竖直连接蓄水管部;所述蓄水管直径为40-100cm;所述出水管间隔15-20m设置。这里提供优选的设置方案,这样设置可以满足道路排水及周围灌溉需要。

优选的,所述集水总管端部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集水总管尾端,所述排水口高于集水总管三分之二高度处。由于渗水管流入的水汇入集水总管后会通过进水管流入蓄水管;同时也是为保证集水总管集水效果避免渗水管水量回流。

优选的,所述排水端为排水井,所述排水井上端设有翻盖,所述排水井连接排水沟。设置为排水井可以方便蓄水管的维护以及后续应用。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提出使用管道作为蓄水装置,通常管道一般作为排水装置,现有的蓄水装置多采用蓄水池,但蓄水池形式单一,无法兼具集水和排水的功能;本发明中通过设置蓄水管作为蓄水装置,并可以在大雨时候作为排水装置使用,这样可以同时兼顾集水和排水功能。而且在设置上可以获得更大的蓄水容积,可以很好配合城市海绵道路、公园等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功能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集水总管、2-进水管、3-蓄水管、4-出水管、5-排水阀、6-渗水沥青混凝土层、7-透水路基层、8-排水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发明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排水灌溉系统,包括集水总管1、蓄水管3、出水管4和排水阀5。渗水管横向铺设在公园行人道下方,公园行人道由上至下依次为渗水沥青混凝土层6、透水路基层7和土壤。透水路基层7一侧倾斜朝向路面排水沟槽8,集水总管1位于位于排水沟槽8下方且与透水路基层7贴合。集水总管1对应透水路基层7一侧为平面结构,在该平面结构上均布有排水孔,排水孔为外大内小的锥型结构,在该平面结构内侧贴合有纺布。所述集水总管1端部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集水总管1尾端,所述排水口高于集水总管1三分之二高度处。由于渗水管流入的水汇入集水总管1后会通过进水管2流入蓄水管3;同时也是为保证集水总管1集水效果避免渗水管水量回流。

蓄水管3水平埋设在集水总管1下方,并与集水总管1通过进水管2连通。蓄水管3两端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排水端,排水端与集水总管1高度平齐并与园林中排水沟连通;排水端与蓄水管3之间通过倒u型管连通,倒u型管位于蓄水管3端部上端,倒u型管直径大小不小于蓄水管3直径大小四分之一;排水端上端低于u型管上端。倒u型管可以防止排水端与蓄水管3水平连通,在日常中避免排水端的杂物污水倒流。出水管4一端连接蓄水管3,另一端位于地面上;出水管4位于蓄水管3内一端连接有水泵。排水阀5与出水管4位于地面上的一端连通。

其中,排水端为排水井,排水井上端设有翻盖,排水井连接排水沟。设置为排水井可以方便蓄水管3的维护以及后续应用。

具体的,集水总管1直径为6cm,进水管2直径3cm,进水管2间隔5m与集水总管1连接并竖直连接蓄水管3部;蓄水管3直径为50cm;出水管4间隔18m设置。这里提供优选的设置方案,这样设置可以满足道路排水及周围灌溉需要。

本方案中,相比现有技术提出使用管道作为蓄水装置,通常管道一般作为排水装置,现有的蓄水装置多采用蓄水池,但蓄水池形式单一,无法兼具集水和排水的功能;本发明中通过设置蓄水管3作为蓄水装置,并可以在大雨时候作为排水装置使用,这样可以同时兼顾集水和排水功能。而且在设置上可以获得更大的蓄水容积,可以很好配合城市海绵道路、公园等需要。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水灌溉系统,属于集水装置领域。包括集水总管、蓄水管、出水管和排水阀;渗水管横向铺设在公园行人道下方,公园行人道由上至下依次为渗水沥青混凝土层、透水路基层和土壤;透水路基层一侧倾斜朝向路面排水沟槽,集水总管位于位于排水沟槽下方且与透水路基层贴合;集水总管对应透水路基层一侧为平面结构,在该平面结构上均布有排水孔,排水孔为外大内小的锥型结构,在该平面结构内侧贴合有纺布;蓄水管水平埋设在集水总管下方,并与集水总管通过进水管连通;出水管一端连接蓄水管,另一端位于地面上;排水阀与出水管位于地面上的一端连通。本发明通过海绵式道路收集雨水,满足海绵公园及海绵住宅园林的排水灌溉。

技术研发人员:林天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柳州市金升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15
技术公布日:2018.04.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