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天然湖泊多龄鱼苗混养型白鱼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养殖增殖。
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现有的水产养殖具有以下缺点:过多投喂人工饲料,缩短了水产品生长的周期,在短时间内快速养殖,不仅降低了水产品的口感和食用品质,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水产品的营养,不利于人们高品质、高营养地食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天然湖泊多龄鱼苗混养型白鱼养殖方法,通过采用符合白鱼生长规律的方法来养殖白鱼,摒弃现代快速养成的理念,对白鱼进行慢饲养,有利于提高白鱼的食用价值、营养成分,也有利于提高白鱼的生命力和抵抗力,方法新颖、科学养殖、提高产量和成活率、提高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在天然湖泊多龄鱼苗混养型白鱼养殖方法的普及上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然湖泊多龄鱼苗混养型白鱼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湖泊:选取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的湖泊作为白鱼的养殖场所,
(2)挑选鱼苗:挑选健康有活力的白鱼鱼苗,包括一龄鱼苗和二龄鱼苗,其中一龄鱼苗的长度为5-20cm,二龄鱼苗的长度为15-25cm,一龄鱼苗与二龄鱼苗的数量比例为4:1,按照每亩600-800尾的比例进行投放,
(3)投饵:每天早晨7-9点、每天傍晚5-7点向湖泊投喂饵料一次,饵料采用冰鲜鱼饵和浮游生物,其中冰鲜鱼饵与浮游生物的质量配比为2:1,
(4)水体控制:每7-15天的早晨7-9点向湖泊充氧一次,每次时间持续2-4小时,
(5)病害防治:当发现水面漂浮死白鱼时立即捞起丢弃,防治病害传染其他鱼苗。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3)中的所述冰鲜鱼饵包括白鲢、花鲢、鲮鱼、白鲫的一种或者多种。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3)中的所述冰鲜鱼饵的长度控制在2-5cm。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3)中的所述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绿藻、硅藻、甲藻、鞭毛藻的一种或者多种。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浮游动物包括放射虫、有孔虫、水母、磷虾、毛虾、鞭毛虫、纤毛虫、肉足虫的一种或者多种。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5)中采用投放生石灰、原虫净、杀虫精的一种或者多种进行消毒杀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天然湖泊多龄鱼苗混养型白鱼养殖方法通过采用符合白鱼生长规律的方法来养殖白鱼,摒弃现代快速养成的理念,对白鱼进行慢饲养,有利于提高白鱼的食用价值、营养成分,也有利于提高白鱼的生命力和抵抗力,方法新颖、科学养殖、提高产量和成活率、提高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在天然湖泊多龄鱼苗混养型白鱼养殖方法的普及上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天然湖泊多龄鱼苗混养型白鱼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湖泊:选取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的湖泊作为白鱼的养殖场所,
(2)挑选鱼苗:挑选健康有活力的白鱼鱼苗,包括一龄鱼苗和二龄鱼苗,其中一龄鱼苗的长度为5-20cm,二龄鱼苗的长度为15-25cm,一龄鱼苗与二龄鱼苗的数量比例为4:1,按照每亩600-800尾的比例进行投放,
(3)投饵:每天早晨7-9点、每天傍晚5-7点向湖泊投喂饵料一次,饵料采用冰鲜鱼饵和浮游生物,其中冰鲜鱼饵与浮游生物的质量配比为2:1,
(4)水体控制:每7-15天的早晨7-9点向湖泊充氧一次,每次时间持续2-4小时,
(5)病害防治:当发现水面漂浮死白鱼时立即捞起丢弃,防治病害传染其他鱼苗。
优选地,步骤(3)中的所述冰鲜鱼饵包括白鲢、花鲢、鲮鱼、白鲫的一种或者多种。
优选地,步骤(3)中的所述冰鲜鱼饵的长度控制在2-5cm。
优选地,步骤(3)中的所述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优选地,所述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绿藻、硅藻、甲藻、鞭毛藻的一种或者多种。
优选地,所述浮游动物包括放射虫、有孔虫、水母、磷虾、毛虾、鞭毛虫、纤毛虫、肉足虫的一种或者多种。
优选地,步骤(5)中采用投放生石灰、原虫净、杀虫精的一种或者多种进行消毒杀虫。
本发明天然湖泊多龄鱼苗混养型白鱼养殖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采用符合白鱼生长规律的方法来养殖白鱼,摒弃现代快速养成的理念,对白鱼进行慢饲养,另外采用多龄鱼苗进行混养,有利于提高白鱼的食用价值、营养成分,也有利于提高白鱼的生命力和抵抗力,方法新颖、科学养殖、提高产量和成活率、提高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