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附着牡蛎幼体的箬叶单体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87856发布日期:2019-03-02 00:44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贝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附着牡蛎幼体的箬叶单体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牡蛎养殖大国,每年培育大量的牡蛎幼体。传统的牡蛎培养:主要是将人工授精的牡蛎受精卵在培育车间孵化,在发育到眼点幼体后,在培养车间中投放附着基(水泥块附着基或者贝壳串),然后继续培养一段时间转移至外塘,由于这种方法培养的个体,每块附着基上附着的幼体数量不稳定,往往会造成养殖密度过大或者过少,过大导致生产牡蛎个体不大,密度过少又浪费了养殖空间,因此亟待需要生产单体牡蛎。目前市场上的单体牡蛎制备方法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如通过在眼点幼体时浸泡肾上腺激素抑制足丝分泌;物理方法如采用塑料波纹板。浸泡肾上腺激素方法制备过程中需要在大水体中添加肾上腺激素,具有成本高、不利于环境健康危害以及需要在浸泡后期配合水流不易操作等操作复杂技术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其很难大规模的操作。塑料波纹板方法缺点:第一是塑料使用不利于环保,第二是后期单体需要从塑料板上剥离下来,容易给稚贝造成损伤,同时工作量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附着牡蛎幼体的箬叶单体及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单体牡蛎在食品环境中不安全或者制备不环保、工作量大等缺陷。

本发明的一种附着牡蛎幼体的箬叶单体。

本发明的一种附着牡蛎幼体的箬叶单体的方法,包括:

(1)将新鲜的箬叶进行晾晒;

(2)将晾干后的箬叶片用渔绳串联,每段绳均匀串联10-15片箬叶片;

(3)待牡蛎发育到眼点幼体时,将步骤(2)中箬叶串悬挂让牡蛎幼体附着;

(4)待大部分牡蛎幼体附着好后,暂养,然后将牡蛎幼体转移至外塘保苗;

(5)保苗后将箬叶剪开制备成单个个体。

所述步骤(1)中箬叶晾晒后进行剪裁,制作成长宽均为8-10公分的箬叶片(例如正方形)。

所述步骤(2)中每段绳绳长为0.8-1.5米。

所述步骤(3)中牡蛎发育到眼点幼体为:75%以上牡蛎发育为眼点幼体。

所述步骤(3)中箬叶串悬挂为:在育苗池上方架设竹竿,箬叶串悬挂于竹竿上,其中竹竿与育苗池的间距为20-30公分。

所述步骤(3)中附着时间为3-7天。

所述步骤(4)中暂养时间为1-3天。

所述步骤(4)中外塘保苗牡蛎幼体生长到1-2cm(需要一个月左右)。

所述步骤(5)中单个个体投放到单体培养笼中进行外海吊笼养殖。

现有技术中塑料波纹板方法需要牡蛎单体后期长到1-2cm时,稚贝单体需要用刷子将贝类刷下来,对贝损伤很大。因为小贝贝壳还不够坚硬,强行将其从波纹板剥离下来会造成损伤,而用箬叶做附着基,箬叶经过一段时间浸泡已经变得柔软,本身已经没有很强的韧性了,只要用手即可将稚贝分离开,而且分离过程是撕开箬叶并不需要破坏贝与附着基之间的结合,即不需要将贝从箬叶上剥离下来,因为后期箬叶会腐烂。箬叶是天然的附着本,相较于塑料更容易附着。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串联的粽子叶(箬叶)做附着基,培育单体牡蛎,取材方便,成本低廉;且健康环保,无污染。

(2)本发明中箬叶片相较于塑料贝类更容易附着,且贝类不需要从箬叶上剥离。

(3)本发明中箬叶有一定的杀菌效果,有利于稚贝的健康。同时后期箬叶腐烂了会为水体提供c源,丰富水体中的益生菌数目,有利于养殖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1)将新鲜的箬叶进行晾晒,待箬叶干燥后,进行剪裁,制作成长宽均为8-10公分的正方形箬叶片;

(2)将上述正方形箬叶片用渔绳进行串联,每段绳均匀串联10-15片箬叶片,绳长1米,一共约2万串箬叶,20万片箬叶片;

(3)宁海养殖基地育苗车间,2方水体,待牡蛎发育到眼点幼体时(约1.5亿眼点幼体),在育苗池上方架设竹竿,间距25公分,将箬叶串悬挂于竹竿上让牡蛎幼体附着;

(4)附着3天,待大部分苗附着好后(附着后每片箬叶片约50粒稚贝),暂养3天,然后将牡蛎幼体转移至外塘进行保苗;这一阶段附着率可以达到18%,而波纹板制备附着率一般为10%左右;

(5)外塘经过一个月培养牡蛎幼体生长到1.5cm时,将箬叶剪开制备成单个个体,投放到单体培养笼中进行外海吊笼养殖。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附着牡蛎幼体的箬叶单体及其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新鲜的箬叶进行晾晒,然后串联,待牡蛎发育到眼点幼体时,箬叶串悬挂让牡蛎幼体附着,暂养,然后将牡蛎幼体转移至外塘进行保苗,将箬叶剪开制备成单个个体。该方法采用串联的箬叶做附着基,培育单体牡蛎,取材方便,成本低廉;且健康环保,无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隋延鸣;刘一萌;王媛;徐捷;孙真;盛文权;宋学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11.28
技术公布日:2019.03.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