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2017发布日期:2020-12-04 14:11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害虫诱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



背景技术:

松墨天牛是天牛科墨天牛属的一种昆虫,是我国松树的重要蛀干害虫,也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在松材线虫的扩散和侵染的过程中,松墨天牛起着携带、传播和协助病原侵入寄主的关键性作用,可危害黑松、马尾松、赤松、云南松、火炬松、云杉、落叶松、冷杉和雪松等松树。因此,要控制松材线虫病蔓延,关键是要控制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在林间的种群数量。

现有技术中存在多种松墨天牛诱捕器,这些诱捕器大都通过悬挂的诱芯吸引松墨天牛,并在诱芯的周围设置撞虫板,使飞向诱芯的松墨天牛在撞虫板上撞晕,再落入到集虫器中。这种诱捕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捕杀一定数量的松墨天牛,但捕杀几率低,且撞晕的松墨天牛也容易逃走;还有一些松墨天牛诱捕器在集虫器中放入松墨天牛杀虫剂,如磷化铝等熏蒸剂,以熏死掉入的松墨天牛,防止其逃逸,但这些熏蒸剂是剧毒物质,释放到环境中也可能对人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能够解决现有松墨天牛诱捕器存在的上述缺点,有效防止松墨天牛的繁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包括:顶板、悬挂钩、导向漏斗、诱芯和圆筒主体;所述悬挂钩固定在所述顶板的正上方,所述导向漏斗的小口径端通过悬挂绳悬置在所述顶板的正下方,所述诱芯悬置在所述顶板的正下方并位于所述导向漏斗小口径端的上面;所述圆筒主体套置在所述导向漏斗和诱芯的外侧,其顶端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其底端与所述导向漏斗的大口径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漏斗的小口径端的直径为10~35mm。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漏斗的大口径端带有向外向上弯曲的卷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带有圆形的卡槽,所述圆筒主体的顶端放置在所述顶板的卡槽内,其底端放置在所述导向漏斗的卷沿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圆筒主体的外周粘合有一层仿生树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圆筒主体的一侧开设有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上固定连接有防爬筒,所述防爬筒的另一端连接有捕虫网。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防爬筒的横截面为圆形,其内径从连接所述圆形开口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防爬筒为弧形结构,且其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导向漏斗的大口径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防爬筒的内壁面上涂覆一层防逃逸的光滑层。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捕虫网为聚乙烯网袋,其网孔孔径小于等于3mm。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诱芯内盛放有松墨天牛的性信息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其通过圆筒主体、导向漏斗、诱芯、防爬筒和捕虫网的设计,可以有效引诱松墨天牛并捕集到捕虫网内,具有有效的防逃逸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顶板,2.悬挂钩,3.导向漏斗,4.诱芯,5.圆筒主体,6.悬挂绳,7.防爬筒,8.捕虫网,31.卷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包括:顶板1、悬挂钩2、导向漏斗3、诱芯4和圆筒主体5。

所述顶板1为圆形平板,所述悬挂钩2固定在所述顶板1的正上方,用于将整个松墨天牛诱捕器盖置在树枝上或高的悬挂架上。

所述导向漏斗3的小口径端通过3或4根悬挂绳6(如尼龙绳或金属丝绳)悬置在所述顶板1的正下方,所述导向漏斗3的小口径端的直径为10~35mm,其大口径端的直径为其小口径直径的10倍以上。所述导向漏斗3的大口径端带有向外向上弯曲的卷沿31。

所述诱芯4悬置在所述顶板1的正下方并位于所述导向漏斗3小口径端的上面,所述诱芯内盛放有松墨天牛的性信息素。

所述圆筒主体5套置在所述导向漏斗3和诱芯4的外侧,其顶端与所述顶板1的下表面接触连接,具体地,所述顶板1的下表面带有圆形的卡槽(未显示),所述圆筒主体5的顶端放置在所述顶板1的卡槽内,所述圆筒主体5的底端放置在所述导向漏斗3的卷沿31内。所述圆筒主体5的外周粘合有一层仿生树皮,所述仿生树皮为黑松、马尾松、赤松、云南松、火炬松、云杉、落叶松、冷杉或雪松树皮,用于吸引松墨天牛。

所述圆筒主体5的一侧开设有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上固定连接有防爬筒7,所述防爬筒7的另一端连接有捕虫网8,所述捕虫网8为聚乙烯网袋,其网孔孔径小于等于3mm,用于盛放从圆筒主体5内通过防爬筒7进入的松墨天牛。具体地,所述防爬筒7的横截面为圆形,其内径从连接所述圆形开口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防爬筒7为弧形结构,其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导向漏斗3的大口径端,所述防爬筒7的内壁面上涂覆一层防逃逸的光滑层。通过所述防爬筒7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进入到捕虫网8内的松墨天牛逃走。

本实用新型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的工作原理为:

所述诱芯4散发出来的性信息素通过导向漏斗3散发到空气中,吸引周围的松墨天牛,松墨天牛飞至松墨天牛诱捕器附近,根据气味的散发方向,依次从导向漏斗3的大口径端和小口径端进入到圆筒主体5内部,松墨天牛在圆筒主体5内的空间飞行时,很容易通过其侧壁上的防爬筒7进入到捕虫网8内,进入捕虫网8内的松墨天牛不能够逃离,最终被捕集,也可使其在网内被饿死。

本实用新型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以有效引诱松墨天牛并捕集到捕虫网内,具有有效的防逃逸效果,实用性强。

上述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试验方法获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悬挂钩、导向漏斗、诱芯和圆筒主体;所述悬挂钩固定在所述顶板的正上方,所述导向漏斗的小口径端通过悬挂绳悬置在所述顶板的正下方,所述诱芯悬置在所述顶板的正下方并位于所述导向漏斗小口径端的上面;所述圆筒主体套置在所述导向漏斗和诱芯的外侧,其顶端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其底端与所述导向漏斗的大口径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漏斗的小口径端的直径为10~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漏斗的大口径端带有向外向上弯曲的卷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带有圆形的卡槽,所述圆筒主体的顶端放置在所述顶板的卡槽内,其底端放置在所述导向漏斗的卷沿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主体的外周粘合有一层仿生树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主体的一侧开设有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上固定连接有防爬筒,所述防爬筒的另一端连接有捕虫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筒的横截面为圆形,其内径从连接所述圆形开口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筒为弧形结构,且其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导向漏斗的大口径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筒的内壁面上涂覆一层防逃逸的光滑层。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网为聚乙烯网袋,其网孔孔径小于等于3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芯内盛放有松墨天牛的性信息素。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包括:顶板、悬挂钩、导向漏斗、诱芯和圆筒主体;所述悬挂钩固定在所述顶板的正上方,所述导向漏斗的小口径端通过悬挂绳悬置在所述顶板的正下方,所述诱芯悬置在所述顶板的正下方并位于所述导向漏斗小口径端的上面;所述圆筒主体套置在所述导向漏斗和诱芯的外侧,其顶端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其底端与所述导向漏斗的大口径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其通过圆筒主体、导向漏斗、诱芯、防爬筒和捕虫网的设计,可以有效引诱松墨天牛并捕集到捕虫网内,具有有效的防逃逸效果,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陈维一;吴新红;郝德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泽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4
技术公布日:2020.12.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