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50941发布日期:2020-09-01 16:5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诱杀白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



背景技术:

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具有复杂的品级分化和隐蔽的巢居生活特征。其危害性十分广泛,如房屋建筑、园林绿化、水利堤坝、地下电缆、家具、文物和古建筑等。目前,白蚁防治技术已从化学灭治向综合治理(ipm)转变,诱杀系统因为其低毒环保并能有效控制白蚁危害而被广泛用于白蚁的监测和控制,以诱杀为核心的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在国内外白蚁防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的原理是选择白蚁喜食的食物作为诱饵装置,把这类装置埋在地下,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白蚁取食,即更换毒饵,白蚁取食毒饵后在群体中通过交哺和修饰等行为互相传递,最终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化学防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对目标区域内的白蚁进行长期监测,当有白蚁出现时再进行毒饵处理,大量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2)白蚁预防处理避免大面积施药,节约白蚁防治成本,降低对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灭杀效果,但存在以下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实际操作中,需要先诱集再施放毒饵,步骤繁琐,工作量大,当监测控制装置诱集到白蚁后再施放毒饵,易惊扰白蚁,影响诱杀效果,监测控制装置饵料较少,白蚁诱集率低,并且更换饵料不便,不易将死掉的白蚁取出。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所述外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网筒,所述网筒的内部设置有诱杀饵料,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进蚁孔。

可选的,所述进蚁孔的外形呈圆形,且所述进蚁孔的数量为若干个。

可选的,所述盖板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内部插接有定位柱,且所述定位孔呈圆形阵列排布。

可选的,所述盖板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拉手,所述拉手的材质为不锈钢金属。

可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呈圆锥形设置,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诱导料。

可选的,所述定位柱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定位螺母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且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适配。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通过外壳体、诱导料、诱杀饵料和进蚁孔的设置,使用该装置时可先将外壳体插入地下,然后由于诱导料的吸引,从而使白蚁通过进蚁孔啃食诱导料,然后再啃食诱杀饵料,则可在白蚁不经意间,将其杀死,操作简单,并且不会惊扰到白蚁,从而提高诱杀效果。

2、该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通过外壳体、定位柱、定位螺母、网筒、拉手和盖板之间的配合设置,当需要更换诱杀饵料或者将死去的白蚁取出时,工作人员可先拧动定位螺母,然后拉动拉手,垂直向上施力,则可将网筒拉出,通过旋转盖板,即可将盖板与网筒脱离,则可进行诱杀饵料的更换和白蚁尸体的清除,操作简单且省时省力,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网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体;2、定位柱;3、定位螺母;4、盖板;5、安装座;6、网筒;7、诱杀饵料;8、进蚁孔;9、定位孔;10、拉手;11、诱导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底部呈圆锥形设置,外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诱导料11,外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柱2,定位柱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3,定位柱2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定位螺母3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且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适配,外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盖板4,盖板4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9,定位孔9的内部插接有定位柱2;

为了使得盖板4固定更加牢固,则通过定位柱2与定位孔9进行配合,不仅使盖板4固定更加牢固,而且使盖板4位置安装更加准确,不易发生位置偏移,且定位孔9呈圆形阵列排布,盖板4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拉手10,拉手10的材质为不锈钢金属,盖板4的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5,安装座5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网筒6,网筒6的内部设置有诱杀饵料7,通过外壳体1、定位柱2、定位螺母3、网筒6、拉手10和盖板4之间的配合设置,当需要更换诱杀饵料或者将死去的白蚁取出时,工作人员可先拧动定位螺母3,然后拉动拉手10,垂直向上施力,则可将网筒6拉出,通过旋转盖板4,即可将盖板4与网筒6脱离,则可进行诱杀饵料7的更换和白蚁尸体的清除,操作简单且省时省力,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外壳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进蚁孔8,进蚁孔8的外形呈圆形,且进蚁孔8的数量为若干个,通过外壳体1、诱导料11、诱杀饵料7和进蚁孔8的设置,使用该装置时可先将外壳体1插入地下,然后由于诱导料11的吸引,从而使白蚁通过进蚁孔8啃食诱导料11,然后再啃食诱杀饵料7,则可在白蚁不经意间,将其杀死,操作简单,并且不会惊扰到白蚁,从而提高诱杀效果。

综上所述,该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使用时,当需要更换诱杀饵料或者将死去的白蚁取出时,工作人员可先拧动定位螺母3,然后拉动拉手10,垂直向上施力,则可将网筒6拉出,通过旋转盖板4,即可将盖板4与网筒6脱离,则可进行诱杀饵料7的更换和白蚁尸体的清除,操作简单且省时省力,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外壳体1、诱导料11、诱杀饵料7和进蚁孔8的设置,使用该装置时可先将外壳体1插入地下,然后由于诱导料11的吸引,从而使白蚁通过进蚁孔8啃食诱导料11,然后再啃食诱杀饵料7,则可在白蚁不经意间,将其杀死,操作简单,并且不会惊扰到白蚁,从而提高诱杀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柱(2),所述定位柱(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3),所述外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盖板(4),所述盖板(4)的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5)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网筒(6),所述网筒(6)的内部设置有诱杀饵料(7),所述外壳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进蚁孔(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蚁孔(8)的外形呈圆形,且所述进蚁孔(8)的数量为若干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4)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9),所述定位孔(9)的内部插接有定位柱(2),且所述定位孔(9)呈圆形阵列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4)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拉手(10),所述拉手(10)的材质为不锈钢金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呈圆锥形设置,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诱导料(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2)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定位螺母(3)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且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适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所述外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盖板。该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通过外壳体、诱导料、诱杀饵料和进蚁孔的设置,使用该装置时可先将外壳体插入地下,然后由于诱导料的吸引,从而使白蚁通过进蚁孔啃食诱导料,然后再啃食诱杀饵料,则可在白蚁不经意间,将其杀死,操作简单,并且不会惊扰到白蚁,从而提高诱杀效果,当需要更换诱杀饵料或者将死去的白蚁取出时,工作人员可先拧动定位螺母,然后拉动拉手,垂直向上施力,则可将网筒拉出,则可进行诱杀饵料的更换和白蚁尸体的清除,操作简单且省时省力。

技术研发人员:何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南泰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25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