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95750发布日期:2021-06-18 16:0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技术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无土栽培的特点是以人工创造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取代土壤环境,它不仅能满足作物对养分、水分、空气等条件的需要,而且对这些条件要求加以控制调节,以促进作物更好的生长,获得高产量。

目前,在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中的水培技术来种植作物时,往往采用矩形种植育槽进行种植,然后增加一个回流装置,实现水循环。这种种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在种植过程中,植物一些断裂的根、茎、腐叶等会落入水中,一些过剩的营养液也会残留在水中,会对水质造成污染,这将对作物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在循环系统中增加一个滤网来过滤杂质,但是无法净化杂质,循环效果差、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无土栽培装置存在循环效果差、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它包括设在棚体内的第一育槽、第二育槽和滤箱;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通过支架支撑呈高低分布,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育槽的出水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二育槽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滤箱的两端分别设有出水管和回水管,出水管与第一育槽的进水口连接,回水管与第二育槽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滤箱内通过竖向的隔板分隔成多个腔室,至少有一个腔室盛放麦饭石颗粒,至少有一个腔室盛放火山岩颗粒。

进一步的,所述滤箱内通过竖向的隔板分隔成四个腔室,依次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内分别单独设有泵组、麦饭石颗粒、火山岩颗粒和滤网;所述出水管设在第一腔室上与泵组连接;所述回水管设在第四腔室上。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呈圆形或条形,所述透水孔呈圆形时,直径不大于3mm,圆形透水孔在隔板上的面积占有比率不小于20%;所述透水孔呈条形时,采用竖向条形,宽度不大于2mm,条形透水孔在隔板上的面积占有比率不小于25%。

进一步的,所述麦饭石颗粒采用尺寸1.5-3cm长的块状;所述火山岩颗粒采用尺寸0.5-2cm长的块状或棒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进水口位于一侧的上部,并且平均分成3个孔;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出水口位于另一侧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平均分成4-6个孔,上、下各2-3个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顶部设有多条连接撑。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在滤箱内设有净化腔,将水质杂质吸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滤箱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滤箱剖视示意图。

图中1、第一育槽2、第二育槽3、连通管4、支架5、出水管6、滤箱7、回水管8、棚体9、进水口10、出水口11、连接撑12、隔板13、透水孔14、第一腔室15、第二腔室16、第三腔室17、第四腔室18、麦饭石颗粒19、火山岩颗粒20、滤网21、泵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显然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它包括设在棚体8内的第一育槽1、第二育槽2和滤箱6;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通过支架支撑呈高低分布,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9和出水口10;所述第一育槽的出水口通过连通管3与第二育槽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滤箱的两端分别设有出水管5和回水管7,出水管与第一育槽的进水口连接,回水管与第二育槽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滤箱内通过竖向的隔板分隔成多个腔室,至少有一个腔室盛放麦饭石颗粒,至少有一个腔室盛放火山岩颗粒。

所述滤箱内通过竖向的隔板分隔成四个腔室,依次为第一腔室14、第二腔室15、第三腔室16和第四腔室17;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内分别单独设有泵组21、麦饭石颗粒18、火山岩颗粒19和滤网20;所述出水管设在第一腔室上与泵组连接;所述回水管设在第四腔室上。

水源在第一腔室内通过泵组输送至第一育槽,然后通过连通管进入第二育槽,再回流至第四腔室,漂浮杂质在第四腔室得到过滤,细微杂质经过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时候,经过麦饭石颗粒和火山岩颗粒吸附,得到净化,最后流入第一腔室实现循环。

所述隔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透水孔13;所述透水孔呈圆形或条形,所述透水孔呈圆形时,直径不大于3mm,圆形透水孔在隔板上的面积占有比率不小于20%;所述透水孔呈条形时,采用竖向条形,宽度不大于2mm,条形透水孔在隔板上的面积占有比率不小于25%。

所述麦饭石颗粒采用尺寸1.5-3cm长的块状;所述火山岩颗粒采用尺寸0.5-2cm长的块状或棒状。

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进水口位于一侧的上部,并且平均分成3个孔;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出水口位于另一侧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平均分成4-6个孔,上、下各2-3个孔。

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顶部设有多条连接撑11,通过连接撑可以安放种植托盘,并且对育槽起到加固作用。

所述连通管、出水管和回水管均采用固定式pvc管道。

所述第一腔室内还连接有气泵组,让水质含氧量增加。

实施例2,所述棚体8内设有2条以上育槽,各育槽的分布均设有高低差,所述各育槽通过多根连通管3相互串联,两端与滤箱实现循环连接。

实施例3,所述育槽的长度为6米以上时,各育槽采用并联方式,滤箱两端的出水管和回水管设有多个分支管,各分支管分别与各育槽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在滤箱内设有净化腔,将水质杂质吸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上述虽然结合实施例对

本技术:
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介绍,但并非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该很明确,在不偏离本申请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它包括设在棚体内的第一育槽、第二育槽和滤箱;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通过支架支撑呈高低分布,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育槽的出水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二育槽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滤箱的两端分别设有出水管和回水管,出水管与第一育槽的进水口连接,回水管与第二育槽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滤箱内通过竖向的隔板分隔成多个腔室,至少有一个腔室盛放麦饭石颗粒,至少有一个腔室盛放火山岩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滤箱内通过竖向的隔板分隔成四个腔室,依次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内分别单独设有泵组、麦饭石颗粒、火山岩颗粒和滤网;所述出水管设在第一腔室上与泵组连接;所述回水管设在第四腔室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隔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呈圆形或条形,所述透水孔呈圆形时,直径不大于3mm,圆形透水孔在隔板上的面积占有比率不小于20%;所述透水孔呈条形时,采用竖向条形,宽度不大于2mm,条形透水孔在隔板上的面积占有比率不小于2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麦饭石颗粒采用尺寸1.5-3cm长的块状;所述火山岩颗粒采用尺寸0.5-2cm长的块状或棒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进水口位于一侧的上部,并且平均分成3个孔;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出水口位于另一侧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平均分成4-6个孔,上、下各2-3个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顶部设有多条连接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土栽培循环式培养装置,它包括设在棚体内的第一育槽、第二育槽和滤箱;所述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通过支架支撑呈高低分布,第一育槽和第二育槽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育槽的出水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二育槽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滤箱的两端分别设有出水管和回水管,出水管与第一育槽的进水口连接,回水管与第二育槽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滤箱内通过竖向的隔板分隔成多个腔室,至少有一个腔室盛放麦饭石颗粒,至少有一个腔室盛放火山岩颗粒。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在滤箱内设有净化腔,将水质杂质吸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技术研发人员:左竹;孟祥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左竹;孟祥东
技术研发日:2020.09.11
技术公布日:2021.06.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