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主要用于但不限于单只或少量蜚蠊饲养及观察。
背景技术:
在观察记录蜚蠊卵荚孵化、幼虫成长、成虫交配等习性情况时,需要将观察对象单独放置饲养很长一段时间,进行观察数据记录,且由于虫体的个体差异,生长周期不完全一致,观察对象的需要个别进行单独处置,这便要求使用装置既可组装又可单独使用,然而,目前尚未有此类针对性的饲养观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装置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包括饲养筒、支架、托盘。饲养筒、支架的面板、侧面板由透明有机玻璃制作。
饲养筒用于饲养蜚蠊,其上部有顶盖,二者直径大小相宜;顶盖下延有1突起,便于打开顶盖;顶盖平均分为水棉槽底和顶部纱网,顶部纱网30目,即可通风,又可以防蜚蠊若虫逃逸;水棉槽底有1渗水网孔,用于渗水喂养蜚蠊用;饲养筒底部有30目底部纱网,用于通风、漏掉蜚蠊排泄物等,底部纱网中间有1个饲料孔,用于放置大小适宜的柱状蜚蠊饲料;底部纱网距离底沿1cm,可以保护蜚蠊在饲养筒移动中不受损伤。
支架主要用于放置饲养筒,支架面板被平均分成8个区域,每个区域有1个放筒孔,孔径略大于饲养筒直径;支架侧面板主要用于稳固支架和底栅;底栅固定在侧面板上,用于支撑饲养筒,通风及漏掉蜚蠊的排泄物等。
托盘大小与支架相宜,中间凹,四周突起,用于盛放支架,收集蜚蠊排泄物等,同时又方便清洁。
总的来说,本发明有如下优点:设计合理、观察清晰、防护严实、操作便捷、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结构分解图。
图2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结构组合图。
图中:1.顶盖,2.顶部纱网,3.突起,4.水棉槽,5.渗水网孔,6.饲养筒,7.底部纱网,8.饲料孔,9.底沿,10.支架,11.放筒孔,12.面板,13.侧面板,14.底栅,15.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饲养德国小蠊为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图2所示为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选取长短适宜的蜚蠊饲料,卡入饲料孔8,饲料底部突出不超过底沿9;按住突起3上推,打开顶盖1,把1只德国小蠊放入饲养筒6,盖上顶盖1;将饲养筒6通过放筒孔11放在支架10上,饲养筒6的底沿9与支架10的底栅14相接触;将支架10放在托盘15,通过托盘15收集由底部纱网7、底栅14掉出的德国小蠊排泄物等;将大小合适的脱脂棉浸入水中,然后取出,放入水棉槽4中,通过渗水网孔5喂水于德国小蠊。由于顶部纱网2、底部纱网7、底栅14均通风,蜚蠊饲料短期内不会发霉。饲养筒6和支架10的面板12、侧面板13都是透明有机玻璃制作,观察清晰。
1.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包括饲养筒、支架、托盘,其特征为饲养筒通过放筒孔置于支架内,并与支架一起放在托盘上,饲养筒、支架面板、侧面板由透明有机玻璃制作。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其特征为:饲养筒顶部有顶盖,底部有30目底部纱网,底部纱网距离底沿1c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其特征为:顶盖平均分为水棉槽和30目顶部纱网,水棉槽底部有1渗水网孔,顶盖下延有1突起。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其特征为:支架面板平均分成8个区域,每个区域有1个放筒孔,孔径略大于饲养筒直径,底栅固定在侧面板上。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蜚蠊饲养观察装置,其特征为:托盘大小与支架相宜,中间凹,四周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