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鱼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81841发布日期:2021-08-17 13:36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微型鱼缸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鱼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型鱼缸。



背景技术:

目前,鱼缸正朝着微型化、桌面化方向发展,但是部分鱼类或者珊瑚对于生存的环境要求比较高。且在传统的鱼缸中,一般是直接对鱼缸内的所有水体进行温度控制,如果只在鱼缸内设置一处制冷/制热器件,会导致热量的集中,导致鱼缸内的水体温度不均匀。进而需要在鱼缸内多处均匀设置多个制冷/制热器件,会占用鱼缸的养殖空间,导致鱼缸不得不做的更大。从而无法满足鱼缸微型化、桌面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鱼缸,旨在满足鱼缸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微型鱼缸,该微型鱼缸包括:

缸体,所述缸体具有功能区和养殖区,所述功能区的容积小于所述养殖区的容积;

温控组件,安装在所述功能区,所述温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功能内的水体温度恒定;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安装于所述功能区,所述循环泵用于驱动所述功能区与所述养殖区的水体进行循环交换;以及

除藻组件,所述除藻组件用于对所述功能区流动至所述养殖区的水体进行过滤除藻。

可选地,所述温控组件包括:

制冷片,所述制冷片安装于所述功能区;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功能区内,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功能区内的水体温度,并输出相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制冷片控制器,所述制冷片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制冷片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制冷片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信号,切换输出至所述制冷片的电源的电压极性,以驱动所述制冷片制冷或者制热,使得所述功能区内的水体温度恒定。

可选地,所述缸体具有缸底和缸口,所述缸体沿所述缸底至所述缸口分为第一缸部和第二缸部,所述第二缸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缸部的第一侧面设置,所述养殖区设于所述第一缸部,所述功能区设于所述第二缸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缸部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缸部之间形成容置槽,所述制冷片及所述制冷片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

可选地,所述缸体包括底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多个透明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将所述底板分成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且与所述底板的第一段的板面相对,所述底板的第一段、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围设形成所述容置槽;

多个所述透明板安装于所述底板的第二段,并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具有所述缸口的缸体。

可选地,所述除藻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块除藻板,两块所述除藻板间隔设置,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光照区;所述除藻组件还包括模拟光照装置,所述模拟光照装置设置在所述光照区的上方,所述模拟光照装置放出的光照射在所述光照区内。

可选地,所述微型鱼缸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模拟光照装置发出用于促进藻类生长的第一波长光线或者用于抑制藻类生长的第二波长光线。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具有催藻模式和除藻模式,在所述催藻模式下,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模拟光照装置发出用于促进藻类生长的第一波长光线;在所述除藻模式下,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模拟光照装置发出用于抑制藻类生长的第二波长光线。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按照预设的周期交替运行所述催藻模式和除藻模式。

可选地,所述功能区与所述养殖区之间设置有格栅板。

本发明技术方案,将缸体分为容积较小的功能区和容积较大的养殖区,通过设置温控组件,对功能区内的水体温度进行温度控制,再设置循环泵驱动所述功能区与所述养殖区的水体进行循环交换,使得养殖区内的水体温度恒定。由于只需控制功能区内的水体温度,温度控制的水量更少,进而减小恒温组件的体积以及数量,使得鱼缸可以做的更加小。并且还设置除藻组件,对功能区流动至所述养殖区的水体进行过滤除藻。本发明既满足了鱼缸的除藻和恒温需求,又有利于鱼缸的微型化和桌面化。特别是针对珊瑚等对于水体温度要求高的观赏性养殖物而言,桌面化的鱼缸可以满足珊瑚的生存要求并节省桌面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微型鱼缸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微型鱼缸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微型鱼缸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微型鱼缸中的除藻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微型鱼缸中的制冷片控制器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微型鱼缸,所述微型鱼缸具有体积小,可以放置在桌面,供观赏使用。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微型鱼缸包括:

缸体10,所述缸体10具有功能区102和养殖区101,所述功能区102的容积小于所述养殖区101的容积;

温控组件,安装在所述功能区102,所述温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功能内的水体温度恒定;

循环泵20,所述循环泵20安装于所述功能区102,所述循环泵20用于驱动所述功能区102与所述养殖区101的水体进行循环交换;以及

除藻组件,所述除藻组件用于对所述功能区102流动至所述养殖区101的水体进行过滤除藻。

其中,功能区102用于对水体的温度、藻含量等参数进行控制,养殖区101用于养殖鱼类或者珊瑚等养殖物。缸体10的形状可以任意设置,满足形成有功能区102以及养殖区101,且功能区102的容积小于所述养殖区101的容积即可。功能区102和养殖区101内的水体可以相互循环流通。从而通过对流经功能区102内的水体进行温度控制以及除藻,即可实现养殖区101内的水体温度控制以及藻类滤除。

所述温控组件可以检测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并将水体温度与预设恒温温度进行比较,若水体温度小于预设恒温温度时,对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进行制热,若水体温度大于预设恒温温度时,对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进行制冷,如此,通过多次调节,即可使得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与预设恒温温度一致,从而实现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恒温。由于功能区102的容积较小,使得水体温度的检测更加灵敏。由于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是流动的,因此温控组件在对功能区102进行温度控制时,可以更好的均衡功能区102的水体温度。

所述循环泵20的入水侧可以设置在所述功能区102,所述循环泵20的出水侧设置在所述养殖区101。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设置方式,此处不做限定。只要能实现功能区102和养殖区101的水体循环交换即可。本实施例以循环泵20的入水侧可以设置在所述功能区102,所述循环泵20的出水侧设置在所述养殖区101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循环泵20可以与缸体10的底面或者说与缸体10内的水体的水平面平行设置,使得所述循环泵20工作时,可以形成人造波浪,以模拟海浪。同时循环泵20工作时,将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抽出,排放至养殖区101,养殖区101内的水体再流通至功能区102,以补充功能区102的水体的减少,使得功能区102和养殖区101的水量保持恒定,并形成针式旋转水流,实现功能区102和养殖区101内的水体间的循环交换。如此,只要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恒定,便可以使得养殖区101内的水体温度恒定,为养殖区101内的生物提供恒温水域。需要说明的是,循环泵20的流量大小以及数目与缸体10的大小相适配,保证循环泵20在工作时缸体10内会产生足够大的环流的同时,不会对缸体10内养殖的生物造成损伤即可。

所述除藻组件可以设置在循环泵20的进水口201和出水口202之间,既可以是固定安装,也可以是可拆卸安装。本实施例可选为除藻组件可拆卸安装在循环泵20的进水口201处。除藻组件将循环泵20工作时,聚集在循环泵20进水口201的藻类和微生物进行过滤,留存在除藻组件内部。当除藻组件内的藻类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将除藻组件取出进行清洗或者更换,此时缸体10内的藻类随除藻组件一起脱离缸体10,达到将缸体10中的藻类取出去除的目的。其中,所述除藻组件可以是过滤网、过滤板以及过滤盒,也即藻盒,以将流经除藻组件的水体中的藻类进行过滤。

本发明技术方案,将缸体10分为容积较小的功能区102和容积较大的养殖区101,通过设置温控组件,对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进行温度控制,再设置循环泵20驱动所述功能区102与所述养殖区101的水体进行循环交换,使得养殖区101内的水体温度恒定。由于只需控制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温度控制的水量更少,进而减小恒温组件的体积以及数量,使得鱼缸可以做的更加小。并且还设置除藻组件,对功能区102流动至所述养殖区101的水体进行过滤除藻。本发明既满足了鱼缸的除藻和恒温需求,又有利于鱼缸的微型化和桌面化。特别是针对珊瑚等对于水体温度要求高的观赏性养殖物而言,桌面化的鱼缸可以满足珊瑚的生存要求并节省桌面空间。

参照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缸体10的功能区102上设置有导热孔,所述微型鱼缸还包括传热片,所述传热片安装于所述缸体10,并封堵所述导热孔。所述传热片可以是陶瓷导热片54。

所述温控组件包括:

制冷片52,所述制冷片52的一端安装于所述传热片上。

温度传感器51,所述温度传感器51安装于所述功能区102内,所述温度传感器51用于检测所述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并输出相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制冷片52控制器,所述制冷片52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制冷片52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51电连接,所述制冷片52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信号,切换输出至所述制冷片52的电源的电压极性,以驱动所述制冷片52制冷或者制热,使得所述功能区102内的水体温度恒定。

参照图5,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片52控制器可以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于电路板上的换向开关532和主控电路531。

所述换向开关532的两个输入端与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换向开关532的两个输出端与所述制冷片52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

主控电路531,所述主控电路531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主控电路531与所述换向开关532的受控端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51连接,所述主控电路531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信号,以及预设的恒温温度的大小比较。控制所述换向开关532输出至制冷片52的电源电压极性,以驱动所述制冷安装与传热片的那一端制冷/制热,使得缸体10内的水体温度恒定。

其中,所述制冷片52可以是半导体制冷片52,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2包括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的热电偶对,当热电偶对中有正向电流通过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用于制冷的制冷端和和用于制热的制热端。当流经热电偶对中的电流方向改变时,前述的制冷端和制热端对调。

本实施例通过对流经制冷片52的电源进行控制,实现对制冷片52的复用,也即制冷片52即制冷也能制热,因此只需在与缸体10的功能区102设置一片制冷片52,即可实现养殖区101的水体恒温控制。当然,制冷片52相应的配置器件,例如散热器、制冷片52控制器等,也只需要一组,既节省了成本,也可以有效的减小的恒温组件的体积,进而缩小微型鱼缸的体积。

参照图2和图3,进一步地,所述恒温组件还包括导热器551和风扇552,导热器551与制冷片52远离缸体10的一端抵触连接,所述风扇552的入风口与导热器551对应设置,导热器551将制冷片52对缸体10制冷时产生的热量导出,再由风扇552产生气流,为导热器551散热,从而将制冷片52对缸体10制冷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参照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缸体10具有缸底和开口端104,所述缸体10沿所述缸底至所述开口端104分为第一缸部108和第二缸部109,所述第二缸部109凸出于所述第一缸部108的第一侧面设置,所述养殖区101设于所述第一缸部108,所述功能区102设于所述第二缸部109。

所述功能区102设于所述第二缸部109相对第一缸部108的凸出部分。所述凸起部分的容积小于第一缸部108的容积。

参照图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缸部108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缸部109之间形成容置槽,所述制冷片52及所述制冷片52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的空间大小具体根据制冷片52控制器和制冷片52的规格需求,以及功能区102的容积大小需求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通过述第一缸部108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缸部109之间形成容置槽容置冷片控制器和制冷片52。从而冷片控制器和制冷片52无需外挂,使得微型鱼缸的外部形状可以做的更加规整,例如做成矩形。同时可以避免避免在搬运、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对制冷片52控制器和制冷片52造成磨损。

参照图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缸体10包括底板105、第一连接板106、第二连接板107以及多个透明板;所述第一连接板106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105上,且将所述底板105分成第一段1051和第二段1052,所述第二连接板107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06远离所述底板105的一端,且与所述底板105的第一段1051的板面相对,所述底板105的第一段1051、第一连接板106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107之间围设形成所述容置槽;

多个所述透明板安装于所述底板105的第二段1052,并与所述底板105围合形成具有所述开口端104的缸体10。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板可以是玻璃板、塑料板或者其他透明材质的板,以便用户观赏缸体10内养殖的鱼类或者珊瑚。

所述传热片可以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07上,所述第二连接板107与开口端104相对的区域为功能区102。所述功能区102靠近开口端104,以便于温度传感器51的导线通过开口与制冷片52控制器电连接。容置槽内的制冷片52和制冷片52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51输出的温度检测信号,对功能区102内的水体进行制冷/制热。

而且在垂直方向上,所述功能区102和安装槽的位置是相对的,如此,缸体10的空间分布更加紧凑。并形成容积较小的功能区102和容积较大的养殖区101,且所述养殖区101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养殖区101的容积形状更加规整,养殖区101内的鱼类可以更好的活动。

参照图1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藻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块除藻板30,两块所述除藻板30间隔设置,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光照区301;所述除藻组件还包括模拟光照装置40,所述模拟光照装置40设置在所述光照区301的上方,所述模拟光照装置40放出的光照射在所述光照区301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藻板30的数量为四块,四块所述除藻板30围合设置,并形成所述光照区301。

除藻板30为具有多个通孔302且适合藻类吸附的塑料板

在除藻板30远离开口端104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过滤板,将光照区301内的藻类隔离在光照区301,避免流入养殖区101。

缸体10的两壁上设有与除藻板30相匹配的滑槽,除藻板30卡入滑槽进行固定,让除藻板30的吸附面始终正对暗流方向,使得随暗流过来的水藻可以直接冲击在除藻板30上,并除藻板30的孔里进入到光照区301内。暗流穿过除藻板30后流速会降低,进入光照区301内的藻类不容易出来,进一步起到好的除藻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缸体10的大小和养殖种类,来设定除藻板30数量,插入3块、4块或者多块除藻板30也是可行的,从成本、除藻效果以及占用空间综合考虑来看,在本实施例中,选用间隔设置的两块除藻板30综合效果最好。且当藻类吸附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除藻板30从缸体10上方的开口端104取出来,用水冲洗清理附在除藻板30上的藻类,简单方便,不需要人工去清理缸壁,大大节省了除藻时间和除藻成本。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靠近缸壁的除藻板30与缸内壁间隔设置,使得吸附在除藻板30上的藻类不会吸附到缸体10内壁上,保持缸体10内壁的整洁度。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微型鱼缸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模拟光照装置40发出用于促进藻类生长的第一波长光线或者用于抑制藻类生长的第二波长光线。

所述模拟光照装置40设置在所述光照区301的上方,该模拟光照装置4040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led灯。

led灯有多种,部分led等可以发出适合藻类生长的第一波长光线,例如太阳管模拟光。部分led灯可以发出抑制藻类生长的第二波长光线,例如紫外线光。其中,第二波长光线,也即紫外线光的波长位于紫外线c波段,以254nm波长紫外线为主,强度为3.0~10w/m2,较低的强度可保证有效抑藻,同时避免对水体中其它生物地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具有催藻模式和除藻模式,在所述催藻模式下,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模拟光照装置40发出用于促进藻类生长的第一波长光线;在所述除藻模式下,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模拟光照装置40发出用于抑制藻类生长的第二波长光线。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按照预设的周期交替运行所述催藻模式和除藻模式。

例如,控制器平时工作于除藻模块,控制所述模拟光照装置40发出用于抑制藻类生长的第二波长光线,避免光照区301内的藻类生长过度。在每天或者每周的一个固定时刻,控制器工作于催藻模式,也即控制所述模拟光照装置40发出用于促进藻类生长的第一波长光线,第一波长光线照射在光照区301内,此时位于光照区301内的藻类由于其受光快速生长的特性,迅速生长,使得随暗流聚集到光照区301内的藻类不能在轻易穿过除藻板30,通过循环泵20的吸水口再进入到养殖区101内,能全部聚集在光照区301内,再讲除藻板30取出,进行清洗或者更换之后,控制器控制模拟光照装置40工作与除藻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微型鱼缸还包括控制器输入单元,例如按键、触摸屏等,通过输入单元触发选择信号,控制所述控制器进入催藻模式和除藻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区102与所述养殖区101之间设置有格栅板103。

能防止养殖区101的鱼穿过格栅板103被循环泵20的进水口201吸住,对鱼造成严重伤害。并且,吸住的鱼堵住循环泵20的进水口201后,会造成循环泵20空转,容易烧毁电机,造成漏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