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基质栽培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91630发布日期:2021-12-04 11:0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灌溉基质栽培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土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溉基质栽培袋。


背景技术:

2.用基质栽培袋进行无土栽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现广泛用于设施瓜菜作物生产中,但是现行的栽培袋一般是单袋种植单株,种植成本高,维护成本高,并且灌溉设备多为压力补偿滴头+多孔出头+弯角滴箭,进一步增加种植成本,并且在灌溉时需要在基质栽培袋上逐一开口,并且由于人工操作时容易使栽培基质洒出,造成浪费,费时费力,灌溉工序繁琐,进一步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灌溉基质栽培袋,解决现有技术中基质栽培袋在灌溉时工序繁琐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质栽培袋,所述基质栽培袋上表面设有若干条互不相交的易撕线,所述易撕线均沿基质栽培袋的横向设置,易撕线的两端对称设置在质栽培袋纵向对称轴两侧。
5.进一步限定,所述易撕线两两对称设置在基质栽培袋横向对称轴两侧。
6.进一步限定,所述易撕线的两端均位于基质栽培袋对应的的横向一侧。
7.进一步限定,所述易撕线的两端分别位于基质栽培袋的纵向两侧。
8.进一步限定,所述基质栽培袋纵向两侧长度相同,易撕线的两端到基质栽培袋横向一侧的距离相等。
9.进一步限定,所述基质栽培袋上表面包括撕拉区域和非撕拉区域,所述撕拉区域为易撕线两端连线与易撕线围绕形成的区域,所述非撕拉区域为撕拉区域外侧的区域。
10.进一步限定,所述基质栽培袋上表面设有若干沿易撕线设置的连接扣,所述连接扣的一端与撕拉区域连接,连接扣的另一端与非撕拉区域连接。
11.进一步限定,所述撕拉区域上设有拉环。
12.进一步限定,所述撕拉区域为等腰梯形。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通过增加易撕线和拉环,方便在准备灌溉时能够提前快速、完整地在基质栽培袋上撕开灌溉区域,灌溉方式可使用常规的滴灌,工序简单,降低成本,使得灌溉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浪费,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
15.2、增加连接扣使得基质栽培袋在搬运或者移动时保证易撕线不被撕开,避免基质栽培袋的损坏,同时避免栽培基质洒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易撕线数量为2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易撕线数量为4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易撕线数量为2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

易撕线;2

灌溉带;3

基质栽培袋;4

拉环;5

连接扣。
具体实施方式
20.实施例1
21.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灌溉基质栽培袋,包括基质栽培袋3、位于基质栽培袋3上的若干条易撕线1、位于基质栽培袋3上的拉环4和沿易撕线1设置的连接扣5,基质栽培袋3的上表面包括撕拉区域和非撕拉区域;
22.基质栽培袋3优选为长方形,长边为横向,短边为纵向,易撕线1可选为直线、波浪线、折线或者弧形线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优选为折线,最优选为三条线段首尾连接组成的折线,易撕线1的数量为若干条并且互不相交,易撕线1对称均布于基质栽培袋3横向对称轴两侧,并且每条易撕线1都关于基质栽培袋3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易撕线1的两端连线与易撕线1在基质栽培袋3的上表面围绕形成撕拉区域,撕拉区域沿易撕线1被撕开后露出灌溉区域,位于撕拉区域外侧的基质栽培袋3上表面为非撕拉区域,撕拉区域的形状由易撕线1的线形决定,当易撕线1为三条线段首尾连接组成的折线时,撕拉区域为梯形结构,优选为等腰梯形。
23.易撕线1的数量优选为2条,当易撕线1的总数为4条时,基质栽培袋3横向对称轴两侧各2条,各易撕线1组成的等腰梯形为相似梯形,使得可在面对不同作物在灌溉时对灌溉区域大小有要求时,能够通过撕开对应大小的位置的易撕线1确保灌溉高效进行。
24.易撕线1位于中间的线段与基质栽培袋3的长边平行,易撕线1两侧的线段末端均位于的基质栽培袋3的长边上,或者位于基质栽培袋3的上表面并与基质栽培袋3的长边具有一定的距离,优选为易撕线1两端均位于基质栽培袋3的长边上,由等腰梯形的特性可知,易撕线1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基质栽培袋3短边距离相等,其中易撕线1两端与基质栽培袋3短边的距离跟基质栽培袋3长边的长度之比为1:3~4,优选为1:4。
25.拉环4数量与易撕线1的数量相同,拉环4位于撕拉区域内,当易撕线1数量多于2条时,例如易撕线1数量为4条,拉环4同样为4个,基质栽培袋3横向对称轴两侧各2个并且分布位置相同,基质栽培袋3横向对称轴一侧中,其中一个拉环4位于最内侧易撕线1与基质栽培袋3围成的撕拉区域内,并且靠近易撕线1中间线段,另一个拉环4位于相邻两条易撕线1之间靠近易撕线1中间线段的位置,方便拉开对应位置的撕拉区域,露出对应的灌溉区域。
26.连接扣5可选为可重复使用的胶带或者卡扣,连接扣5沿易撕线1分布,当易撕线1数量多于2条时,例如易撕线1数量为4条,连接扣5位于基质栽培袋3横向对称轴两侧,基质栽培袋3横向对称轴同一侧的易撕线1间隔设置,两条易撕线1按照长度由大到小分为第一易撕线和第二易撕线,与之对应的撕拉区域为第一撕拉区域和第二撕拉区域,第二撕拉区域位于第一撕拉区域中,相对来说,第二撕拉区域位外侧属于第二非撕拉区域,即第二非撕拉区域包括部分第一撕拉区域,第一非斯拉区域则为基质栽培袋3上的第一撕拉区域外侧,位于第一易撕线上的连接扣5一端与第一非撕拉区域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撕拉区域连接,优选为第一易撕线和第二易撕线之间的区域,位于第二易撕线上的连接扣5一端与第二撕拉区域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非撕拉区域连接,优选为第一易撕线和第二易撕线之间的区域连
接,保证基质栽培袋3在搬运或者移动过程中易撕线不被挤破,避免栽培基质外流造成浪费。
27.工作原理,在实际使用时,将预选位置对应的连接扣5打开,随后拉扯拉环4沿易撕线1撕开对应的斯拉区域,露出灌溉区域,随后将灌溉带2穿过基质栽培袋3并放置在灌溉区域上,灌溉带2通水后通过灌溉带2上的小孔实现灌溉,操作简单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28.实施例2
29.请参阅图3,与实施例1易撕线1两端分布位置不同的在于,易撕线1两侧的线段末端位于对应的基质栽培袋3短边上,或者易撕线1两侧的线段末端位于基质栽培袋3的上表面并与基质栽培袋3短边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易撕线1两侧的线段末端到基质栽培袋3长边的最短距离与短边长度之比为1:6~8,优选为1:8。


技术特征:
1.一种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质栽培袋(3),所述基质栽培袋(3)上表面设有若干条互不相交的易撕线(1),所述易撕线(1)均沿基质栽培袋(3)的横向设置,易撕线(1)的两端对称设置在质栽培袋(3)纵向对称轴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撕线(1)两两对称设置在基质栽培袋(3)横向对称轴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撕线(1)的两端均位于基质栽培袋(3)对应的横向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撕线(1)的两端分别位于基质栽培袋(3)的纵向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栽培袋(3)纵向两侧长度相同,易撕线(1)的两端到基质栽培袋(3)横向一侧的距离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栽培袋(3)上表面包括撕拉区域和非撕拉区域,所述撕拉区域为易撕线(1)两端连线与易撕线(1)围绕形成的区域,所述非撕拉区域为撕拉区域外侧的区域。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栽培袋(3)上表面设有若干沿易撕线(1)设置的连接扣(5),所述连接扣(5)的一端与撕拉区域连接,连接扣(5)的另一端与非撕拉区域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撕拉区域上设有拉环(4)。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灌溉基质栽培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撕拉区域为等腰梯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土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溉基质栽培袋,包括基质栽培袋,所述基质栽培袋上表面设有若干条互不相交的易撕线,所述易撕线均沿基质栽培袋的横向设置,易撕线的两端对称设置在质栽培袋纵向对称轴两侧;通过增加易撕线和拉环,方便在准备灌溉时能够提前快速、完整地在基质栽培袋上撕开灌溉区域,灌溉方式可使用常规的滴灌,工序简单,降低成本,使得灌溉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浪费,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朱雪荣 许丽婷 王永朝 张璐 李小强 李武成 张永民 张华 王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05.14
技术公布日:2021/1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