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82229发布日期:2022-04-30 21:0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姜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2.生姜作为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生产上多做一年生栽培。生姜根茎肉质、肥厚、扁平,内含多种营养成分;现有的生姜一般直接种植在姜田土壤中,但是由于土壤成分复杂,不方便对其成分进行调节,在生姜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姜瘟病、根结线虫病、结群腐霉软腐病等疾病,故此常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对生姜进行栽植;
3.无土栽培是新兴的一种培植方式,其又被称为营养液栽培和基质栽培,是一种不用天然土壤,而采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元素的营养液或者基质提供营养,使植物正常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栽培技术;但现有无土栽培所用的培育盆在使用时,不便于采用雨水对培育盆内部的培养基质进行补水操作,无法满足生姜在生长时所需的水分;因此,需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实用性不佳的缺点,而提出的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包括培育盆、设于培育盆顶部边沿的分流环管和设于分流环管底部一圈的卡接座,所述卡接座卡设在培育盆的顶部边沿上,所述培育盆内部填充有培养基质;
6.所述培育盆上部盆体内开设有一圈分流腔,所述分流环管的底面周侧均竖向贯穿设有连接管,所述分流腔的内顶面配合连接管开设有若干插接口,所述连接管从插接口插设进分流腔内部;所述培育盆的内壁周侧等距开设有若干与分流腔连通的出水口。
7.优选地,所述出水口内部螺纹连接有隔离管,所述隔离管内部设有隔离滤网。
8.优选地,所述分流环管一侧的上部贯穿设有进水管,所述分流环管另一侧的下部贯穿设有出液管。
9.优选地,所述培育盆的底部外侧等距设有若干底托条;所述培育盆的底面中部向上凸起为圆锥截台状结构,所述培育盆底面中部的圆锥截台侧壁周侧等距开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培育盆的内底面中部开设有敞口状的放置口,所述放置口内水平放置有透气网框。
10.优选地,所述分流腔的上部内水平贯穿设有若干螺纹管,所述卡接座的外壁和内壁上均设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内端螺纹连接在螺纹管内。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分流环管与分流腔的配合,便于使外部水体均匀的渗入培养基质内部,便于对培养基质进行快速湿润,便于满足生姜苗在生长时对于水分的需求,同时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提高了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果;通过培育盆底部透气网框与底托条的配合,便于使空气能够从培育盆的
底部进入培养基质内部,便于提高生姜根部透气效果,避免生姜的根部出现腐烂的现象,有效提高了生姜在栽植时的存活率。
附图说明
1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主视结构剖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分流环管与培育盆分离结构剖视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培育盆局部结构剖视图。
17.图中序号:1、培育盆;2、分流环管;3、卡接座;4、底托条;5、培养基质;6、分流腔;7、连接管;8、隔离管;9、透气网框;10、透气孔;11、螺纹管;12、隔离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实施例: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中的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包括培育盆1、设于培育盆1顶部边沿的分流环管2和设于分流环管2底部一圈的卡接座3,卡接座3卡设在培育盆1的顶部边沿上,培育盆1内部填充有培养基质5;培育盆1上部盆体内开设有一圈分流腔6,分流环管2的底面周侧均竖向贯穿设有连接管7,分流腔6的内顶面配合连接管7开设有若干插接口,连接管7从插接口插设进分流腔6内部;培育盆1的内壁周侧等距开设有若干与分流腔6连通的出水口;通过分流环管2与分流腔6的配合,便于使外部水体均匀的渗入培养基质5内部,便于对培养基质5进行快速湿润,便于满足生姜苗在生长时对于水分的需求,同时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提高了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果;通过培育盆1底部透气网框9与底托条4的配合,便于使空气能够从培育盆1的底部进入培养基质5内部,便于提高生姜根部的透气效果,避免生姜的根部出现腐烂的现象,有效提高了生姜在栽植时的存活率。
20.在本实用新型中,出水口内部螺纹连接有隔离管8,隔离管8内部设有隔离滤网12,便于防止培养基质5进入隔离管8内部。
21.在本实用新型中,分流环管2一侧的上部贯穿设有进水管,分流环管2另一侧的下部贯穿设有出液管,便于在使用后将分流环管2内部残留的水体排出。
22.在本实用新型中,培育盆1的底部外侧等距设有若干底托条4;培育盆1的底面中部向上凸起为圆锥截台状结构,培育盆1底面中部的圆锥截台侧壁周侧等距开设有若干透气孔10,培育盆1的内底面中部开设有敞口状的放置口,放置口内水平放置有透气网框9。
23.在本实用新型中,分流腔6的上部内水平贯穿设有若干螺纹管11,卡接座3的外壁和内壁上均设有固定螺栓,固定螺栓的内端螺纹连接在螺纹管11内,便于对卡接座3进行安装固定。
24.工作原理:在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通过卡接座3和固定螺栓将分流环管2固定在培育盆1的顶部,然后通过输水管将分流环管2的进水管与外部雨水收集装置连通设置,并将分流环管2的出水管通过堵头进行封堵,然后将培养基质5倾倒进培育盆1内部,然后将生姜苗栽植在培养基质5内部,以便于通过培养基质5对生姜苗进行无土培养操作,在需要向培养基质5内部浇灌时,通过外部的雨水收集装置和输水管向分流环管2内部输送水体,然后水体通过连接管7进入分流腔6内,然后分流腔6内的水体通过隔离管8注入培养基质5内部,进而对培养基质5进行湿润,便于满足生姜苗在生长时对于水分的需求,同时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提高了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果;通过培育盆1底部透气网框9与底托条4的配合,便于使空气能够从培育盆1的底部进入培养基质5内部,便于提高生姜根部透气效果,避免生姜的根部出现腐烂的现象,有效提高了生姜在栽植时的存活率。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包括培育盆(1)、设于培育盆(1)顶部边沿的分流环管(2)和设于分流环管(2)底部一圈的卡接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座(3)卡设在培育盆(1)的顶部边沿上,所述培育盆(1)内部填充有培养基质(5);所述培育盆(1)上部盆体内开设有一圈分流腔(6),所述分流环管(2)的底面周侧均竖向贯穿设有连接管(7),所述分流腔(6)的内顶面配合连接管(7)开设有若干插接口,所述连接管(7)从插接口插设进分流腔(6)内部;所述培育盆(1)的内壁周侧等距开设有若干与分流腔(6)连通的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内部螺纹连接有隔离管(8),所述隔离管(8)内部设有隔离滤网(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环管(2)一侧的上部贯穿设有进水管,所述分流环管(2)另一侧的下部贯穿设有出液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盆(1)的底部外侧等距设有若干底托条(4);所述培育盆(1)的底面中部向上凸起为圆锥截台状结构,所述培育盆(1)底面中部的圆锥截台侧壁周侧等距开设有若干透气孔(10),所述培育盆(1)的内底面中部开设有敞口状的放置口,所述放置口内水平放置有透气网框(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腔(6)的上部内水平贯穿设有若干螺纹管(11),所述卡接座(3)的外壁和内壁上均设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内端螺纹连接在螺纹管(11)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脱毒生姜用可利用雨水补水的无土栽培装置,涉及生姜栽培技术领域,包括培育盆、设于培育盆顶部边沿的分流环管和设于分流环管底部一圈的卡接座,卡接座卡设在培育盆的顶部边沿上,培育盆内部填充有培养基质;培育盆上部盆体内开设有分流腔,分流环管的底面周侧均设有连接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分流环管与分流腔的配合,便于使外部水体均匀的渗入培养基质内部,便于满足生姜苗在生长时对于水分的需求,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提高了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果;通过培育盆底部透气网框与底托条的配合,便于提高生姜根部透气效果,避免生姜的根部出现腐烂的现象,有效提高了生姜在栽植时的存活率。有效提高了生姜在栽植时的存活率。有效提高了生姜在栽植时的存活率。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兴 王文波 李佳林 全晓艳 周雷 江成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敬姜恒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7
技术公布日:2022/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