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箱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
背景技术:2.在农业种植中,育苗的实质是提前生长发育,即由于气候或茬口等原因或为了增加复种茬次而无法在本田(定植的地块)按计划时间栽培的情况下,在培养箱进行培育,以达到按正常栽培期或提早栽培的目的,然而现有的农业育苗培养箱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一些缺点,内部环境受外部环境影响,培育效果较为一般,同时培育好的苗芽取出需要较长时间,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包括培养箱主体,所述培养箱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育苗盒,所述育苗盒的上端设置有拉手,所述育苗盒的内部设置有插苗板,所述插苗板的表面设置有插苗孔,所述育苗盒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育苗盒的下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培养箱主体的上端设置有上表盖,所述上表盖的内表面设置有进水孔,所述上表盖的内表面设置有补光灯,所述培养箱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的下端、限位槽的内部均设置有磁铁块,所述培养箱主体的下端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培养箱主体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
6.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为四组,所述限位块均匀分布于育苗盒的下表面四角,所述限位块与育苗盒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四组,所述限位槽嵌于培养箱主体的内部,所述磁铁块的数量为若干组,所述磁铁块与限位块、限位槽之间均为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与育苗盒之间为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便于培育好的苗芽的取出。
8.优选的,所述拉手的数量为两组,所述拉手对称分布与育苗盒的两侧,所述拉手与育苗盒之间为固定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便于育苗盒的取放。
10.优选的,所述上表盖与培养箱主体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补光灯的数量为两组,所述补光灯对称分布于上表盖的内表面两侧,所述补光灯与上表盖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的数量为四组,所述加热装置均匀分布于培养箱主体的内部下端,所述加热装置与培养箱主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进水孔的数量为两组,所述进水孔对称分布于上表盖的两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创造舒适的环境,提高培育效果。
12.优选的,所述插苗板与育苗盒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插苗孔的数量为若干组,所述
插苗孔均匀分布于插苗板的表面,所述插苗孔贯穿于插苗板,所述排水管与培养箱主体之间为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将苗芽分株培育。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农业育苗培养箱,通过设置有补光灯、加热装置、进水孔、排水管及出水管的作用,具有创造合适环境的优点,补光灯对育苗盆内的幼苗进行补光照射来刺激幼苗,使得幼苗快速生长,加热装置维持装置内的温度,通过进水孔及出水管及时换水,防止幼苗烂根,从而提高培育率,同时现有的农业育苗培养箱,通过设置有限位块、限位槽、磁铁块及拉手的作用,具有便于秧苗的取出,在培育完成后,通过拉取育苗盒上端两侧的拉手,从而将培育盒下端的限位块从限位槽拔出,从而便于幼苗的移种。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的育苗盒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的局部正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的俯剖视图。
19.图中:1、培养箱主体;2、育苗盒;3、拉手;4、上表盖;5、进水孔;6、补光灯;7、插苗孔;8、限位块;9、磁铁块;10、排水管;11、加热装置;12、插苗板;13、限位槽;14、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1.如图1-4所示,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包括培养箱主体1,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育苗盒2,育苗盒2的上端设置有拉手3,育苗盒2的内部设置有插苗板12,插苗板12的表面设置有插苗孔7,育苗盒2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块8,育苗盒2的下端设置有出水管14,培养箱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上表盖4,上表盖4的内表面设置有进水孔5,上表盖4的内表面设置有补光灯6,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槽13,限位块8的下端、限位槽13的内部均设置有磁铁块9,培养箱主体1的下端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11,保持箱内温度,提高育苗率,培养箱主体1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10。
22.限位块8的数量为四组,限位块8均匀分布于育苗盒2的下表面四角,限位块8与育苗盒2之间为固定连接,限位槽13的数量为四组,限位槽13嵌于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磁铁块9的数量为若干组,磁铁块9与限位块8、限位槽13之间均为固定连接,出水管14与育苗盒2之间为固定连接,及时换水,避免烂根。
23.拉手3的数量为两组,拉手3对称分布与育苗盒2的两侧,拉手3与育苗盒2之间为固定连接,便于育苗盒2的安装及拔出。
24.上表盖4与培养箱主体1之间为活动连接,补光灯6的数量为两组,补光灯6对称分布于上表盖4的内表面两侧,补光灯6与上表盖4之间为固定连接,进行补光,刺激幼苗的生长,加热装置11的数量为四组,加热装置11均匀分布于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下端,加热装置11与培养箱主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进水孔5的数量为两组,进水孔5对称分布于上表盖4的
两侧。
25.插苗板12与育苗盒2之间为固定连接,插苗孔7的数量为若干组,插苗孔7均匀分布于插苗板12的表面,将幼苗进行分株培育,插苗孔7贯穿于插苗板12,排水管10与培养箱主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
2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在使用时,补光灯6对育苗盆内的幼苗进行补光照射来刺激幼苗,使得幼苗快速生长,加热装置11维持装置内的温度,通过进水孔5及出水管14及时换水,防止幼苗烂根,在培育完成后,通过拉取育苗盒2上端两侧的拉手3,从而将培育盒下端的限位块8从限位槽13拔出。该农业育苗培养箱,具有创造合适环境的优点,提高培育率,同时具有便于秧苗的取出。
2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1.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包括培养箱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育苗盒(2),所述育苗盒(2)的上端设置有拉手(3),所述育苗盒(2)的内部设置有插苗板(12),所述插苗板(12)的表面设置有插苗孔(7),所述育苗盒(2)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块(8),所述育苗盒(2)的下端设置有出水管(14),所述培养箱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上表盖(4),所述上表盖(4)的内表面设置有进水孔(5),所述上表盖(4)的内表面设置有补光灯(6),所述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槽(13),所述限位块(8)的下端、限位槽(13)的内部均设置有磁铁块(9),所述培养箱主体(1)的下端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11),所述培养箱主体(1)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8)的数量为四组,所述限位块(8)均匀分布于育苗盒(2)的下表面四角,所述限位块(8)与育苗盒(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槽(13)的数量为四组,所述限位槽(13)嵌于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所述磁铁块(9)的数量为若干组,所述磁铁块(9)与限位块(8)、限位槽(13)之间均为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14)与育苗盒(2)之间为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3)的数量为两组,所述拉手(3)对称分布与育苗盒(2)的两侧,所述拉手(3)与育苗盒(2)之间为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盖(4)与培养箱主体(1)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补光灯(6)的数量为两组,所述补光灯(6)对称分布于上表盖(4)的内表面两侧,所述补光灯(6)与上表盖(4)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加热装置(11)的数量为四组,所述加热装置(11)均匀分布于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下端,所述加热装置(11)与培养箱主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进水孔(5)的数量为两组,所述进水孔(5)对称分布于上表盖(4)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苗板(12)与育苗盒(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插苗孔(7)的数量为若干组,所述插苗孔(7)均匀分布于插苗板(12)的表面,所述插苗孔(7)贯穿于插苗板(12),所述排水管(10)与培养箱主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包括培养箱主体,所述培养箱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育苗盒,所述育苗盒的上端设置有拉手,所述育苗盒的内部设置有插苗板,所述插苗板的表面设置有插苗孔,所述育苗盒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育苗盒的下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培养箱主体的上端设置有上表盖,所述上表盖的内表面设置有进水孔,所述上表盖的内表面设置有补光灯,所述培养箱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的下端、限位槽的内部均设置有磁铁块,所述培养箱主体的下端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培养箱主体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农业育苗培养箱,可以创造适宜环境,提高苗芽的生长速率,同时育苗盒易拆卸,便于取出移种。出移种。出移种。
技术研发人员:张成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成枝
技术研发日:2021.11.15
技术公布日:20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