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播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
背景技术:2.土壤中的很多重金属是生物体所必须的,但是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当重金属的浓度超过了限值时,会给生物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阻碍基本代谢功能的发挥,抑制其他生理必须的金属离子的吸收,甚至改变生物分子的活性结构而引起机体变异。
3.现有的土壤修复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为物理方法、二为生物修复法,其中生物修复法中的植物修复法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二的污染物的一门技术。在使用植物修复法时,现有的植物通常采用碱蓬,而碱蓬在移栽种植时,由于碱蓬幼苗体积小,开坑较浅,移栽种植过程中具有难以控制开坑深度的情况,且移栽后的幼苗注入营养液或清水操作较为繁琐,种植效率较低,不利于土壤重金属的快速修复。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呈横向的“工”字状,所述安装架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把手,所述安装架下端的两侧均铰接有起笼铲,所述安装架的中部贯穿安装有拉伸杆,所述拉伸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销板,所述销板的两侧均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远离销板的两端均与起笼铲上端的中部相转动连接,所述拉伸杆贯穿安装架延伸至上方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端之间安装有拎把,所述安装架外表面两侧的上端均焊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安装架之间相倾斜设置,所述安装架两侧的下端均贯穿安装有水管,所述水管延伸至安装架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水头,所述喷水头的下表面嵌入安装有喷雾板。
7.优选的,所述拎把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轴承,所述拎把通过轴承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转杆,所述转杆贯穿把手延伸至上方。
8.优选的,两个所述起笼铲的内侧之间相接触时呈闭合状,所述起笼铲远离连杆的一端均呈尖锐状。
9.优选的,所述安装架对应水管的外表面安装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与水管相匹配。
10.优选的,所述销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绕设于拉伸杆的外部,所述弹簧的上端与安装架之间相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喷雾板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喷雾孔,所述喷水头通过喷雾孔与起笼
铲的内表面相对应。
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有益效果在于:
13.通过转动转杆,使得拎把上升,随即拎把带动拉伸杆上升,在销板与连杆的共同作用下,起笼铲向两侧展开,根据碱蓬幼苗的种植深度,调整起笼铲底端插入地面,启动农机,进行开坑、起笼操作,随即依次放入碱蓬幼苗即可;且在种植碱蓬幼苗的同时,通过水管向开坑内放入清水或营养液,达到提升碱蓬幼苗存活率的目的,从而提升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效率,利于使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的调节机构的拆分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的起笼铲的展开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的喷水杆的安装示意图。
18.图中:1、安装架;2、把手;3、转杆;4、固定杆;5、轴承;6、拎把;7、固定架;8、拉伸杆;9、弹簧;10、连杆;11、起笼铲;12、固定套;13、水管;14、喷水头;15、喷雾板;16、销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参照图1-4,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包括安装架1,安装架1呈横向的“工”字状,安装架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把手2,安装架1下端的两侧均铰接有起笼铲11,安装架1的中部贯穿安装有拉伸杆8,拉伸杆8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销板16,销板16的两侧均铰接有连杆10,连杆10远离销板16的两端均与起笼铲11上端的中部相转动连接。
22.拉伸杆8贯穿安装架1延伸至上方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架7,固定架7的上端之间安装有拎把6,安装架1外表面两侧的上端均焊接有固定杆4,固定杆4与安装架1之间相倾斜设置,便于整个播种设备通过倾斜设置的固定杆4与农机之间相固定连接,从而达到起笼、开坑效果。
23.安装架1两侧的下端均贯穿安装有水管13,水管13延伸至安装架1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水头14,喷水头14的下表面嵌入安装有喷雾板15,拎把6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轴承5,拎把6通过轴承5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转杆3,转杆3贯穿把手2延伸至上方,两个起笼铲
11的内侧之间相接触时呈闭合状,起笼铲11远离连杆10的一端均呈尖锐状,便于起笼铲11完成起笼、开坑动作。
24.安装架1对应水管13的外表面安装有固定套12,固定套12与水管13相匹配,销板16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弹簧9,弹簧9绕设于拉伸杆8的外部,弹簧9的上端与安装架1之间相连接,喷雾板15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喷雾孔,喷水头14通过喷雾孔与起笼铲11的内表面相对应。
25.本实用新型中,该植物播种设备在使用时,将碱蓬幼苗的移栽至重金属土壤上,通过固定杆4连接农机(此时整个播种设备倾斜设置于农机连接销部位),即起笼铲11倾斜接触地面,通过转动转杆3,使得拎把6上升,随即拎把6带动拉伸杆8上升,在销板16与连杆10的共同作用下,起笼铲11向两侧展开,根据碱蓬幼苗的种植深度,调整起笼铲11底端插入地面,启动农机,进行开坑、起笼操作,随即依次放入碱蓬幼苗即可;
26.且在种植碱蓬幼苗的同时,通过水管13向开坑内放入清水或营养液,达到提升碱蓬幼苗存活率的目的,从而提升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效率,利于使用;
27.综上所述:该播种设备达到了移栽种植过程中便捷控制开坑深度的目的,且移栽幼苗前及时注入营养液或清水,操作简单,提升种植效率,有利于土壤重金属的快速修复。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包括安装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呈横向的“工”字状,所述安装架(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把手(2),所述安装架(1)下端的两侧均铰接有起笼铲(11),所述安装架(1)的中部贯穿安装有拉伸杆(8),所述拉伸杆(8)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销板(16),所述销板(16)的两侧均铰接有连杆(10),所述连杆(10)远离销板(16)的两端均与起笼铲(11)上端的中部相转动连接,所述拉伸杆(8)贯穿安装架(1)延伸至上方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架(7),所述固定架(7)的上端之间安装有拎把(6),所述安装架(1)外表面两侧的上端均焊接有固定杆(4),所述固定杆(4)与安装架(1)之间相倾斜设置,所述安装架(1)两侧的下端均贯穿安装有水管(13),所述水管(13)延伸至安装架(1)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水头(14),所述喷水头(14)的下表面嵌入安装有喷雾板(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拎把(6)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轴承(5),所述拎把(6)通过轴承(5)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转杆(3),所述转杆(3)贯穿把手(2)延伸至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起笼铲(11)的内侧之间相接触时呈闭合状,所述起笼铲(11)远离连杆(10)的一端均呈尖锐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对应水管(13)的外表面安装有固定套(12),所述固定套(12)与水管(13)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销板(16)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弹簧(9),所述弹簧(9)绕设于拉伸杆(8)的外部,所述弹簧(9)的上端与安装架(1)之间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板(15)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喷雾孔,所述喷水头(14)通过喷雾孔与起笼铲(11)的内表面相对应。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播种设备,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呈横向的“工”字状,安装架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把手,安装架下端的两侧均铰接有起笼铲,安装架的中部贯穿安装有拉伸杆,拉伸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销板,销板的两侧均铰接有连杆,连杆远离销板的两端均与起笼铲上端的中部相转动连接,拉伸杆贯穿安装架延伸至上方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架,固定架的上端之间安装有拎把,安装架外表面两侧的上端均焊接有固定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该播种设备达到了移栽种植过程中便捷控制开坑深度的目的,且移栽幼苗前及时注入营养液或清水,操作简单,提升种植效率,有利于土壤重金属的快速修复。于土壤重金属的快速修复。于土壤重金属的快速修复。
技术研发人员:包立 张好 董春雨 杨海婵 罗宏林 董新星 魏朝霞 张乃明 张仕颖 夏运生 苏友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2.25
技术公布日:20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