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害虫的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29690503发布日期:2022-04-16 11:23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害虫的防治方法

1.本发明涉及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害虫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2.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又叫秋黏虫,英文名为fall armyworm,最早记载于1797年,1856年报道危害棉花,2017年被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列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该虫以多食性著称,寄主植物多达76科353种,具有很强的迁移和扩散能力。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有时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造成很大损失,其后转移为害。
3.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属半翅目蚜科,又叫腻虫、烟蚜、桃赤蚜、菜蚜等。桃蚜是广食性害虫,寄主植物约有74科285种。桃蚜生活周期短、繁殖量大、除刺吸植物体内汁液,还可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更重要的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如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和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等。
4.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属蜱螨目跗线螨科茶黄螨属,又名嫩叶螨、侧多食跗线螨,食性复杂,已知寄主达70余种,例如黄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瓜类、豆类、芹菜、木耳菜、萝卜等蔬菜。虫体极小,肉眼难以识别,长有4对足,身体椭圆,半透明,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极强,完成1代需要3~18d。主要为害嫩叶及新发梢叶片,整个生育周期成螨、幼螨等均能为害。由于茶黄螨虫体小,肉眼难以发现,为害初期与病毒病相似,严重时叶片干枯易与炭疽病混淆,故在生产过程中常被种植户视为病害进行防治,防治效果不佳,导致损失严重。
5.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属蜱螨目叶螨科叶螨属,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螨,二斑叶螨通过刺吸式口器取食,生活周期短、繁殖系数高且适应能力强,除危害经济作物、花卉等以外,还危害城市观赏植物及牧草等,所有危害植物超过1100多种,造成作物减产与品质降低,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6.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属真螨目叶螨科全爪螨属,俗称柑桔红蜘蛛,是柑桔上最重要的害虫,其为害造成叶片和果实表面出现白点斑点,严重的甚至造成果实和叶片掉落,从而影响柑桔产量和品质。在一些桔园,由于柑桔红蜘蛛对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桔农每年为防治柑桔红蜘蛛使用化学农药可达到20余次,这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又增加了柑桔果实农药残留超标风险,所以有必要选择一些生物农药开展防治试验。
7.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属双翅目实蝇科果实蝇属,又名东方果实蝇。寄主广泛,为害250多种寄主植物,尤以芒果、番石榴、杨桃、枇杷、番荔枝、柠檬、葡萄、蜜柚、无花果、杏、柿、番茄、茄子和辣椒等热带水果和蔬菜为主。成虫在果实快要成熟期,用尾针刺破果实表皮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寄主组织,引起果实腐烂、落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很多国家被列为检疫害虫。
8.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属鞘翅目拟步甲科,是一种分布广的重
要仓储性害虫。通体赤红色或深红色,鞘翅上有凹点,体型为长卵圆形,体长2~4毫米。赤拟谷盗食性广,同时具有多种危害方式。它可以危害各种谷类如麦、稻、高粱、玉米等;各种经济作物如烟叶、油料作物、中药材等,其对作物的危害不仅仅是取食或产卵在粮食中,其虫尸、虫粪以及虫蜕会污染粮食,更严重的是它的活动以及臭腺分泌物会造成粮食的霉变和异味、甚至产生致癌物苯醌,赤拟谷盗危害严重时,面粉会发霉、变色、结块,严重影响粮食品质。
9.因此,对这些害虫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在由于农药长时间过度使用和使用不当,不仅害虫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农药残留严重污染水资源和土壤环境,在数年内难以降解完全;人畜也会误食喷洒农药的果实或叶片,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性。随着化学农药弊端的逐渐显现,天然植物农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生物杀虫剂主要有印楝素、烟碱、苦参碱和鱼藤酮等,继续探索开发天然高效的植物源杀虫剂成为解决虫害问题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10.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有效、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草地贪夜蛾、桃蚜、茶黄螨、二斑叶螨、柑桔全爪螨、桔小实蝇和赤拟谷盗防治方法。
11.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12.一种害虫的防治方法,以植物源杀虫剂进行害虫防治,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仅含有一种活性成分,所述活性成分为苯甲酸甲酯;所述害虫为草地贪夜蛾、桃蚜、茶黄螨、二斑叶螨、柑桔全爪螨、桔小实蝇和赤拟谷盗。
13.苯甲酸甲酯(methyl benzoate),分子式:c8h8o2,相对分子量:136.15,简称mb,结构式如下:
[0014][0015]
苯甲酸甲酯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例如水仙花、金鱼草、矮牵牛、仙女扇和洋桔梗等。其为苯甲酸或苯甲酸酐或苯甲酰氯用甲醇醇解的产物。
[0016]
本发明发现以其作为活性成分,可对特定害虫(鳞翅目害虫草地贪夜蛾,半翅目害虫桃蚜,蜱螨目害虫茶黄螨、二斑叶螨,真螨目害虫柑橘全爪螨,双翅目害虫桔小实蝇,鞘翅目害虫赤拟谷盗)实现有效防治,且不会对有益昆虫瓢虫和熊蜂产生太大影响。苯甲酸甲酯无残留、易分解,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害虫防治方法。
[0017]
本发明的植物源杀虫剂仅含有一种活性成分,还可含有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0018]
本发明方法中,所述草地贪夜蛾包括成虫、幼虫和虫卵。
[0019]
本发明方法中,当进行所述草地贪夜蛾的虫卵的防治时,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中苯甲酸甲酯的体积浓度为0.08%~1%。
[0020]
本发明方法中,当进行所述草地贪夜蛾的幼虫的防治时,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中苯
甲酸甲酯的体积浓度为0.5%~1%,所述幼虫为3龄幼虫。
[0021]
本发明方法中,当进行所述草地贪夜蛾的成虫的防治时,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中苯甲酸甲酯的体积浓度为0.5%~1%。
[0022]
本发明方法中,当进行所述桃蚜或茶黄螨的防治时,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中苯甲酸甲酯的体积浓度为0.5%~1%。
[0023]
本发明方法中,当进行所述二斑叶螨或柑桔全爪螨的防治时,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中苯甲酸甲酯的体积浓度为0.5%~1%。
[0024]
本发明方法中,当进行所述桔小实蝇的防治时,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中苯甲酸甲酯的体积浓度为0.5%~1%。
[0025]
本发明方法中,当进行所述赤拟谷盗的防治时,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中苯甲酸甲酯的浓度为15~30mg/l。
[0026]
本发明方法中,所述植物源杀虫剂为乳剂或粉剂,优选为乳剂。
[0027]
本发明的植物源杀虫剂可被制备成常规剂型使用,由于苯甲酸甲酯具有挥发性且不溶于水,进一步优选地将苯甲酸甲酯制备成乳剂后作为杀虫剂使用。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0029]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农业大田作物害虫草地贪夜蛾,蔬菜害虫桃蚜和茶黄螨,柑橘害虫二斑叶螨、柑桔全爪螨和桔小实蝇,仓储害虫赤拟谷盗具有毒杀作用,并能够显著抑制草地贪夜蛾幼虫生长发育和雌虫在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趋避幼虫取食的害虫防治方法。该方法采用高效无污染的天然植物源杀虫剂苯甲酸甲酯,对害虫天敌瓢虫和植物传粉昆虫熊蜂低毒,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驱避率结果图,其中,a为双向选择生测管示意图,b为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驱避活性统计结果,其中,条形图的长度代表选择丙酮处理臂(白色柱)或苯甲酸甲酯处理臂(黑色柱)的三龄幼虫总数。采用χ2拟合优度检验(ns=无显著差异,p》0.05;*p《0.05;**p《0.01;***p《0.001)。
[0031]
图2为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的抑制率结果图,其中,a为双向选择产卵法原理示意图,b为10对成虫在1%mb处理玉米和对照玉米上4d内的平均产卵量统计结果。在箱线图中,中线代表中位数,须线代表最大值和最小值,框的上边线和下边线分别代表第75和25个百分位点。数据以8个独立实验的平均值
±
sd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以下实施例的给出仅是为了起到说明的目的,并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宗旨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替换。
[0033]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34]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所用的昆虫均为室内饲养品系(亲本为2019年采集于云南省宜良县),并经传统分类学研究鉴定。
[0035]
实施例1草地贪夜蛾卵的毒杀
[003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草地贪夜蛾卵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037]
试验采用浸渍法,以草地贪夜蛾卵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038]
用含1%乳化剂(v/v)(吐温20和吐温80按1:1的比例)的去离子水按等比配置成5个系列浓度的mb(苯甲酸甲酯)水溶液,并设置空白对照(含1%乳化剂的去离子水)。将双面胶带剪成2cm长,贴在载玻片一端,然后用镊子揭掉胶带上的纸片,选绿色饱满的1d龄以内的草地贪夜蛾卵块,用软毛笔把卵分成单粒,挑取单粒卵并将其粘在粘胶带上,每片60粒。每个药剂浓度处理1个载玻片,3次重复。然后将贴有卵的载玻片浸入药液中,并轻轻摇动玻片,浸5s后取出,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晾1h后放入直径为9cm的培养皿内,置于25
±
1℃,80%rh,16:8ld恒温培养箱。3d后在双目体视镜下检查卵孵化数量。
[0039]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04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0041]
表1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测定结果
[0042][0043]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具有优异的杀卵活性,lc
50
为0.0193%,并且在0.08%浓度下孵化率仅为1.67%。
[0044]
实施例2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杀
[004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046]
试验采用饲料混药法,以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047]
称取30g已完全凝固的人工饲料(主要成分有黄豆粉、麦麸粉、酵母粉、蔗糖、琼脂、山梨酸、维生素c、复配维生素液、乙酸、甲醛等,操作方法参照棉铃虫人工饲料(liang et al.,1999))于自封袋中,然后分别取不同体积mb等比配置成6个系列浓度的含mb饲料,通过不断地揉捏、混匀,使mb均匀地分散在饲料中,然后将每份饲料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入3个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10g饲料,在每个培养皿中接入10头经饥饿处理4h的3龄幼虫,24h后检查结果,连续检查6天。对照组仅饲喂人工饲料。每天记录各组存活幼虫数量及体重,并计算抑制率,结果见表2。
[0048]
抑制率=(1-处理组幼虫平均体重/对照组幼虫平均体重)
×
100%。
[0049]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
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05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0051]
表2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体重抑制结果
[0052][0053]
表3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0054][0055][0056]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能够有效的毒杀,在第1d时2%浓度造成100%死亡率,lc
50
为0.2533%;在第6d时lc
50
为0.0525%;并能抑制幼虫的体重,在第1d时0.05%、0.10%、0.25%、0.50%、1%各浓度的抑制率分别为9.07%、11.86%、51.40%、58.92%、68.22%。
[0057]
实施例3草地贪夜蛾成虫的毒杀
[005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草地贪夜蛾成虫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059]
试验采用食物混药法,以新羽化草地贪夜蛾成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060]
用含1%乳化剂(v/v)(吐温20和吐温80按1:1的比例)的去离子水配制10%的蜂蜜水,作为空白对照,并按等比配置成6个系列浓度的含mb蜂蜜水(0.05%、0.10%、0.25%、0.50%、1.00%和2.00%)。每个浓度分别浸润脱脂棉在1000ml一次性餐盒中饲喂10头饥饿处理24h的新羽化草地贪夜蛾成虫(不区分雌雄),3次重复。记录饲喂后1h、24h、48h和72h的死亡数。
[0061]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062]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
[0063]
表4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成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0064][0065]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成虫能够有效的毒杀,在第1h时lc
50
为0.215%,第72h时lc
50
为0.083%。
[0066]
实施例4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趋避
[006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068]
以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069]
双向选择生测管由长50厘米、直径3厘米的透明玻璃管组成,两端开口,中间有一个孔(直径1cm)。两端的小室是用25ml塑料杯形成的。在双向选择生测管两端覆盖扎孔封口膜,直径3cm滤纸放于25ml塑料杯底部。双向选择生测管一端为100ul丙酮(acetone)作为对照,另一端放置mb处理过的滤纸(100ul,浓度分别为0.1%、0.25%、0.5%、1%和2%)。随机收集3龄幼虫通过中间孔单头释放到管道中,在释放15min后对幼虫的选择进行记录,不选择的记录为无选择,每个浓度10~20次生物重复,每次生物重复10头幼虫。玻璃管处理区和对照区在重复之间被逆转,测试10头虫后更换为新的,旧的用肥皂水清洗和70%乙醇冲洗
并干燥可再次使用。
[0070]
幼虫驱避率测定结果见图1。
[0071]
计算公式:趋避率=(c-t)/(c+t)
×
100%,其中c、t分别为对照区和处理区幼虫数。
[0072]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在0.25%浓度以上能够显著驱避,0.25%、0.5%、1%和2%趋避率分别为22.22%,27.04%,48.62%和56.72%。
[0073]
实施例5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的抑制
[007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075]
以草地贪夜蛾成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076]
向花盆(9cm高
×
9cm直径)中种植的4棵5叶期玉米植株喷洒15ml 1%mb溶液或对照溶液。阴干两小时后,将对照组和处理组植株放在养虫笼(长
×

×
高=50cm
×
50cm
×
40cm)对角处。然后随机选择10对羽化3-4天雌雄成虫在花盆之间等距释放。养虫室温度27
±
1℃,相对湿度70%~80%,16:8(l:d)h。每天饲喂蜂蜜水,4天后检查产卵量。该实验独立重复8次。
[0077]
产卵抑制率测定结果见图2。10对成虫在1%mb处理玉米和对照玉米上4d内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96.25粒和1086.25粒(p=0.0001,lsd检验)。
[0078]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草地贪夜蛾成虫在1%浓度下能够有效抑制产卵,产卵抑制率达69.40%。
[0079]
实施例6桃蚜的毒杀
[008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桃蚜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081]
试验采用叶片药膜法,以桃蚜无翅成蚜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082]
使用含1%乳化剂(v/v)(吐温20和吐温80按1:1的比例)的去离子水配置5个系列浓度的mb水溶液,含1%乳化剂的蒸馏水作为对照。用直径为2cm的打孔器将新鲜洁净的甘蓝叶片打成一个个小圆片,浸入稀释好的溶液中15s后取出阴干。将用蒸馏水配制的1.5%的琼脂放在微波炉中溶解,然后用移液枪移入12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2.5ml),待琼脂还未完全凝固之时放入晾干的甘蓝叶片并使其背面朝上贴合在琼脂上。用毛笔挑取健康长势一致的无翅成蚜接到叶片上,小心从蚜虫尾部挑起避免伤害其口针,每孔30头,每个浓度三次重复。最后用固体胶将裁剪好的宣纸粘在孔的四周,防止试虫逃逸。将培养板放在饲养桃蚜的人工恒温气候室内,24h后检查试虫死亡率。毛笔轻触蚜虫,蚜虫不能正常爬动的视为死亡。
[0083]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084]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5。
[0085]
表5苯甲酸甲酯对桃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0086][0087][0088]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桃蚜能够有效的毒杀,在第1d时2%浓度造成100%死亡率,lc
50
为0.221%。
[0089]
实施例7茶黄螨的毒杀
[009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茶黄螨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091]
试验采用带虫浸叶法,以茶黄螨雌性成螨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092]
在培养皿(直径9cm)内置浸水海绵(4cm
×
4cm
×
1cm),用无菌的手术剪将无虫的新鲜虹豆叶片剪成海绵大小,然后将虹豆叶片放于培养皿中的海绵上,海绵和叶片中间铺一层同等大小的滤纸,形成虹豆叶片-滤纸-海绵的三层夹心结构。在体视显微镜下用0号毛笔小心挑取30头雌性成螨至上述虹豆叶片上,3h之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移除受伤和死亡个体并补充健康个体。使用含1%乳化剂(v/v)(吐温20和吐温80按1:1的比例)的去离子水配置6个系列浓度的mb水溶液,以含1%乳化剂的蒸馏水作为对照。将带虫虹豆叶片浸入待测药液中10s,取出后用吸水纸迅速吸干螨体多余药液。阴干后背面朝上置于上述贴有滤纸的浸水海绵表面。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24h后检查结果,用细毛笔轻触螨体,螨足不动者视为死亡。
[0093]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094]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6。
[0095]
表6苯甲酸甲酯对茶黄螨的毒力测定结果
[0096][0097]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茶黄螨能够有效的毒杀,在第1d时2%浓度造成100%死亡率,lc
50
为0.324%。
[0098]
实施例8二斑叶螨的毒杀
[009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斑叶螨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100]
试验采用带虫浸叶法,以二斑叶螨雌性成螨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101]
在培养皿(直径9cm)内置浸水海绵(4cm
×
4cm
×
1cm),用无菌的手术剪将无虫的新鲜虹豆叶片剪成海绵大小,然后将虹豆叶片放于培养皿中的海绵上,海绵和叶片中间铺一层同等大小的滤纸,形成虹豆叶片-滤纸-海绵的三层夹心结构。在体视显微镜下用0号毛笔小心挑取30头雌性成螨至上述虹豆叶片上,3h之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移除受伤和死亡个体并补充健康个体。使用含1%乳化剂(v/v)(吐温20和吐温80按1:1的比例)的去离子水配置6个系列浓度的mb水溶液,以含1%乳化剂的蒸馏水作为对照。将带虫虹豆叶片浸入待测药液中10s,取出后用吸水纸迅速吸干螨体多余药液。阴干后背面朝上置于上述贴有滤纸的浸水海绵表面。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叶螨。24h后检查结果,用细毛笔轻触螨体,螨足不动者视为死亡。
[0102]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103]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7。
[0104]
表7苯甲酸甲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结果
[0105][0106]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二斑叶螨能够有效的毒杀,在第1d时2%浓度造成100%死亡率,lc
50
为0.378%。
[0107]
实施例9柑桔全爪螨的毒杀
[010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柑桔全爪螨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109]
试验采用带虫浸叶法,以柑桔全爪螨雌性成螨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110]
在培养皿(直径9cm)内置浸水海绵(4cm
×
4cm
×
1cm),用无菌的手术剪将无虫的新鲜虹豆叶片剪成海绵大小,然后将虹豆叶片放于培养皿中的海绵上,海绵和叶片中间铺一层同等大小的滤纸,形成虹豆叶片-滤纸-海绵的三层夹心结构。在体视显微镜下用0号毛笔小心挑取30头雌性成螨至上述虹豆叶片上,3h之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移除受伤和死亡个体并补充健康个体。使用含1%乳化剂(v/v)(吐温20和吐温80按1:1的比例)的去离子水配置6个系列浓度的mb水溶液,以含1%乳化剂的蒸馏水作为对照。将带虫虹豆叶片浸入待测
药液中10s,取出后用吸水纸迅速吸干螨体多余药液。阴干后背面朝上置于上述贴有滤纸的浸水海绵表面。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24h后检查结果,用细毛笔轻触螨体,螨足不动者视为死亡。
[0111]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112]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8。
[0113]
表8苯甲酸甲酯对柑桔全爪螨的毒力测定结果
[0114][0115]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柑桔全爪螨能够有效的毒杀,在第1d时2%浓度造成98.89%死亡率,lc
50
为0.426%。
[0116]
实施例10桔小实蝇的毒杀
[011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桔小实蝇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118]
试验采用采用浸液法,以桔小实蝇成虫(混合性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119]
使用含1%乳化剂(v/v)(吐温20和吐温80按1:1的比例)的去离子水配置6个系列浓度的mb水溶液,以含1%乳化剂的蒸馏水作为对照。把新鲜番石榴果实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切成块状,于药液中浸渍1h,自然晾干后放入240ml塑料杯中,接入大小一致的桔小实蝇成虫(混合性别),然后置于(25
±
1)℃人工气候箱中。每个浓度处理接10头虫,重复3次,2d后检查死、活虫数。
[0120]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121]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9。
[0122]
表9苯甲酸甲酯对桔小实蝇的毒力测定结果
[0123][0124]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桔小实蝇能够有效的毒杀,在第2d时2%浓度造成96.67%死亡率,lc
50
为0.369%。
[0125]
实施例11赤拟谷盗的毒杀
[012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赤拟谷盗的防治方法,具体使用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0127]
试验采用熏蒸法,以赤拟谷盗成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128]
从饲养瓶中取出同一虫龄的成虫放入直径2cm、高4cm的玻璃管(一端用12目纱布封口,一端在放入10头赤拟谷盗后用封口膜封口)中,每管放入10头试虫。取规格为250ml气密性良好、大小一致的锥形瓶(总体积320ml),在锥形瓶封口膜(内部用胶带贴封)内侧用双面胶贴一片宽1cm、长7cm的滤纸条,使其直立悬在瓶中。用镊子小心的将装有试虫的玻璃管放入锥形瓶中,玻璃管纱布端朝上。用丙酮作为溶剂,配置mb浓度为0,12.5%,25%,30%,40%,50%,每个浓度重复3次,空白对照为在纸条上点滴10μl丙酮。用移液枪在纸条上滴加10μl事先配好的溶液,迅速盖好锥形瓶封口膜皮筋密封。将处理过的含试虫锥形瓶放回温度为27.5~28.5℃,湿度为70%~80%的培养箱中,24小时后观察和记录试虫的死亡情况。观测结果时为了排除其假死性可能造成的实验数据的偏差,需取出锥形瓶中的玻璃管,放倒5分钟之后观察虫体不动即鉴定为死亡。
[0129]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13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0。
[0131]
表10苯甲酸甲酯对赤拟谷盗的毒力测定结果
[0132][0133]
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赤拟谷盗能够有效的毒杀,在1d时lc
50
为10.791mg/l air。
[0134]
实施例12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对瓢虫的影响测试
[0135]
试验采用毒蚜饲喂法,以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3龄幼虫和成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136]
把直径2.5cm带蚜(n=100)白菜叶浸泡在在6个不同浓度mb溶液(0.25%、0.50%、1.00%、1.50%、1.75%和2.00%)中5秒,在滤纸上阴干1小时,置于直径9cm的培养皿中。每个处理重复3次,分别接种10只供试昆虫。每天替换新鲜毒蚜,在室内条件下检查24小时至72小时的死亡率。
[0137]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138]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1。
[0139]
表11苯甲酸甲酯对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3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0140][0141]
实施例13以苯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对熊蜂的影响测试
[0142]
试验采用急性口服毒性试验,以熊蜂工蜂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如下:
[0143]
选取来自不同蜂群的中等大小健康成年熊蜂工蜂,随机分配到不同处理组,每只工蜂单独饲养在笼中,并在实验前饥饿处理4小时,以鼓励取食。以含1%乳化剂(v/v)(吐温20和吐温80按1:1的比例)的50%(w/v)糖水溶液制得不同浓度的mb(0.1%、0.25%、0.5%、1%、2%、4%(v/v))。每只成年工蜂饲喂含mb的糖水40μl,对照组饲喂含1%乳化剂的糖水。6小时后,使用注射器评估mb-糖溶液的消耗量,将未消耗所有溶液的熊蜂个体排除在外。mb处理后,将蜜蜂置于黑暗中,并喂食50%的糖溶液,在处理后1d、2d和3d记录死亡数。每个mb-糖溶液浓度包括3个重复,每个重复有10只来自一个蜂群的熊蜂。
[0144]
数据用polo软件(leora software inc.,california,美国)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求出毒力回归线斜率值及其标准误、卡方值、自由度、lc
50
值以及p值等。
[0145]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2。
[0146]
表12苯甲酸甲酯对熊蜂的毒力测定结果
[0147][0148]
根据蜜蜂急性毒性试验(48h)(gb/t 31270.10-2014)(剧毒,ld
50
(μg/a.i.bee)≤0.001;高毒,0.001《ld
50
≤2.0;中毒,2.0《ld
50
≤11;低毒,ld
50
》11.0),实验结果显示苯甲酸甲酯对熊蜂低毒,在第3d时lc
50
为467.861μg/a.i.bee。
[0149]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