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绿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
背景技术:2.园林绿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3.目前园林绿化中需通过浇水装置对树木进行浇水,现有的浇水装置由板车和上方水箱组成,水箱上设置有固定状态的水管,但是需要对树坑内的其他位置浇水时,就需要移动整个车体,操作不便,还有的水箱上设置软管,但是软管需要工作人员扶持,增加劳动强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包括车板,所述车板的底部四角处均安装有滚轮,所述车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所述水箱内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安装有输水管的一端,所述输水管的另一端安装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侧壁左端焊接有第二门型架和第三门型架;
6.所述车板的顶部左端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端设有相对转动机构,所述固定板的顶端通过相对转动机构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的右侧面焊接有横杆,所述转板的顶端焊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侧壁滑动安装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右端焊接有第一门型架,所述第一门型架内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右端通过销轴铰接在第二门型架内,所述横杆的右端通过销轴铰接在第三门型架内。
7.优选的,所述出水管包括硬管和软管,所述硬管的底端安装在水泵的输出端,所述硬管的顶端安装在软管的左端,所述软管的右端安装在出水管的进水端。
8.优选的,所述相对转动机构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焊接在固定板的顶端,所述立柱的内部设有圆柱腔,所述圆柱腔的顶壁中部设有圆孔,所述圆柱腔内转动安装有转柱,所述转柱的顶端焊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顶端穿过圆孔焊接在转板的底端,所述转杆的侧壁与圆孔的内侧壁相对贴合滑动。
9.优选的,所述转柱的底端设有圆槽。
10.优选的,所述立柱包括柱体和圆环,所述柱体的顶端设有圆柱槽,所述圆环的底部与柱体的顶部相焊接。
11.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左侧面焊接有推架。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车板的顶部设有水箱,水箱的上方右侧设有出水管,车板的顶部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端通过相对转动机构连接有转板,转板的顶端安装有固定环,转板的右侧面安装有横杆,固定环的内侧壁滑动安装有推杆,横杆和推杆的右端均铰接在出水管的侧壁左端,通过相对转动机构和推杆,便可控制出水管的喷水角度,便于对树坑内的不同位置进行浇水操作,且无需手扶出水管,减小对手部的振动以及温度低对手部的伤害。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对转动机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柱示意图。
16.图中:1、车板,2、滚轮,3、固定板,4、相对转动机构,5、转板,6、固定环,7、推杆,8、第一门型架,9、连杆,10、横杆,11、水箱,12、水泵,13、输水管,14、出水管,15、第二门型架,16、第三门型架,17、硬管,18、软管,19、立柱,20、圆柱腔,21、圆孔,22、转柱,23、转杆,24、圆槽,25、柱体,26、圆柱槽,27、圆环,28、推架。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包括车板1,车板1的底部四角处均安装有滚轮2,车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11,水箱11内固定安装有水泵12,水泵12的输出端安装有输水管13的一端,输水管13的另一端安装有出水管14,出水管14的侧壁左端焊接有第二门型架15和第三门型架16;
19.车板1的顶部设有用于水泵12的供电外接电源。
20.车板1的顶部左端焊接有固定板3,固定板3的顶端设有相对转动机构4,固定板3的顶端通过相对转动机构4连接有转板5,转板5的右侧面焊接有横杆10,转板5的顶端焊接有固定环6,固定环6的内侧壁滑动安装有推杆7,推杆7的右端焊接有第一门型架8,第一门型架8内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杆9,连杆9的右端通过销轴铰接在第二门型架15内,横杆10的右端通过销轴铰接在第三门型架16内。
21.具体而言,出水管14包括硬管17和软管18,硬管17的底端安装在水泵12的输出端,硬管17的顶端安装在软管18的左端,软管18的右端安装在出水管14的进水端。
22.软管18的设置,用于适应出水管14角度、位置变化时,出水管14的位置变动。
23.具体而言,相对转动机构4包括立柱19,立柱19的底端焊接在固定板3的顶端,立柱19的内部设有圆柱腔20,圆柱腔20的顶壁中部设有圆孔21,圆柱腔20内转动安装有转柱22,转柱22的顶端焊接有转杆23,转杆23的顶端穿过圆孔21焊接在转板5的底端,转杆23的侧壁与圆孔21的内侧壁相对贴合滑动。
24.转柱22只能在圆柱腔20内转动,但是不能在圆柱腔20内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用于使转柱22与立柱19发生相对转动。
25.具体而言,转柱22的底端设有圆槽24。
26.圆槽24的设置,可减小转柱22的底端与圆柱腔20的底壁的接触面积,减小阻尼效果,进而增加转柱22转动时接触面的滑动效果。
27.具体而言,立柱19包括柱体25和圆环27,柱体25的顶端设有圆柱槽26,圆环27的底部与柱体25的顶部相焊接。
28.通过将立柱19分为柱体25与圆环27,此时圆柱槽26便为圆柱腔20,圆环27的中间孔便为圆孔21,便于在前期对圆柱腔20的内部开设,也方便将转柱22安装在圆柱腔20内。
29.具体而言,固定板3的左侧面焊接有推架28。
30.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整体移动至树坑旁,通过开启水泵12,通过出水管14喷出水流进行浇水,工作人员可左右移动推杆7改变出水管14的喷射角度,进而改变喷出水流的远近,也可通过相对转动机构4改变出水管14的喷射范围。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1.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板(1),所述车板(1)的底部四角处均安装有滚轮(2),所述车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11),所述水箱(11)内固定安装有水泵(12),所述水泵(12)的输出端安装有输水管(13)的一端,所述输水管(13)的另一端安装有出水管(14),所述出水管(14)的侧壁左端焊接有第二门型架(15)和第三门型架(16);所述车板(1)的顶部左端焊接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顶端设有相对转动机构(4),所述固定板(3)的顶端通过相对转动机构(4)连接有转板(5),所述转板(5)的右侧面焊接有横杆(10),所述转板(5)的顶端焊接有固定环(6),所述固定环(6)的内侧壁滑动安装有推杆(7),所述推杆(7)的右端焊接有第一门型架(8),所述第一门型架(8)内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杆(9),所述连杆(9)的右端通过销轴铰接在第二门型架(15)内,所述横杆(10)的右端通过销轴铰接在第三门型架(16)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4)包括硬管(17)和软管(18),所述硬管(17)的底端安装在水泵(12)的输出端,所述硬管(17)的顶端安装在软管(18)的左端,所述软管(18)的右端安装在出水管(14)的进水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转动机构(4)包括立柱(19),所述立柱(19)的底端焊接在固定板(3)的顶端,所述立柱(19)的内部设有圆柱腔(20),所述圆柱腔(20)的顶壁中部设有圆孔(21),所述圆柱腔(20)内转动安装有转柱(22),所述转柱(22)的顶端焊接有转杆(23),所述转杆(23)的顶端穿过圆孔(21)焊接在转板(5)的底端,所述转杆(23)的侧壁与圆孔(21)的内侧壁相对贴合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柱(22)的底端设有圆槽(24)。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9)包括柱体(25)和圆环(27),所述柱体(25)的顶端设有圆柱槽(26),所述圆环(27)的底部与柱体(25)的顶部相焊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的左侧面焊接有推架(28)。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园林绿化用的位置可调浇水装置,包括车板,车板的底部四角处均安装有滚轮,车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水箱内固定安装有水泵,水泵的输出端安装有输水管的一端,输水管的另一端安装有出水管,出水管的侧壁左端焊接有第二门型架和第三门型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车板的顶部设有水箱,水箱的上方右侧设有出水管,车板的顶部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端通过相对转动机构连接有转板,横杆和推杆的右端均铰接在出水管的侧壁左端,通过相对转动机构和推杆,便可控制出水管的喷水角度,便于对树坑内的不同位置进行浇水操作,且无需手扶出水管,减小对手部的振动以及温度低对手部的伤害。低对手部的伤害。低对手部的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史先兴 曹蓉 姜金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百绿养护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07
技术公布日:202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