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27633发布日期:2023-12-20 23:1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


背景技术:

1、油梨又名鳄梨、牛油果、酪梨和樟梨等,为樟科鳄梨属,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等。油梨果实营养丰富、风味好,是一种高能低糖水果,可作为糖尿病人群的保健食品。由樟疫霉菌(phytophthora cinnamomi)引起的根腐病是制约油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油梨根腐病发病时,地上部分叶片由绿色变为浅黄色至黄色,继而发病植株叶片大量脱落,树冠稀疏,后期发病植株叶片全部干枯并大量脱落;地下部分从根尖开始发病,发病初期根尖变为浅褐色至黑色,极易断,并由根尖逐渐向侧根、主根和茎基部扩展,导致根部和茎基部逐渐也变为黑色,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根腐烂。

2、在农业上,通过使用精甲霜灵、烯酰吗啉和咯菌腈等药剂可以防控油梨根腐病。但随着药剂的长期使用,容易引起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导致防效降低。而将不同药剂进行复配,筛选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配方,既可以提高防效,又可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展。因此,筛选对油梨根腐病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很有意义。

3、香菇多糖(lentinan)是从优质香菇子实体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是一种免疫增强剂。临床与药理研究表明,香菇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和刺激干扰素形成等作用。申请号为cn201810494636.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含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并具体公开了丙硫菌唑与香菇多糖以一定质量比进行复配时,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增效作用。申请号为cn201210280700.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含咪鲜胺和香菇多糖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并具体公开了咪鲜胺和香菇多糖复配对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叶枯病、锈病、白粉病、褐斑病、立枯病和灰霉病等多种真菌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发明人通过室内实验发现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百里香酚或水合霉素以一定质量比进行复配时,对油梨根腐病菌具有增效作用。目前还未见到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百里香酚或水合霉素复配的相关报道。

5、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与单一有效成分相比,可以提高对油梨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展。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其有效成分由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百里香酚或水合霉素二元复配而成。

4、作为优选,所述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的质量比为1-19:8-1。

5、作为优选,所述香菇多糖与百里香酚的质量比为1-30:10-1。

6、作为优选,所述香菇多糖与水合霉素的质量比为1-20:40-1

7、具体的,所述油梨根腐病病原菌为樟疫霉菌。

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物农药制剂,所述生物农药制剂包括所述的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1)本发明将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百里香酚或水合霉素以一定质量比复配时,对抑制油梨根腐病菌生长具有增效作用,与单一有效成分相比,可以提高对油梨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11、(2)本发明可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与单一药剂相比,可以降低抗药性风险。

12、(3)本发明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绿色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由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百里香酚或水合霉素二元复配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的质量比为1-19:8-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香菇多糖与百里香酚的质量比为1-30:1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香菇多糖与水合霉素的质量比为1-20:4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梨根腐病病原菌为樟疫霉菌。

6.一种生物农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农药制剂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一种防治油梨根腐病的生物农药,其有效成分由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百里香酚或水合霉素二元复配而成。本发明将香菇多糖与蛇床子素、百里香酚或水合霉素以一定质量比复配时,对抑制油梨根腐病菌生长具有增效作用,与单一有效成分相比,可以提高对油梨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杨祥燕,蔡元保,王文林,汤秀华,谭秋锦,谭徳锦,郑树芳,周春衡,潘浩男,黄锡云,韦哲君,潘贞珍,环秀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