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80479发布日期:2023-07-15 13:0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生产,具体为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


背景技术:

1、采用芦苇作为基质培育的食用菌统称为芦菇或芦菌,学名为胶状鳞伞。现有胶状鳞伞的培育有采用室外大棚地面栽培的方式,也有采用室内立体培育的方式。

2、胶状鳞伞采用立体培育时,本公司目前主要采用一种胶状麟伞循环式培育设备,如图1所示,该设备是在机架两侧安装链条8,链条8之间挂载有与链条同步循环移动的栽培箱7;栽培箱一般采用不锈钢板或镀锌板折弯焊接构成长方体的盒体形状,上端敞口;栽培箱内填装有以芦苇为主料的栽培基质,在栽培基质上种植芦菇。

3、当芦菇成熟时,栽培箱在移动过程中,收割器6下降到栽培基质上方横切过去,从而将芦菇切下;但是由于栽培基质在多次种植后,厚度逐渐降低,低于栽培箱侧壁高度;由此导致收割器6受到栽培箱侧壁高度的限制阻挡而无法下降到与栽培基质上表面齐平,从而无法切割芦菇。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用于解决现有芦菇栽培箱侧壁阻挡刀具,导致刀具无法下降到与栽培基质上表面齐平,从而无法切割芦菇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包括套在外箱内的内箱;所述内箱两端设置有吊钩或吊孔;所述内箱底面竖直安装有可旋转的调节螺杆;所述外箱底部设置有与调节螺杆位置对应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杆穿过调节螺母设置;所述内箱两侧的内侧壁高度小于外箱两侧的外侧壁高度。

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4、本实用新型中外箱两侧的外侧壁构成箱体的侧壁,可上下升降调节,当栽培箱内的芦苇培养基质被多次种植消耗导致高度降低时,通过旋转调节螺杆即可将外箱高度降低,调节使得外侧壁的高度与培养基质的高度齐平,从而便于栽培箱上方的收割器降下来贴近培养基质收割芦菇;当需要重新铺设补充培养基质时,反向旋转调节螺杆即可使得外侧壁上升。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箱两端的内端板高度大于外箱两端的外端板。

6、上述改进的技术效果为:吊钩或吊孔安装在内箱两端的内端板上,避免外端板上升时遮挡住吊钩或吊孔,影响培养箱的安装。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螺杆至少设置有两根,分布在内箱两端位置。

8、上述改进的技术效果为:由于栽培箱比较长,所以至少设置两根调节螺杆分布在两端实现支撑平衡性。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箱底面沿长度方向分布有第一加强筋。

10、上述改进的技术效果为:通过第一加强筋可以提高外箱的支撑强度,防止外箱变形。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箱底面沿长度方向分布有第二加强筋。

12、上述改进的技术效果为:通过第二加强筋可以提高内箱的支撑强度,防止外箱变形。



技术特征:

1.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套在外箱(1)内的内箱(2);所述内箱(2)两端设置有吊钩或吊孔(23);所述内箱(2)底面竖直安装有可旋转的调节螺杆(3);所述外箱(1)底部设置有与调节螺杆(3)位置对应的调节螺母(4);所述调节螺杆(3)穿过调节螺母(4)设置;所述内箱(2)两侧的内侧壁(22)高度小于外箱(1)两侧的外侧壁(12)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箱(2)两端的内端板(21)高度大于外箱(1)两端的外端板(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杆(3)至少设置有两根,分布在内箱(2)两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1)底面沿长度方向分布有第一加强筋(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箱(2)底面沿长度方向分布有第二加强筋(25)。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胶状鳞伞循环式培育用栽培箱,涉及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包括套在外箱内的内箱;所述内箱两端设置有吊钩或吊孔;所述内箱底面竖直安装有可旋转的调节螺杆;所述外箱底部设置有与调节螺杆位置对应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杆穿过调节螺母设置;所述内箱两侧的内侧壁高度小于外箱两侧的外侧壁高度。本技术用于解决现有芦菇栽培箱侧壁阻挡刀具,导致刀具无法下降到与栽培基质上表面齐平,从而无法切割芦菇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群,石跃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芦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