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07430发布日期:2024-04-30 17:17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牡蛎养殖,具体为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1、牡蛎又称蛎蛤,牡蛤,蛎房,蚝莆,具有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功效;牡蛎是全球第一大养殖经济贝类,年产量580多万吨,产值近50亿美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牡蛎养殖生产国,年产量500多万吨,占全球牡蛎总产量的80~90%;目前,海上筏式养殖是最主要的牡蛎养殖方式,就是利用浮子和绳索组成浮筏,并用缆绳固定于海底,将苗种按照一定密度固着在绳索上或放置在吊笼中,然后根据养殖海区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养殖间距和水层,将吊笼或绳索悬挂于浮筏上;

2、一般根据牡蛎规格大小在养殖笼放置数量不等的若干个体;但是,在海区风浪、海流的作用下,牡蛎个体间相互碰撞挤压,易造成牡蛎个体损伤;另外,由于牡蛎固着于其他物体上的习性,传统养殖笼中的牡蛎个体常相互固着,挤压部分牡蛎生长空间,导致个体偏小、肥满度不足,并且壳型不规整,大大降低了牡蛎的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具有便于对牡蛎进行单独养殖,以防止造成牡蛎个体损伤和便于调节养殖空间大小和养殖数量的特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养殖壳,所述养殖壳的上端开设有养殖腔,所述养殖腔的内部四端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定位槽;

3、所述养殖腔的内部设有多个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多个所述第一挡板的底端前侧和多个第二挡板的上端左侧均贯穿开设有多个与定位槽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外壁均与定位槽的内壁滑动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挡板的上端均嵌入多个第二挡板的底端。

4、为了便于养殖壳与外界进行水流交互,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优选的,所述养殖壳的四端外壁和底端均开设有与养殖腔连通的透水孔。

5、为了增加养殖壳的质量,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优选的,所述养殖壳的底端四角均设有配重块。

6、为了便于限制转动杆的位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优选的,四个所述配重块的底端均设有活动座。

7、为了便于固定活动座的位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优选的,四个所述活动座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转动杆,四个所述转动杆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螺旋杆,四个所述螺旋杆的底端均呈锥形。

8、为了便于转动转动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优选的,四个所述转动杆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位于螺旋杆上方的转动座。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0、本实用新型在养殖牡蛎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养殖腔内养殖牡蛎的数量和养殖单个牡蛎所需的空间大小,在调节时,将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呈十字形插入养殖腔内部四端的定位槽中,此时第一挡板上端和第二挡板下端的限位槽分别与第一挡板的下端和第二挡板的上端贴合,以便将养殖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以防止在养殖牡蛎因个体间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牡蛎个体损伤和因挤压部分牡蛎生长空间,导致个体偏小、肥满度不足,从而降低了牡蛎的经济价值。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包括养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壳(1)的上端开设有养殖腔(2),所述养殖腔(2)的内部四端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定位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壳(1)的四端外壁和底端均开设有与养殖腔(2)连通的透水孔(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壳(1)的底端四角均设有配重块(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配重块(8)的底端均设有活动座(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活动座(9)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转动杆(10),四个所述转动杆(10)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螺旋杆(11),四个所述螺旋杆(11)的底端均呈锥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转动杆(10)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位于螺旋杆(11)上方的转动座(12)。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牡蛎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的单体牡蛎养殖装置,包括养殖壳,所述养殖壳的上端开设有养殖腔,所述养殖腔的内部四端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定位槽;所述养殖腔的内部设有多个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外壁均与定位槽的内壁滑动连接,将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呈十字形插入养殖腔内部四端的定位槽中,此时第一挡板上端和第二挡板下端的限位槽分别与第一挡板的下端和第二挡板的上端贴合,以便将养殖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以防止在养殖牡蛎因个体间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牡蛎个体损伤和因挤压部分牡蛎生长空间,导致个体偏小、肥满度不足,从而导致降低了牡蛎的经济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刘礼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乳山晏安牡蛎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13
技术公布日:2024/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