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480910发布日期:2024-04-01 13:50阅读: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具体涉及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1、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是东亚地区土著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蟹类之一,野生群体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通海的河流或湖泊中。截止2024年1月,我国共人工培育了5个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长江1号”、“长江2号”、“江海21”、“诺亚1号”、“金农1号”和1个辽河水系新品种“光合1号”,不同水系新品种的养殖区域存在一定差异,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新品种主要养殖在长江流域,如江苏、江西、安徽、湖北等地;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光合1号”主要养殖在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天津等地。目前,寒地池塘和稻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由于生长期短,蜕壳次数少,导致养成规格偏小,品质不佳。王世会等(2021)研究表明寒地稻田养殖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雌体平均规格在60g左右,雄体在90g左右;池塘养殖平均规格略有提高,雌体在70g,雄体在100g左右,但是与市场所需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比较而言,现有养成中华绒螯蟹规格仍然偏小。

2、目前从中华绒螯蟹经济效益来看,规格与市场价格呈显著正相关,然而就目前的养殖情况,北方地区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至二龄蟹就上市了,即使继续养殖1年,也会由于蟹种群整体的性成熟度高(占总蟹数量的90%以上),无法再继续长大,不能突破现有规格。故提高寒地养成中华绒螯蟹规格是突破北方中华绒螯蟹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遗传育种手段,可以达到提高中华绒螯蟹规格的目的,但需要投入较多的繁育、养殖基地设施设备,前期投入较大,同时育种周期较长,成效相对较慢,因此能否通过养殖角度快速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成规格成为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

2、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它按以下步骤实现:

3、一、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筛选:

4、9月末,从寒地池塘养殖的二龄中华绒螯蟹中筛选四肢健全、活动力强且未性成熟的个体;

5、二、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越冬:

6、进行水体消毒、规定越冬密度、饲料投喂以及水体指标;

7、三、三龄大规格中华绒螯蟹养殖:

8、①养殖池塘及水草种植:翌年春季,于室外准备带有中央平台的养殖池塘,养殖池塘四周围有30~40cm高的防逃网,防逃网底部埋入土中20cm;4月上旬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处理,两周后将伊乐藻栽种于养殖池塘的中央平台上,并用围网进行隔离,待伊乐藻扎根生长茂盛后拆除围网;

9、②苗种放养:4月下旬,挑选越冬后四肢健全、活动力强的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个体,置于上述养殖池塘中,放养密度为800~1000只/亩,养殖池塘水体深度为0.8~1m;

10、③养殖期间管理:养殖全程池塘水质理化指标,氨氮含量小于1mg/l,ph控制在7.0~8.5;当水体温度在12℃以下时,每三日投喂一次配合饲料;当水体温度在12℃以上时,每日投喂一次配合饲料;养殖前期投喂蛋白含量38%~42%的配合饲料,养殖中期投喂蛋白含量34%~38%的配合饲料;养殖后期投喂蛋白含量38%~42%的配合饲料;

11、四、规格及性腺发育:9~10月,三龄中华绒螯蟹的规格及性腺发育符合条件后作为商品蟹上市销售;

12、所述规格及性腺发育的标准:三龄中华绒螯蟹雌体规格≥70g,性腺指数达到3%以上;三龄中华绒螯蟹雄体规格≥100g,性腺指数达到1.5%以上。

13、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所述未性成熟的个体判定标准如下:

14、a未性成熟雌体的判定标准:腹脐倒数第三节的宽度与左右胸节宽度之比小于1;

15、b未成熟雄体判定标准:螯足趾节腹面绒毛与背面未联合,或者螯足趾节绒毛短而稀;

16、其中所述左右胸节宽度是指第二步足与第三步足交界处。

17、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水体消毒:筛选的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在投放前,需要对越冬池进行水体消毒,所用漂白粉剂量为15kg/亩。

18、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越冬密度:筛选的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投放越冬池中,越冬密度为400~500kg/亩。

19、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饲料投喂:冰封前,水温12~15℃期间,每天下午投喂一次配合饲料;当水温降至12℃以下时,投喂频率为2次/周,直至封冰。

20、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水体指标:越冬期间,注意清扫积雪,保证水体透光性,同时定期检测水质理化指标,水体溶解氧要大于4mg/l,氨氮含量要小于1mg/l,ph控制在7.0~8.5,水深于封冰前维持在2.5m以上。

21、进一步的,步骤三①中所述消毒处理:撒生石灰75kg/亩;所述伊乐藻栽种的株距为1m,行距为2m。

22、进一步的,步骤三②中所述苗种放养之前,要用发酵的鸡粪对养殖池塘水体进行肥水处理。

23、进一步的,步骤三③中所述养殖前期是指5月初~6月下旬;养殖中期是指7月初~8月中旬;养殖后期是指8月下旬~9月下旬。

24、进一步的,步骤三③中所述养殖期间管理,每日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中华绒螯蟹摄食、活动和蜕壳情况,检查养殖池塘设施,及时修补残破防逃网。

25、本发明中养殖出新的中华绒螯蟹种质,即三龄中华绒螯蟹,提高了寒地养成中华绒螯蟹的规格,为寒地中华绒螯蟹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一个方向。

26、本发明中通过二龄未性成熟养成的三龄中华绒螯蟹的雌体平均规格为(96.82±2.48)g,雄体为(135.91±4.20)g,与现有方法养殖的二龄成熟中华绒螯蟹相比,要显著高于二龄蟹的规格(p<0.05),达到了养成大规格中华绒螯蟹的目的。

27、本发明适用于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的养殖。



技术特征:

1.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按以下步骤实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未性成熟的个体判定标准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水体消毒:筛选的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在投放前,需要对越冬池进行水体消毒,所用漂白粉剂量为15kg/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越冬密度:筛选的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投放越冬池中,越冬密度为400~500kg/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饲料投喂:冰封前,水温12~15℃期间,每天下午投喂一次配合饲料;当水温降至12℃以下时,投喂频率为2次/周,直至封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水体指标:越冬期间,注意清扫积雪,保证水体透光性,同时定期检测水质理化指标,水体溶解氧要大于4mg/l,氨氮含量要小于1mg/l,ph控制在7.0~8.5,水深于封冰前维持在2.5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①中所述消毒处理:撒生石灰75kg/亩;所述伊乐藻栽种的株距为1m,行距为2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②中所述苗种放养之前,要用发酵的鸡粪对养殖池塘水体进行肥水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③中所述养殖前期是指5月初~6月下旬;养殖中期是指7月初~8月中旬;养殖后期是指8月下旬~9月下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③中所述养殖期间管理,每日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中华绒螯蟹摄食、活动和蜕壳情况,检查养殖池塘设施,及时修补残破防逃网。


技术总结
寒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新种质养殖方法,它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方法:一、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筛选;二、二龄未性成熟中华绒螯蟹越冬:水体消毒、规定越冬密度、饲料投喂以及水体指标;三、三龄大规格中华绒螯蟹养殖:养殖池塘及水草种植;苗种放养;养殖期间管理;四、规格及性腺发育符合后作为商品蟹上市销售。本发明中养殖出新的中华绒螯蟹种质,即三龄中华绒螯蟹,提高了寒地养成中华绒螯蟹的规格。本发明中通过二龄未性成熟养成的三龄中华绒螯蟹的雌体平均规格为(96.82±2.48)g,雄体为(135.91±4.20)g,与现有养殖的二龄成熟中华绒螯蟹相比规格显著增高,达到了养成大规格中华绒螯蟹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会,赵志刚,罗亮,张瑞,郭坤,徐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