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21330发布日期:2024-05-17 12:51阅读:11来源:国知局
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具体涉及一种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


背景技术:

1、“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代表了一种集约用海的发展趋势。一是适合海洋牧场建设的海域,基本上也适合海上风电建设,两个业态在海域使用上有高度重合性,二是海洋牧场是实现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的生态系统,海洋牧场建设可以有效保护海域环境。海上风电的基础设施也可以为海洋牧场长期稳健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通过“海上风电+海上牧场”的创新模式,综合利用海洋空间,可提高海域资源利用率和分摊降低施工、生产和运营成本。

2、如专利cn218515010u提出了一种海上风电单桩基础与海洋牧场结合的养殖装置,但该装置还需要至少新增3个定位桩,海上施工较为繁琐,造价较高。

3、如专利cn115836661a提出了一种海上风电导管架基础与海洋牧场结合的装置,利用导管架基础的4根斜撑形成养殖区域,但由于4根斜撑间距较小,所以这种结构的养殖空间有限。

4、如专利cn205000355u提出的一种箱型重力式基础主要采用混凝土材料,因稳定性好、制造工艺成熟、海上施工周期短、造价较低,广泛应用于覆盖层较浅的岩基地质条件。该种重力式基础稳定性好,基础底座面积大,但是未结合海洋养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

2、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包括上部预应力混凝土单柱、混凝土外壁、混凝土分隔板、混凝土底板、压重物、人工鱼礁、养殖网箱和外平台;两道所述混凝土外壁分别间隔围于混凝土单柱下端外圈,两道所述混凝土外壁和混凝土底板合围成上开口空腔体,所述空腔体内设置多块混凝土分隔板,所述混凝土分隔板将空腔体沿中心均匀分隔成若干舱室,所述压重物、人工鱼礁从下至上依次设于若干个舱室内,所述混凝土外壁、混凝土分隔板、混凝土底板构成重力式基础,所述养殖网箱连接于重力式基础上方,所述外平台固定于混凝土单柱上端。

3、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混凝土单柱为预应力混凝土圆管结构,所述混凝土单柱为等直径或变直径空腔圆管,直径为4m~12m,厚度为200mm~800mm,其中上端直径与塔筒底端直径一致。

4、进一步优选的结构,两道所述混凝土外壁合围的空间为圆形或正多边形,圆形直径或正对多边对边距离为10~50m。

5、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混凝土外壁、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分隔板厚度为60mm~500mm,所述混凝土外壁和混凝土分隔板的高度为5m~30m。

6、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混凝土底板为圆形或正多边形板。

7、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混凝土外壁及混凝土分隔板外边设置多个吊耳,所述养殖网箱通过锚链连接到吊耳上。

8、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养殖网箱由浮管框架和网衣构成,所述网衣铺设在浮管框架及锚链上。

9、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浮管框架上设置多个充气孔和充水孔、排气孔和排水孔,通过注水排气控制养殖网箱下降,通过注气抽水控制养殖网箱上升,所述殖网箱顶部上升至水面时捕鱼。

10、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养殖网箱是一个包围在混凝土单柱外的环状整体养殖空间或独立设置于重力式基础舱室上方的分体养殖空间。整体养殖空间容量大,操作便捷;分体养殖空间可调节至不同高程,养殖适合于不同水深的水产。

11、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外平台上设置有投饵系统,所述投饵系统包括自动投饵机、贮饵舱、输饵管,所述自动投饵机、贮饵舱固定于混凝土单柱上,所述贮饵舱输出口连接自动投饵机一端,所述输饵管上部连接自动投饵机另一端,所述输饵管底部接入养殖网箱中。

12、本发明适用于海上风电及海洋牧场的一体化开发,养殖渔网充分利用海上风电基础的支撑作用,结构更加稳定牢靠,人工鱼礁作为压重进一步提高了重力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创新模式,综合利用海洋空间,实现海洋资源水上及水下立体开发,可提高海域资源利用率和分摊降低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预应力混凝土单柱(1)、混凝土外壁(2)、混凝土分隔板(3)、混凝土底板(4)、压重物(5)、人工鱼礁(6)、养殖网箱(9)和外平台(10);两道所述混凝土外壁(2)分别间隔围于混凝土单柱(1)下端外圈,两道所述混凝土外壁(2)和混凝土底板(4)合围成上开口空腔体,所述空腔体内设置多块混凝土分隔板(3),所述混凝土分隔板(3)将空腔体沿中心均匀分隔成若干个舱室,所述压重物(5)、人工鱼礁(6)从下至上依次设于若干舱室内,所述混凝土外壁(2)、混凝土分隔板(3)、混凝土底板(4)构成重力式基础,所述养殖网箱(9)连接于重力式基础上方,所述外平台(10)固定于混凝土单柱(1)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单柱(1)为预应力混凝土圆管结构,所述混凝土单柱(1)为等直径或变直径空腔圆管,直径为4m~12m,厚度为200mm~800mm,其中上端直径与塔筒底端直径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两道所述混凝土外壁(2)合围的空间为圆形或正多边形,圆形直径或正对多边对边距离为10~5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外壁(2)、混凝土底板(4)和混凝土分隔板(3)厚度为60mm~500mm,所述混凝土外壁(2)和混凝土分隔板(3)的高度为5m~30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4)为圆形或正多边形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外壁(2)及混凝土分隔板(3)外边设置多个吊耳(8),所述养殖网箱(9)通过锚链(7)连接到吊耳(8)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网箱(9)由浮管框架(91)和网衣(92)构成,所述网衣(92)铺设在浮管框架(91)及锚链(7)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管框架(91)上设置多个充气孔和充水孔(911)、排气孔和排水孔(912),通过注水排气控制养殖网箱(9)下降,通过注气抽水控制养殖网箱(9)上升,所述殖网箱(9)顶部上升至水面时捕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网箱(9)是一个包围在混凝土单柱(1)外的环状整体养殖空间或独立设置于重力式基础舱室上方的分体养殖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平台(10)上设置有投饵系统,所述投饵系统包括自动投饵机(101)、贮饵舱(102)、输饵管(103),所述自动投饵机(101)、贮饵舱(102)固定于混凝土单柱(1)上,所述贮饵舱(102)输出口连接自动投饵机(101)一端,所述输饵管(103)上部连接自动投饵机(101)另一端,所述输饵管(103)底部接入养殖网箱(9)中。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礁压载重力式基础与可升降网箱融合的风渔一体化装备。包括上部预应力混凝土单柱、混凝土外壁、混凝土分隔板、混凝土底板、压重物、人工鱼礁、养殖网箱和外平台;所述混凝土外壁、混凝土分隔板、混凝土底板构成重力式基础,所述养殖网箱连接于重力式基础上方,所述外平台固定于混凝土单柱上端。本发明适用于海上风电及海洋牧场的一体化开发,养殖渔网充分利用海上风电基础的支撑作用,结构更加稳定牢靠,人工鱼礁作为压重进一步提高了重力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创新模式,综合利用海洋空间,实现海洋资源水上及水下立体开发,可提高海域资源利用率和分摊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胡向阳,汪顺吉,刘海波,何杰,甘乐,邹尤,曾斌,吴司洲,刘玉亮,袁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