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鱼礁

文档序号:39417041发布日期:2024-09-18 11:5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鱼礁

本发明涉及水域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1、人工鱼礁是人工置于天然水域环境中用于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构造物,通过适当地制作和放置,用来增殖和诱集各类海洋生物,达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目的。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本身复杂的结构和投放后所形成的流、光、音、味以及生物的新环境,为各种不同鱼类提供了索饵、避害、产卵、定位的场所,因而吸引了许多鱼类,这是人工鱼礁集鱼的一般机理。

2、人工鱼礁投入海底后,在改变海底流场结构的同时,也会受到水流反作用力的影响和海水种盐类物质的侵蚀,目前的人工鱼礁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能力弱,长期作用下产生腐蚀破坏并且受到水流反作用力影响时容易发生解体、破碎,在流场影响下使人工鱼礁被毁坏,使其生态功能受到影响而减弱甚至丧失,且其解体的碎片有可能挤压破坏当地原生的珊瑚礁,同时,现有的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聚集效果却并不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鱼礁,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提升了耐用性,产生了良好的聚鱼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3、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鱼礁,包括底板、鱼礁主体和管架,所述鱼礁主体为中空结构且上下两端敞口,所述鱼礁主体的底部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鱼礁主体的各侧面均由下至上朝向内侧倾斜设置,所述管架采用多个管体拼装而成且呈网格状,任意相连的两个所述管体的交叉处均相连通,所述管架设置于所述鱼礁主体中,各所述管体的两端均分别穿过所述鱼礁主体的两个侧面与外界连通,各所述管体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所述鱼礁主体的两个侧面上,所述底板和所述鱼礁主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高抗蚀钢筋和改性海水海砂混凝土浇筑而成。

4、优选地,所述鱼礁主体的各侧面上均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多个孔洞组,各所述管体的两端均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孔洞组中,所述鱼礁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多个吊环。

5、优选地,所述鱼礁主体的各侧面上均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四个所述孔洞组,四个所述孔洞组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孔洞组、第二孔洞组、第三孔洞组和第四孔洞组,所述第一孔洞组包括多个沿所述鱼礁主体的侧面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孔洞,所述第二孔洞组包括多个沿所述鱼礁主体的侧面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孔洞,所述第三孔洞组包括多个沿所述鱼礁主体的侧面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孔洞,所述第四孔洞组包括多个沿所述鱼礁主体的侧面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四孔洞。

6、优选地,所述第一孔洞、所述第二孔洞、所述第三孔洞和所述第四孔洞的尺寸依次减小,所述第一孔洞为矩形孔,所述第二孔洞、所述第三孔洞和所述第四孔洞均为圆形孔。

7、优选地,各所述管体的一端均通过一个固定组件固定于一个所述第三孔洞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预埋螺栓、锁紧螺母、限位片和两个固定螺栓,所述预埋螺栓预埋于所述第三孔洞的底面上,各所述管体的两端的下部均设置有一个螺栓连接孔,所述螺栓连接孔用于穿过所述预埋螺栓,并在所述预埋螺栓的上部安装所述锁紧螺母,所述限位片覆盖于所述管体一端的上部,所述限位片的两端均通过一个所述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三孔洞的侧壁上。

8、优选地,各所述第四孔洞中均设置有一个栅栏。

9、优选地,所述底板为回字形板,所述鱼礁主体包括四个承力柱、四个侧墙、四个横梁、四个第一支撑梁和四个第二支撑梁,四个所述承力柱的下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四个边角的上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承力柱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侧墙,且所述侧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板连接,各所述侧墙上均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多个所述孔洞组,各所述侧墙的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横梁,各所述横梁的两端均与两个所述承力柱连接,各所述承力柱的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吊环,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梁,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墙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梁。

10、优选地,所述管体上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对接孔,各所述对接孔均贯穿所述管体的两侧,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11、优选地,所述改性海水海砂混凝土包括海水、海砂、钢筋阻锈剂、氯离子固化剂、水泥、碎石、减水剂、粉煤灰、矿粉和消泡剂。

12、优选地,所述钢筋阻锈剂包括50份n,n-二甲基乙醇胺、30份聚羧酸三元共聚物、10份2-苯基咪唑啉季铵盐、15份氢氧化物、5份水性聚苯胺、5份多元醇磷酸酯和60份水。

13、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4、本发明的人工鱼礁中底板和鱼礁主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高抗蚀钢筋和改性海水海砂混凝土浇筑而成,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提升了人工鱼礁的耐用性,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损坏,能够与当地原有的珊瑚礁良好协作。鱼礁主体采用上端小下端大的结构,在各侧面均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有利用形成上流,将海底的营养物质等抬升,促进礁体周边海水的交换、混合,吸引鱼群聚集,改善生态环境。管体的外表面可提供给藻类、贝类等附着类生物聚集的基础,可形成大规模藻类网,给鱼类提供更多的饵料;同时,管体的内部可给鱼类提供生存场所,也可以提供更多隐蔽的庇护所,进而更快的诱集鱼类。



技术特征:

1.一种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鱼礁主体和管架,所述鱼礁主体为中空结构且上下两端敞口,所述鱼礁主体的底部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鱼礁主体的各侧面均由下至上朝向内侧倾斜设置,所述管架采用多个管体拼装而成且呈网格状,任意相连的两个所述管体的交叉处均相连通,所述管架设置于所述鱼礁主体中,各所述管体的两端均分别穿过所述鱼礁主体的两个侧面与外界连通,各所述管体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所述鱼礁主体的两个侧面上,所述底板和所述鱼礁主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高抗蚀钢筋和改性海水海砂混凝土浇筑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主体的各侧面上均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多个孔洞组,各所述管体的两端均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孔洞组中,所述鱼礁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多个吊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主体的各侧面上均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四个所述孔洞组,四个所述孔洞组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孔洞组、第二孔洞组、第三孔洞组和第四孔洞组,所述第一孔洞组包括多个沿所述鱼礁主体的侧面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孔洞,所述第二孔洞组包括多个沿所述鱼礁主体的侧面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孔洞,所述第三孔洞组包括多个沿所述鱼礁主体的侧面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孔洞,所述第四孔洞组包括多个沿所述鱼礁主体的侧面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四孔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洞、所述第二孔洞、所述第三孔洞和所述第四孔洞的尺寸依次减小,所述第一孔洞为矩形孔,所述第二孔洞、所述第三孔洞和所述第四孔洞均为圆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管体的一端均通过一个固定组件固定于一个所述第三孔洞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预埋螺栓、锁紧螺母、限位片和两个固定螺栓,所述预埋螺栓预埋于所述第三孔洞的底面上,各所述管体的两端的下部均设置有一个螺栓连接孔,所述螺栓连接孔用于穿过所述预埋螺栓,并在所述预埋螺栓的上部安装所述锁紧螺母,所述限位片覆盖于所述管体一端的上部,所述限位片的两端均通过一个所述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三孔洞的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四孔洞中均设置有一个栅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回字形板,所述鱼礁主体包括四个承力柱、四个侧墙、四个横梁、四个第一支撑梁和四个第二支撑梁,四个所述承力柱的下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四个边角的上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承力柱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侧墙,且所述侧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板连接,各所述侧墙上均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多个所述孔洞组,各所述侧墙的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横梁,各所述横梁的两端均与两个所述承力柱连接,各所述承力柱的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吊环,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梁,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墙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上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对接孔,各所述对接孔均贯穿所述管体的两侧,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海水海砂混凝土包括海水、海砂、钢筋阻锈剂、氯离子固化剂、水泥、碎石、减水剂、粉煤灰、矿粉和消泡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阻锈剂包括50份n,n-二甲基乙醇胺、30份聚羧酸三元共聚物、10份2-苯基咪唑啉季铵盐、15份氢氧化物、5份水性聚苯胺、5份多元醇磷酸酯和60份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人工鱼礁,涉及水域生态环境领域,包括底板、鱼礁主体和管架,鱼礁主体为中空结构且上下两端敞口,鱼礁主体的底部与底板连接,鱼礁主体的各侧面均由下至上朝向内侧倾斜设置,管架采用多个管体拼装而成且呈网格状,任意相连的两个管体的交叉处均相连通,管架设置于鱼礁主体中,各管体的两端均分别穿过鱼礁主体的两个侧面与外界连通,各管体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鱼礁主体的两个侧面上,底板和鱼礁主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高抗蚀钢筋和改性海水海砂混凝土浇筑而成。该人工鱼礁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提升了耐用性,产生了良好的聚鱼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钱凯,吴世豪,李治,喻贺云,明阳,于晓辉,刘兵,翁运昊,覃健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桂林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