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工业化生产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方法

文档序号:41106501发布日期:2025-02-28 17:50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于工业化生产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具体涉及一种适于工业化生产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1、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血参、红丹参,赤参、大叶活血丹等,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功效,临床上主治心脑血管疾病,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目前,丹参药源主要来自于人工栽培,四川、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等地是其主栽培区,其中产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中江丹参,品质优良、药效显著,单位产量高,药品效价高,根条色泽好,外观形态美观,是地理标志道地药材之一,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2、植物离体培养是在人工高度控制的环境及营养条件下,实现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培养。利用离体培养技术构建植物离体再生体系,可培育获得无病虫害优质种苗,实现种苗快速、高效繁殖。针对丹参的离体培养,目前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例如cn110178728a、cn111280058b利用根段、茎尖、无菌叶片、无菌叶柄等外植体,建立中江丹参再生体系,并培育获得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然而,组培繁育采用无菌固体培养基进行芽和根系的器官再生诱导,生产程序繁琐,生产成本高,移栽成活率低,无法满足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大规模繁殖及应用推广;cn114946660a中提出一种适合机械种植的丹参组培苗的培育方法,但其中秋水仙氨磺乐灵溶液的使用,导致丹参再生苗具有潜在变异风险,无法保证丹参苗的遗传稳定性,并且经试验验证发现其机械培育的组培苗移栽至大田后的成活率并不高。

3、因此,探索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多途径繁育方式,简化种苗生产程序、降低种苗生产成本,提高种苗大田成活率,同时保证丹参种质遗传稳定是中江丹参组培种苗工厂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关键及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于工业化生产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2、1)取中江丹参无菌组培苗,转移至大棚,喷施营养液1,在大棚环境下驯化,取根系健壮的组培苗再移栽于无菌基质中,浇定根水,新叶长出后喷施叶面肥;

3、2)待步骤1)组培苗长至30-40cm高,取嫩芽或茎段,用营养液2浸泡后插入无菌基质中培养,待产生苗根并长出新叶后喷施叶面肥,继续培养,得生产苗;

4、3)取步骤2)所得健康生产苗,用营养液2浸泡后,移栽至大田培养,即得;

5、所述营养液1是含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和吲哚乙酸的溶液;

6、所述营养液2是含芸苔素、吲哚乙酸和百菌清的溶液;

7、所述基质是麦饭石,煤渣和河沙组成的混合物;

8、所述叶面肥是含望秋或中量元素肥的水溶液。

9、进一步地,所述营养液1是含3g/l磷酸二氢钾、0.25mg/l芸苔素和0.5mg/l吲哚乙酸的溶液。

10、进一步地,所述营养液2是含0.25mg/l芸苔素、0.5mg/l吲哚乙酸和1g/l百菌清的溶液。

11、进一步地,所述基质是质量比7:1:2的麦饭石,煤渣和河沙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的ph值6.5~7.5。

12、进一步地,所述叶面肥是含5g/l的望秋和中量元素肥的水溶液。

13、进一步地,所述望秋和中量元素肥的质量比为1:1。

14、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驯化的时间为3天;所述组培苗移栽固定的株行距为8cm×8cm。

15、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嫩芽或茎段是带有6-8片叶的嫩芽或茎段;所述浸泡的时间为10min;所述培养的条件为:温度18-26℃,湿度75~85%,避免直射阳光。

16、进一步地,步骤3)所述浸泡的时间为10-15s。

17、进一步地,步骤1)和步骤2)所述叶面肥每间隔14天喷施1次。

1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19、本发明通过将特定的营养液1喷施中江丹参组培原种苗,用特定的营养液2浸泡驯化组培苗的幼嫩芽或茎段,可促进种苗根系生长、叶片发育,提高移栽、扦插成活率;以麦饭石、煤渣等多材料复配而成的基质,相比传统泥炭土、珍珠岩、蛭石等复配营养土,具有保水保肥、疏松透气、缓冲性强的特性,能提高种苗的质量,在移栽后更能适宜大田复杂的生态环境,提高种苗移栽后的存活率;将带有6-8片叶的幼嫩芽或茎段,其生长旺盛、生根能力强,成苗率高;优选的杀菌剂百菌清可有效抑制丹参组培种苗繁育过程中病虫害发生。

20、本发明中江丹参组培种苗工厂化生产方法,提高了中江丹参组培苗移栽及扦插繁育过程中的成活率,优化的基质及营养液组成提高了中江丹参组培生产种苗根系再生频率,提高了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繁殖系数,缩减了种苗繁育时间与生产程序,降低了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生产成本,实现了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21、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22、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适于工业化生产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1是含3g/l磷酸二氢钾、0.25mg/l芸苔素和0.5mg/l吲哚乙酸的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2是含0.25mg/l芸苔素、0.5mg/l吲哚乙酸和1g/l百菌清的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是质量比7:1:2的麦饭石,煤渣和河沙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的ph值6.5~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叶面肥是含5g/l的望秋和中量元素肥的水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望秋和中量元素肥的质量比为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驯化的时间为3天;所述组培苗移栽的株行距为8cm×8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嫩芽或茎段是带有6-8片叶的嫩芽或茎段;所述浸泡的时间为10min;所述培养的条件为:温度18-26℃,湿度75~85%,避免直射阳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浸泡的时间为10-15s。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2)所述叶面肥每间隔14天喷施1次。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工业化生产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1)无菌苗炼苗驯化;2)生产苗扦插繁育;3)生产苗的移栽。本发明提高了中江丹参组培苗移栽及扦插繁育过程中的成活率,优化的基质及营养液组成提高了中江丹参组培生产种苗根系再生频率,提高了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繁殖系数,缩减了种苗繁育时间与生产程序,降低了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生产成本,实现了中江丹参组培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尧思程,唐秋香,姜媛媛,曾艳,杨瑞武,曾丽,廖进秋,邓雪雪,王龙,张云松,林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5/2/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