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黄花叶病的防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432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麦黄花叶病的防治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特别涉及应用厌氧发酵液防治大麦黄花叶病的方法。
大麦黄花叶病是一种由土壤多粘菌携带病毒侵袭大麦根系,导致危害的植物土传病害。在我国秋播大麦地区危害严重,如浙江省几乎全省受此病侵袭,1980年受害农田面积达22.5万亩,常年受害面积也不低于15万亩。上海郊县也有此病危害,发病严重的麦田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大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危害大,而又非农药能防治的病害。
鉴于这种病的病原在土壤中,国外有人试图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来控制病害,但实施困难。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调查研究发病规律和因素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种、增施肥料和适期迟播等综合性农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防治效果。例如据各地观察试验,病田增施肥料能延缓病情发展;合理轮种可使麦株发病率明显下降;至于抗病品种,则种类繁多,据浙江省浦江县病虫观察站、余姚农业局等单位对77-130、泾大1号、209-1等六种抗病品种(系)与早熟三号(易感品种)的对照试验表明,其中抗病性最好的泾大1号品种的株发病率较之对照品种降低69.9%。但抗病品种的抗病性往往不易稳定,1-3年内效果较好,之后也会失去抗病性。而科学家们从事一个抗病品种的培育,往往要花费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综上所述,这些防治方法和技术虽然均有一定效果,但各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难以最终控制病情至最低限度内,并且还受制於防病效果的稳定性、轮种避病与种植计划的矛盾、以及抗病品种与增产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大麦黄花叶病的防治方法,它不仅能卓有成效地控制大麦黄花叶病的侵袭,而且能促进麦子生长,并不受其他因素制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方法实现的运用土壤肥料的生态学观点和厌氧发酵液的生化特性,用有机废物的厌氧发酵液处理麦种,使种子自身形成释放挥发性厌氧气体,形成厌氧微点的微区土壤环境,从而产生对病害的抗御力,以达到控制或减少黄花叶病的侵袭。处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有机废物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发酵;
(2)用上述制备的厌氧发酵液处理麦种;
(3)处理后麦种的干燥;或者;
(4)再与厌氧发酵泥和少量粘结剂混合。
其中厌氧发酵液的比重为5-6度,内加(或不加)少量维生素B12,发酵液的用量为麦种的2至3倍,处理时间为8-12小时。
本发明防病效果好,不仅可大大降低麦种发病率,而且有足够稳定性,不会衰退,处理效果不受其他因素制约,可适用于任何麦种(包括抗性品种);同时,处理方法简便,花费甚少,既能防病,又有促进生长累积的作用,增产幅度一般在20%以上。此外,本发明不仅对环境没有污染危害作用,而且可达到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也可从实施例中进一步看出。
实施例11983至1984年(病害严重年)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网室内进行了病害防治试验,试验用大麦品种为早熟三号(易感染品种),大麦播种在水泥培养槽的沟干泥土中。播种前将麦种分成三组,各组分别按不同方法处理。
第一组麦种处理方法如下(该处理方法称为AF法)
将猪粪按1∶3稀释成浆状,用泵将粪液冲入厌氧发酵装置中,并加入10%体(容)积的甲烷菌发酵液,密封顶盖,使发酵启动。经120天(一般为100-120天)发酵后,打开顶盖,移出发酵液,并用鲍氏比重计测定其比重。
将发酵液置于木盆或糖瓷面盆内,用水将其稀释至5度左右(鲍氏比重计读数),然后按1∶3(麦种与发酵液的重量之比)的比例将麦种浸泡于盆内。8小时后,将种子取出,置于阴凉处摊平凉干2-4小时后(湿度以不粘手为宜),随即插种入土。
第二组处理方法与上述第一组相同,但麦种浸泡时间为12小时。
第三组作为对照组,麦种用清水浸泡8小时后插种入土。
试验结果列于表1。
表1试验组编号 发病率(%)1 3.22 0.933(对照组) 32.4实施例21985-1986年(病害较重年)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进行了盆栽试验,试验用大麦品种为矮早3号(耐抗性品种)盆栽用土为较贫瘠的砂泥土,并用沼肥作基肥。
载入盆中前,将麦种分成四组,各组分别按下述方法处理第一组按例1所述的AF法处理麦种(浸泡12小时),然后将其栽入盆内土中。
第二组用AF法处理麦种,但在每斤厌氧发酵液中加入1.5毫克粉剂(也可以是溶液状的)维生素B12,并用洁净玻璃棒搅匀,然后再与麦种混合,浸泡12小时后,凉干,栽入盆内(以上处理方法称为AFP法)。
第三组经AF法(也可用AFP法,浸泡时间均为12小时)处理并凉干后的麦种,再使其与麦种量1-1.5倍的厌氧发酵泥(含水量为60-80%)和少量化学胶水粉剂(其用量为厌氧发酵泥的1-2%)混合,用细竹棒搅拌至麦粒呈微粒状,摊于阴凉处数小时(以不沾手为宜,切勿摊叠,避免种子发热),随即栽入盆中(上述处理方法称为AFS法)。
第四组作为对照组,麦种用清水浸泡8小时后栽入盆中。
上述盆栽试验重复10次,试验结果列于表2(表中数据系与对照组比较的平均值)。
表2试验组编号 发病下降率(%)1 66.72 66.73 66.7实施例3试验时间、地点和条件均如例2所述,各组麦种处理方法亦与例2中相应各组的处理方法相同,但用生猪谢作为基肥。
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数据系与对照组的比较值。
表3试验组编号 发病下降率(%)1 252 753 100实施例41985-1986年在上海奉贤县齐贤乡白沙大队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试验用麦种为沪麦4号(较抗病品种)。播种前将麦种分成四组,各组处理方法如下第一组麦种用AF法处理(浸泡12小时)。
第二组麦种用AFP法处理(浸泡12小时)。
第三组麦种用AFS法处理(浸泡12小时)。
第四组作为对照组,麦种用清水浸泡。
试验结果列于表4,表中数据系与对照组的比较值。
表4试验组编号 发病下降率(%) 增产率(%)1 62.0 47.92 88.0 53.23 75.0 50.6实施例51985-1986年在上海奉贤县齐贤乡百曲大队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试验用麦种与例3相同。播种前将麦种分成3组,各组分别按下述方法处理第一组麦种用AF法处理(浸泡12小时)。
第二组麦种用AFP法处理(浸泡12小时)。
第三组作为对照组,麦种用清水浸泡。
试验结果列于表5,表中数据系与对照组的比较值。
表5试验组编号 发病下降率(%) 增产率(%)1 40.4 12.62 88.1 19.6实施例61985-1986年在上海南汇县航头乡航西三队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试验用麦种为沪麦4号,并用生猪谢作为基肥。播种前将麦种分成四组,各组处理方法与上述例4中相应各组的处理方法相同。
试验结果列于表6,表中数据系与对照组的比较值。
表6试验组编号 发病下降率(%) 增产率(%)1 19.8 27.32 51.2 33.93 40.9 30.8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处理步骤(1)将有机废物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发酵;(2)用上述制备的厌氧发酵液处理麦种;(3)处理后麦种的干燥;或者(4)再与厌氧发酵泥等混合。
2.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有机废物是猪粪。
3.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猪粪系按1∶3稀释成浆后进行发酵。
4.据权利要求
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发酵过程的温度为15℃-52℃.时间25-150天。
5.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酵过程的温度为25℃-30℃,时间100-120天。
6.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麦种处理用的厌氧发酵液的比重5-6度。
7.据权利要求
1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公斤厌氧发酵液中含有0-1.5毫克维生素B12。
8.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厌氧发酵液浸泡麦种。
9.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厌氧发酵液的浸泡用量为麦种的2-3倍。
10.据权利要求
1、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麦种浸泡时间为8-12小时。
11.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浸泡后麦种在阴凉处摊平凉干2-4小时。
12.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麦种与厌氧发酵泥的混合比为1∶1-1.5,同时还加入1-2%(为厌氧发酵泥用量的1-2%)粘结剂。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大麦黄花叶病防治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用厌氧发酵液浸泡麦种,使种子自身产生抗御力,从而达到防治病害侵袭的目的。本发明防病效果好,不仅可大大降低麦种发病率,而且有足够稳定性,不会衰退,可适用于任何麦种(包括抗性品种);同时,处理方法简便,花费甚少,既能防病,又能促进麦子生长,增产幅度一般在20%以上。
文档编号A01C1/00GK86107897SQ86107897
公开日1987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1986年11月19日
发明者沈端芝, 孙自锦, 朱蕙芳, 程平农, 闵三弟 申请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