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桐果脱粒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桐果脱粒机械领域。
在现有的脱粒机械中,极少适合于桐果脱粒,桐果产区大量破壳脱粒的工作仍主要靠手工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要用于桐果脱粒、兼有切蔓、切片等功能的脱粒机,并且要求其工作可靠、效率高、机子结构简单、制造和运行成本都不高。
本实用新型以如下方式实现其目的滚筒两端分别是直径不同的圆筒状,两圆筒部分间有锥面连接;靠入料口一端滚筒的圆筒表面上均匀分布着交叉设置的4行长齿和4行短齿,长齿高为33-37mm;短齿高13-17mm,齿距均是28-32mm;四块齿板纵向均布在滚筒的其它表面,每块齿板上有两行长齿、一行短齿,长齿间距为28-32mm,齿高23-27mm,短齿高13-17mm,机壳上部有加水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桐果脱粒机对干、湿、半干的桐果都可以脱粒,用脚踏作动力时每小时可脱出桐果粒30kg左右,用电动时(电机功率1.5KW)每小时可脱出果粒约100kg。当齿板的齿采用硬齿时,果粒中约有5-7%尚未脱尽包衣壳,果仁硬壳破裂的约占果粒总数的5%;齿板的齿采用钢丝制作时,果粒中约有2-3%尚未脱尽包衣壳,果仁硬壳破裂的约占果粒总数的1-2%。当需将本脱粒机用于切蔓或切片时,可将四块齿板换为四块专用刀片即可,实现了一机多用。且本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工作可靠,效率高,利于推广应用。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桐果脱粒机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
图1中滚筒的A-A剖面图。
图3是
图1中滚筒的B-B剖面图。
滚筒4通过轴12和轴承支承于机架2上,其两端是直径不同的圆筒形,两圆筒的连接带呈锥形。靠进料口10一端滚筒的圆筒形表面上均匀分布着交叉设置的4行长齿11和4行短齿21,长齿高为33-37mm,短齿高13-17mm,各行中的齿距均是28-32mm;在滚筒的其余表面,纵向均匀地安装着四块与轴12平行的齿板5,每块齿板上有两行长齿6,一行短齿7,长齿间距28-32mm,齿高23-27mm,短齿插花式位于两长齿之间,齿高13-17mm。滚筒下方有半圆筒形条筛5,筛条间距8-12mm,长齿尖到机壳8的内壁及筛面间的距离均为13-17mm。各齿在滚筒表面上呈螺旋形分布。轴12的两端分别装有皮带轮1、平衡轮3和小链轮13,皮带轮可通过皮带连接电动机,小链轮则通过链条14、大链轮16、偏心轮18、偏心钉17、拉杆19与踏板20相连。在机壳上部有加水管路9。进行脱粒时,带壳桐果由进料口10进入机内,首先被随滚筒转动的齿11和齿21所穿孔、击打,由于齿在滚筒表面呈螺旋形分布,桐果逐渐从
图1设备的右方被推向左方,行进途中继续被打击、破裂、剥离,由于机壳下方有筛20,脱了壳的桐果在筛上流向机体左部,由在机体左方下部的果粒流槽流出,碎壳从筛下碎壳流槽排出(该二流槽图中未示出)。由于滚筒形状及齿的设置合理,桐果脱粒效果好,由脱粒机出来的果粒只有小于5%的还带有包衣壳,在碎壳中所混有的桐果粒基本都是直径小于10mm的不饱满果粒。在机壳上半部前方左侧设有备用原料入口,以备在本机用于切蔓和切片时在此塞入被切原料(此入口在图上亦未示出)。对于干和半干桐果不需加水即可进行脱粒;而当需脱粒的是湿桐果时,由于破碎物中的碎细物料会影响破碎和筛分效果、甚至会妨碍脱粒的继续进行,因此脱粒时需要通过加水管路9向机内加入清水,以助于冲洗碎细物料,使脱粒能继续顺利进行。
权利要求1.一种桐果脱粒机,有机壳、带齿滚筒、筛、传动系、支架及进出料口等,其特征是滚筒两端分别是直径不同的圆筒状,两圆筒部分间有锥面连接;靠入料口端滚筒的圆筒表面均匀分布着交叉设置的4行长齿和4行短齿;四块齿板纵向均布在滚筒的其它表面,每块齿板上有两行长齿、一行短齿;机壳上部有加水管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桐果脱粒机,其特征是靠入料口端滚筒表面上的长齿高为33-37mm,短齿高13-17mm,齿距28-32mm;齿板上的长齿齿高23-27mm,齿距28-32mm,短齿齿高13-17mm。
专利摘要一种桐果脱粒机,滚筒两端是直径不同的圆筒形,圆筒间有锥面连接,靠入料口端滚筒的圆筒表面有交叉设置的4行长齿和4行短齿,四块齿板纵向均布在滚筒的其它表面,每块齿板上有两行长齿、一行短齿,机壳上部有加水管路。这种脱粒机适用于干、湿及半干桐果脱粒,脚踏时每小时出果粒约30kg,电动时100kg。将齿板换为刀片时可用于切蔓、切片等,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工作可靠,效率高。
文档编号A01F11/00GK2208782SQ94247188
公开日1995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1994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1994年12月9日
发明者覃恒昌 申请人:覃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