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双架农用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手扶拖拉机悬挂犁。
现有的手扶拖拉机悬挂犁的结构如
图1所示,由犁架(1)、犁架(1)下部连接的犁铧(2)和用以调节犁铧(2)入土深浅的滚轮(3)、犁架(1)的前梁(4)上设置的连接架(5)、前梁(4)前部设置的两个连接板(7、8)以及与犁架(1)后部连接的支撑杆(6)组成。上述结构的犁子通过连接架(5)和与其配套的两个连接板(7、8)与手扶拖拉机后座上的悬挂装置挂接。这种犁子在手扶拖拉机拖动下耕地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作业不够适应,如犁地边时,拖拉机必须骑跨相临地边行驶,碾压临地的庄稼,常由此引发邻里纠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在犁地边时,拖拉机无须骑跨相邻地边行驶的双架农用犁。
本实用新型农用犁,包括现有手扶拖拉机悬挂犁的结构犁架(1)、犁架(1)下部连接的犁铧(2)和用以调节犁铧(2)入土深浅的滚轮(3)、设置在犁架(1)的前梁(4)上的主连接架(5)、连接于犁架(1)后部和主连接架(5)中部之间的主支撑杆(6)、连接在前梁(4)前部的两个主连接板(7、8),主连接架(5)由两个形状相对称的曲臂(9、10)组成,两个曲臂(9、10)的底部通过螺栓与设置在前梁(4)顶部的两个梁耳(11、12)连接,该农用犁通过主连接架(5)和配套的两个主连接板(7、8)与手扶拖拉机后座上的悬挂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双架农用犁还有前梁(4)向一端的延伸段(13),延伸段(13)上设置有与主连接架(5)结构相同的侧连接架(14),侧连接架(14)有连接于其中部和犁架(1)后部之间的侧支撑杆(15),前梁(4)及其延伸段(13)的前部还设有与侧连接架(14)配套的两个侧连接板(16、17)。
本实用新型的主连接架(5)和两个主连接板(7、8)供犁地中间部位时使用,在犁地边时,则使用侧连接架(14)和侧连接板(16、17)与手扶拖拉机挂接,这时,犁架(1)及其下部连接的犁铧(2)位于手扶拖拉机的侧后部,与手扶拖拉机的行走路线相互偏出,因此,可以实现犁铧翻犁地边而手扶拖拉机不在地边行驶。在由地中间向地边转换时,只需变换主、侧连接架和连接板即可方便地完成。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侧连接架(14)的情况下,还可以方便地用于打红芋垄、了墒等作业。
图1为现有的手扶拖拉机悬挂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农用犁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梁(4)与延伸段(13)连接处设有梁耳(12),主连接架(5)、侧连接架(14)的两个相邻的曲臂(10、18)均连接在梁耳(12)上,这样,既可节省一个梁耳,又使犁体结构紧凑,使用侧连接架(14)时,其受力相对接近犁架(1)中部。前梁(5)的延伸段(13)与滚轮(3)分别位于犁架(1)的两侧,以更好地保持犁体的平衡,并便于滚轮(3)的调节。
权利要求1.双架农用犁,包括现有手扶拖拉机悬挂犁的结构犁架(1)、犁架(1)下部连接的犁铧(2)和用以调节犁铧(2)入土深浅的滚轮(3)、设置在犁架(1)的前梁(4)上的主连接架(5)、连接于犁架(1)后部和主连接架(5)中部之间的主支撑杆(6)、连接在前梁(4)前部的两个主连接板(7、8),主连接架(5)由两个形状相对称的曲臂(9、10)组成,两个曲臂(9、10)的底部通过螺栓与设置在前梁(4)顶部的两个梁耳(11、12)连接,该农用犁通过主连接架(5)和配套的两个主连接板(7、8)与手扶拖拉机后座上的悬挂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双架农用犁还有前梁(4)向一端的延伸段(13),延伸段(13)上设置有与主连接架(5)结构相同的侧连接架(14),侧连接架(14)有连接于其中部和犁架(1)后部之间的侧支撑杆(15),前梁(4)及其延伸段(13)的前部还设有与侧连接架(14)配套的两个侧连接板(16、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架农用犁,其特征在于,前梁(4)与延伸段(13)连接处设有梁耳(12),主连接架(5)、侧连接架(14)的两个相邻的曲臂(10、18)均连接在梁耳(12)上。
3.根椐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架农用犁,其特征在于,延伸段(13)、滚轮(3)分别位于犁架(1)的两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扶拖拉机悬挂犁,它包括现有手扶拖拉机悬挂犁的结构犁架、犁架下部连接的犁铧和滚轮、犁架的前梁上连接的主连接架和主连接板、以及主连接架的主支撑杆,此外,它还有前梁向一侧的延伸段,延伸段上设置了与主连接架、主连接板结构相同的侧连接架和侧连接板,侧连接架也有相应的侧支撑杆。本实用新型在犁地边时,以侧连接架和侧连接板与拖拉机后座连接,可做到拖拉机不在地边行驶而完全将地边犁起。本实用新型同样适用于翻红芋垄和了墒等作业。
文档编号A01B3/36GK2220148SQ952085
公开日1996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14日
发明者祝家兴 申请人:祝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