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软盘育秧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15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软盘育秧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育秧播种器,特别是一种适于水稻抛秧用的软盘育秧播种器。
水稻软盘育秧播种一般为人工播撒,其缺点是播撒不均匀,影响出苗质量;目前出现的一种水稻软盘育秧播种器,较人工撒播和土、种混播效果好,其结构包括底座、软盘、隔板、播种板等,但该播种器结构较复杂,使用较繁琐,工效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提供一种既播撒均匀,又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工效较高的水稻软盘育秧播种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带有种室的育秧盘,育秧盘上依次设有隔板、播种板,隔板上的通孔、播种板上的限种孔与育秧盘上的种室相对应。
为提高操作的准确性,提高工效,播种板与隔板之间设有导轨;播种板上设有限位块,播种板在一个限位块限位时,播种板上的限种孔、隔板上的通孔、育秧盘上的种室相互连通;播种板在另一个限位块限位时,播种板上的限种孔与育秧盘上的种室之间被隔板隔断。
导轨可为一隔板凸起播种板凹进的配合体;或播种板在与其运动方向平行的两边上向下的凸起。
限位块为播种板在与其运动方向垂直的两边上向下的凸起。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育秧盘、隔板、播种板对应放置,将播种板在一个限位块定位,隔板将育秧盘与播种板隔开,将稻种放入播种板的限种孔内,限种孔内的稻种数较均匀;移动播种板至另一个限位块,播种板上的限种孔、隔板上的通孔与育秧盘上的种室连通,稻种落入软盘上的种室内。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工效较高,播撒均匀,播撒准确率达99%,适于抛秧用水稻软盘育秧播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侧视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参照
图1、图2,1是育秧盘,7是育秧盘上的种室,隔板2、播种板5依次设于育秧盘1上,播种板5上的限种孔6与隔板上的通孔3和育秧盘上的种室7对应,限种孔6的直径为8毫米,高为4毫米,一般可容3-5个稻种,在隔板2与播种板5之间设有导轨4,导轨4为一隔板凸起播种板凹进的配合体,在播种板5上设有限位块8,限位块8为播种板5在与其运动方向垂直的两边上向下的凸起,当播种板5在一边限位时,限种孔6、通孔3、种室7连通,当播种板在另一边限位时,限种孔6与种室7之间被隔板2隔断。
实施例二,参照图3,导轨4为播种板5在与其运动方向平行的两边上向下的凸起,其他结构同实施例一。
权利要求1.一种水稻软盘育秧播种器,包括带有种室(7)的育秧盘(1),其特征在于育秧盘(1)上依次设有隔板(2)、播种板(5),隔板上的通孔(3)、播种板上的限种孔(6)与育秧盘上的种室(7)相对应。
2.据权利要求1规定的水稻软盘育秧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播种板(5)与隔板(2)之间设有导轨(4)。
3.据权利要求2规定的水稻育秧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导轨(4),导轨(4)为一隔板(2)凸起播种板(5)凹进的配合体。
4.据权利要求2规定的水稻育秧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导轨(4),导轨可为播种板(5)与其运动方向平行的两边向下的凸起。
5.据权利要求1规定的水稻软盘育秧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限位块(8),限位块为播种板(5)在与其运动方向垂直的两边上向下的凸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于水稻抛秧用的软盘育秧播种器,包括带有种室有育秧盘,育秧盘上依次设有隔板、播种板,隔板上的通孔、播种板上的限种孔与育秧盘上的种室相对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效较高,播种均匀的优点,适于抛秧用的软盘育秧播种器。
文档编号A01C7/02GK2284485SQ9622788
公开日1998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15日
发明者范宗泽 申请人:范宗泽, 范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