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26阅读:20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
现有的适应于盘育带土秧苗人力水稻插秧机,在田间插秧作业时为人力手拉后退回行走方式,一只手握住插秧机的插秧操作杆,另一只手握住插秧机的行走拉杆。先用手推动操作杆进行取秧、插秧作业,然后向上拉动操作杆后返回起始位置,再向后移动身子,同时用手拉动拉杆使插秧机也移动一段距离,反复重复以上动作,就可连续完成日间的插秧作业。由于要靠手拉动插秧机后退行走,因而插秧每次移动的距离一致性无法控制,影响秧苗株距作业质量,而且田间作业时,动作别扭、劳动强度大、动作不直辖市。但现有的插秧机链轮无防倒转装置,可以双向移动,因秧箱移动不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连续进行插秧作业、秧箱移动可靠、插秧株距可调的新型手动水稻插秧机。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如下包括秧箱1、插秧头2、操作杆3、机架5、船板6的机体上,其秧箱1的移动装置包括链轮7、轮轴10、轴套8,其特征在于机架5上装有两个带齿的水田行走地轮4,水田行走地轮4和操作杆3之间有四杆机构12,四杆机构12的一端和操作杆3铰轴连接,四杆机构12还有一端和机架5铰轴连接,操作杆3和水田行走地轮4之间有一棘轮11,棘轮11和水田行走地轮4同轴,棘爪13的一端和四杆机构12铰轴连接,在秧箱1的移动装置中,链轮7的轮轴10上装有一扭簧9。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操作杆和地轮之间采用棘轮装置传递扭矩,因此地轮只能单向转动。操作杆和地轮之间用四连杆机构连接,可以通过调整四杆机构中某一杆的长度就可改变地轮每次转动角度的大小,从而实现插秧机插秧株距可调的目的。由于安装了带齿的水田行走地轮、棘轮和四杆机构,所以可以使插秧机在日间作业时自动后退行走,连续作业。在秧箱的移动装置中,由于安装了扭簧,使链轮只能单向转动,解决了秧箱移动不可靠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工作可靠、操作协调、省力、省时。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说明


图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为整机结构图。
图2为链轮的A向视图。
图3为图2的剖面图。

图1所示,在由秧箱1、插秧头2、操作杆3、机架5、船板6组成的插秧机上,地轮4安装在两边。在插秧操作杆3和地轮之间采用棘轮11传递扭矩,使地轮4在操作杆3上、下来回转动时只作单向转动。操作杆3和地轮4之间采用四杆机构连接方式。通过调整四杆机构中某一杆的长度就可改变地轮每次转动角度的大小以实现插秧株距的可调。在通过人力手动插秧的动作的同时,也可完成插秧机的移动行走,使每次行走的距离在8-14cm范围内可调。链轮的单向转动装置使秧箱每次能可靠地移动17cm距离、整机质量28kg。使用时操作协调,用一只手掌握插秧机后退方向,另一只手握住操作杆,向下将杆推到底,完成取秧和插秧的动作,然后向上拉动操作杆3至最高点,由于操作杆3和地轮4之间是通过棘轮11传递动力的,所以操作杆3向下转动时,棘轮11跳齿使地轮4不转动。操作杆3向上转动时,棘轮11拨齿使地轮转动一个角度,从而带动秧机向后退一定距离。连续反复上、下推操作杆就可进行连续作业,省时、省力,每小时可插0.5亩水田。
权利要求1.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包括秧箱(1)、插秧头(2)、操作杆(3)、机架(5)、船板(6),其秧箱(1)的移动装置包括链轮(7)、轮轴(10)、轴套(8),其特征在于机架(5)上装有两个带齿的水田行走地轮(4),水田行走地轮(4)和操作杆(3)之间有四杆机构(12),四杆机构(12)和操作杆(3)铰轴连接,四杆机构(12)和机架铰轴连接,操作杆(3)和水田行走地轮(4)之间还有一棘轮(11),棘轮(11)和水田行走地轮(4)同轴,棘爪(13)的一端和四杆机构(12)铰轴连接,在秧箱(1)的移动装置中,链轮(7)的轮轴(10)上装有一扭簧(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包括秧箱1、插秧头2、操作杆3、机架5、船板6,在机架5上装有两个带齿的水田行走地轮4,水田行走地轮和操作杆3之间有四杆机构12、棘轮11。由于棘轮11的作用,水田行走地轮4只能单向转动,并可调整四杆机构某一杆的长度实现插秧株距的可调,秧箱移动可靠。在田间行走作业时,可以自动后退连续进行插秧作业。省力、省时、造价低。
文档编号A01C11/02GK2321202SQ98213220
公开日1999年6月2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18日
发明者张伟民, 王 华, 任忠实, 赵子龙, 李才成 申请人:宁夏贺兰县三保机械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