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27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玉米脱皮破糁机的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
目前使用的玉米脱皮破糁机的螺旋推进器,其打块结构是矩形的,在螺旋体表面上的位置设置多为无规则排列,与轴线平行的表面紧固条上的各列打块的角度变化也是不严格的。工作时依靠高速回转运动的具有一定角度的打块来打击和推动玉米散粒体,通过工作室内“打、擦、研、筛”的混合作用,使玉米散粒体沿轴向推进的过程中,达到了玉米的脱皮、破糁作用,从而在下一个后续工序中进行提脐。在玉米散粒体进行脱度破糁的同时,打块工作面本身也要遭受到严重的磨损,尤其是主要工作部位的棱、角、面磨损剧烈,以致最后逐渐失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打板式螺旋推进器。所设计的打板式螺旋推进器的打块呈符合玉米散粒体运动的位置进行排列和分布,并且在矩形打块的工作面上开有斜齿形沟槽,使工作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因此提高了玉米脱度破糁机的脱皮、破糁效率,从而增强了后续工序的提脐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螺旋推进器表面上的打块位置分布为双螺旋线、变螺距设置,从而使玉米散粒体在工作室内产生符合玉米散粒体脱皮、破糁特性的均变速运动。
2.在打块工作面上开有一定角度的多个斜齿形沟槽,利用棱边与尖角增多的方式,提高了玉米散粒体的脱皮、破糁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由于螺旋推进器表面上的打块分布为双螺旋线、变螺距设置,且打块的角度变化是由45°~0°逐渐地降低角度的,所以在工作室区域内玉米散粒体的受力是均匀的,破糁以及脱皮的作用也是在工作室内各部分均匀的。
2.由于在打块的工作面上开有多个斜齿形沟槽后,其棱边与尖角增多了,造成撞击玉米散粒体时的“打、擦、研”作用增强,从而提高了玉米散粒体的脱皮以及破糁效率。
结合附图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螺旋线、变螺距打块位置分布点和角度变化示意展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矩形斜齿沟槽的打块结构三视图。
实施时,将矩形斜齿沟槽的打块沿双螺旋线、变螺距的位置分布点和给定的角度,焊接在打板紧固条上。在每列与轴线平行的打板紧固条上有20~32个打块,其分布规律和尺寸是前部4~7块为45×45×6或8mm3,目的是快速将玉米散粒体从进口推入工作区域;接着1~3块为60×45×8mm3,其余中部打块为60×30×8mm3;尾部2~4块为60×45×8mm3,目的是及时地将脱皮破糁后的玉米散粒体从工作室内卸出。在打块的工作面上开有斜齿形沟槽,其沟槽角度与柱面法线方向成45°~75°角,间距为4~9mm,沟槽尖角底深为1.5~2.5mm,如图2所示。这样的矩形斜齿沟槽打块,其工作面即能使玉米散粒体在“打、擦、研”作用下快速地脱皮和破糁,又由于沟槽较浅而存不住玉米散粒体。特别是对打块工作面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后,提高了工作面的硬度和耐磨性,脱皮破糁的作用将会更为显著。从而,在这种特殊打块的作用下,配合各列打块的轴向不重复的回转运动,在推动了玉米散粒体沿轴向推进的同时,结合相应进行的“打、擦、研、筛”作用,最终显著地提高了玉米脱皮破糁机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后续工序的提脐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其特征是将与螺旋体柱面法线方向成45°~75°角的矩形斜齿沟槽打块,焊接在各列紧固条上后,呈双螺旋线、变螺距分布,且一部分打块的角度由45°逐渐降低至0°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其特征是矩形斜齿沟槽打块的斜齿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分别为7±2mm、2±1mm、7.8±2mm,多个斜齿形沟槽的间距为8±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其特征是各个矩形斜齿沟槽打块呈双螺旋线、变螺距的轨迹分布,两打块的轴向间距为50~120mm之间,且各列打块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得重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其特征是与轴线平行的四列相间紧固条上的打块,由进口到出口呈45°~0°逐渐均匀降低角度分布,另四列相间紧固条上的打块均呈45°角分布,尾部打块均为0°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其特征是打块高度尺寸为40~65mm、宽度尺寸为25~60mm、厚度尺寸为5~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其特征是矩形斜齿沟槽打块的开槽方向为与螺旋体柱面法线方向成45°~75°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玉米脱皮破糁机的矩形斜齿打板式螺旋推进器。主要解决了目前矩形打板式螺旋推进器脱皮破糁作用不显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打板的打块位置分布是呈双螺旋线、变螺距设置,并在打板的工作面上开有一定角度的多个斜齿形沟槽。本实用新型保证了玉米散粒体在工作室内均匀的分布和受力,充分地发挥了打块的棱、角、面的脱皮破糁作用,提高了后续工序的提脐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B02B3/00GK2360155SQ9824618
公开日2000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8日
发明者杨晓川 申请人:杨晓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