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蚜性诱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涉及一种茶蚜性诱剂制备方法及其在茶园中诱捕秋季 雄蚜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茶财Boyer广泛分布于全国茶区,是我国大陆茶区和台湾 茶区最严重害虫之一,趋嫩为害茶梢,常年致茶叶减产5%。近20年来,我国大面积推广无性 系良种,采用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致茶园芽叶持嫩性增强、密度增大,茶蚜获得了丰富的食 料和优良庇护场所,成为愈来愈严重的害虫。在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的安吉白茶产区,近年 来猖獗为害,致许多茶园当季减产20 %-30 %,下季茶叶难以萌发。因为茶蚜数十至数百头 聚集在芽梢上刺吸,茶梢是制作高档茶叶的原料,不便使用化学防治,通常不防治。在我国, 只是利用采茶,采走部分虫口;茶蚜也是日本茶园十大害虫之一,主要依靠采茶机采茶时吸 走部分茶蚜。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茶园中也很少防治。茶蚜在我国的11一12月产生有 翅雄蚜和无翅雌蚜,本发明拟使用性诱剂诱捕雄蚜,大幅度减少雌雄交尾机会,压制越冬基 数,控制翌年春夏季茶蚜虫口在低密度。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茶蚜性诱剂制背方法,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蚜性信息 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以及茶梢挥发物水杨酸甲酯和顺-3-己烯-1-醇分别配成KT 2 g/mL- 10_6 g/mL剂量,再按4. 0 : I. 0~L 5 : 20. 0~25. 0 : 20. 0~25. 0的比例制成茶蚜性诱剂。
[0004]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性诱剂在茶园中诱捕茶蚜中的应用,通过以下步 骤实现: 1.将一定体积性诱剂载于1条长4. 5 cm、宽I. 5 cm、厚I. 0 cm的羊毛毯上,添加抗氧 化剂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I mg,用聚氯乙烯塑料密封该羊毛毡,即制成1个诱芯, 每个诱芯含有4种信息物质总量8-12 mg。
[0005] 2.-般地,11月初开始茶蚜种群中陆续分化出雄蚜,当茶蚜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 标(有蚜茶梢率2 10 %且有蚜梢上茶蚜2 20头)时,将诱芯附于黄色粘板,诱捕雄蚜,诱 捕过程中更换一次粘板,一直诱到12月底。以减少雌雄蚜交尾机会,减少越冬茶蚜虫口基 数,从而将翌年春夏茶期间茶蚜密度控制在很低水平。
[0006] 3.将载有茶蚜性诱剂诱芯的黄色粘板分布于茶园中,挂于茶梢上诱捕雄蚜,每 667 m2面积的茶园放置15~20个。
[0007] 本发明开拓了绿色防控茶园重要害虫茶蚜的一种方法,在茶蚜性信息素荆芥内酯 和荆芥醇中加入茶梢挥发物水杨酸甲酯和顺-3-己烯-1-醇作为增效剂,制成茶蚜性诱剂。 本组曾获准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诱捕防治茶蚜的方法,专利号ZL2011 1 0160810. X)使用 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醇4种信息物质,4种信息物质按一 定比例配成混合物,以橡胶材料为载体制成诱芯;使用时间是生长时节,诱捕对象是有翅胎 生有翅雌蚜,性未成熟,不可以交尾。然而,本发明使用茶蚜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以 及茶梢挥发物水杨酸甲酯和顺-3-己烯-1-醇4种信息物质,这4种信息物质之间的比例 与ZL2011 I 0160810.X的4种信息物质之间的比例不同,且以羊毛毡为载体制成诱芯,最 佳使用时间是11月一 12月,诱捕对象是有翅雄蚜,性成熟,可以交尾。将本发明的性诱剂 诱芯附于黄色粘板上,于10月下旬一 12月下旬挂于茶园,诱捕雄蚜,致茶蚜越冬基数很低, 翌年春茶和夏茶期间茶蚜虫口密度极低,不造成为害。该产品清洁、无污染,防效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本发明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09] 实施例1本发明的茶蚜性诱剂可以有效控制茶蚜 材料与方法: 本发明的茶蚜性诱剂由荆芥内酯、荆芥醇、水杨酸甲酯、顺-3-己烯-1-醇组成,比例 4.0 : 1.0: 20.0 : 20.0,以正己烷为溶剂,载于羊毛毡上,以聚氯乙烯塑料封闭,制成诱 芯。每诱芯含有4种信息物质总量10 mg,添加抗氧化剂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I mg。
[0010] 另一种供试性诱剂记为茶蚜性诱剂1,制作材料和过程与茶蚜性诱剂的相同,只是 每诱芯含有荆芥内酯、荆芥醇比例为1 : 9。
[0011] 2014年11月10日上午在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选一片12X667 m2的茶园,其中 1/3作为茶蚜性诱剂诱捕区,1/3作为茶蚜性诱剂1诱捕区,1/3作为CK区。按五点取样法 分别在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个样方,每样方是15 m茶行,统计每样方内茶梢上茶蚜数量 2 20头的有蚜茶梢数。接着在每个诱捕区按15 m 15 m间距放置携带性诱剂诱芯的黄 色粘板,CK区不做处理。2014年11月30日色板更换一次黄色粘板,诱芯继续使用。2015 年3月10日同法调查2个诱捕区和CK区有蚜茶梢数量。
[0012] 防治效果按下式计算: 防治效果(校正有蚜茶梢数量下降率)=(诱捕区有蚜茶梢数下降率一 CK区有蚜茶 数下降率)/ (1 一 CK区有蚜茶梢数下降率)X 100 % 结果: 2014年至2015年春在松阳县使用性诱剂黄色粘板防治茶蚜,CK区因为不采取任何治 虫措施,2015年春季茶蚜数量增加,至3月10日茶梢上茶蚜数量2 20头的有蚜茶梢数上 升了 18.8 %,茶蚜性诱剂1诱捕区防效(校正下降率)可达80 %,有效控制春茶至夏茶前期 这段时间内的茶蚜为害。本次试验使用了 2种茶蚜性诱剂,还是茶蚜性诱剂的防治效果好 些(表1)。
[0013]
实施例2携带茶蚜性诱剂的黄板对茶蚜防效显著优于黄板 2014年11月1日上午在浙江省安吉县溪龙镇选一片12 X 667 m2的茶园,其中1/3作 为携带茶蚜性诱剂的黄板诱捕区,1/3作为黄板诱捕区,1/3作为CK区。按五点取样法分别 在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个样方,每样方是15 m茶行,统计每样方内茶梢上茶蚜数量^ 20头的有蚜茶梢数。接着分别在两个诱捕区按15 m X 15 m间距放置携带性诱剂诱芯的 黄色粘板、以及黄色粘板,CK区不做处理。11月30日色板更换一次黄色粘板。2015年3月 12日同法调查2个诱捕区和CK区有蚜茶梢数量。
[0014] 结果表明:黄色粘板效果较差,携带茶蚜性诱剂黄色粘板效果显著(表3)。
[0015] 实施例3携带茶蚜性诱剂的黄板对茶蚜防效优于化学防治 2014年11月10日上午在安徽省宣城市叶家湾选一片12 X 667 m2无公害茶园,其中 1/3作为携带茶蚜性诱剂的黄板诱捕区,1/3作为化学防治区,1/3作为CK区。按五点取样 法分别在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个样方,每样方是15 m茶行,统计每样方内茶梢上茶蚜数 量2 20头的有蚜茶梢数。接着在诱捕区按15 m X 15 m间距放置携带性诱剂诱芯的黄 色粘板,12月10日色板更换一次黄色粘板;在化学防治区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200 倍;CK区不做处理。2015年3月8日、5月8日同法调查3个区有蚜茶梢数量。
[0016] 结果:深秋用化学农药吡虫啉防治茶蚜,以携带茶蚜性诱剂的黄色粘板诱捕茶蚜, 翌年3月初,化学防治效果略好(表3)。但是,秋季化学防治杀死了许多天敌,至5月上旬, 农药防治区茶蚜虫口已明显上升,但茶蚜性诱剂诱捕区天敌数量有一定增加,表现出对于 茶蚜的控制效应(表3)。
【主权项】
1. 一种茶蚜性诱剂,其特征在于,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蚜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 醇以及茶梢挥发物水杨酸甲酯和顺-3-己烯-1-醇分别配成KT2 g/mL - KT6 g/mL溶液,再 按4.0 : 1.0 - 1.5 : 20.0 - 25. O : 20.0 - 25. O的体积比混合制成茶蚜性诱剂。2. 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蚜性诱剂在在茶园中诱捕茶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通 过以下步骤实现: (1) 将荆芥内酯、荆芥醇、水杨酸甲酯和顺-3-己烯-1-醇先分别配成KT2 g/mL - KT6g/mL正己烷溶液,再按4. 0 :1.0 -1.5 : 20. 0~25. 0 : 20. 0~25. 0的体积比配成混合作为 茶虫牙性诱剂,将该茶财性诱剂载于长4. 5 cm、宽1.5 cm、厚1.0 cm的羊毛毯上,添加抗氧化 剂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I mg,用聚氯乙烯塑料密封该羊毛毡,即制成1个诱芯,每 个诱芯含有4种信息物质总量8 - 12 mg ; (2) 通常11月初开始茶园中陆续分化出雄蚜,当茶蚜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有蚜茶 梢率2: 10 %、有蚜梢上茶蚜i: 20头,将诱芯附于黄色粘板,诱捕雄蚜,1个月之后更换1 次黄色粘板,诱捕到12月底,以减少雌雄蚜交尾机会,减少越冬茶蚜虫口基数,从而将翌年 春夏茶期间茶蚜密度控制在很低水平。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载有茶蚜性诱剂诱芯的黄色粘板分布 于茶园中,挂于茶梢上,每667 m2面积的茶园放置15 - 20个,诱捕雄蚜。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茶蚜性诱剂制备方法,由荆芥内酯、荆芥醇、水杨酸甲酯、顺-3-己烯-1-醇组成,按4.0:1.0~1.5:20.0~25.0:20.0~25.0的体积比混合制成茶蚜性诱剂。应用时将茶蚜性诱剂载于羊毛毡上,以聚氯乙烯塑料封闭,制成诱芯,每诱芯含有这4种信息物质总质量8—15mg,将性诱剂诱芯附于黄色粘板上,于10月下旬—12月下旬挂于茶园,诱捕雄蚜,致茶蚜越冬基数很低,翌年春茶和夏茶期间茶蚜虫口密度极低,不造成为害。本发明提供的茶蚜性诱剂产品清洁、无污染,防效高,可减少雌雄蚜交尾机会,减少越冬茶蚜虫口基数,从而将翌年春夏茶期间茶蚜密度控制在很低水平。
【IPC分类】A01M1/14, A01N31/04, A01P19/00, A01N35/02, A01N43/12, A01N31/02, A01M1/02, A01N37/40
【公开号】CN104886054
【申请号】CN201510286940
【发明人】韩善捷, 韩宝瑜
【申请人】中国计量学院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