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污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989459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污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污染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设及一种清污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池塘、河流等水体中,由于生活着多种生物,其代谢产生的废弃物、排泄物W及死 亡遗留的残体留在水中,沉降到水底,水中微生物会分解掉一部分,另外的部分会沉积下 来,与池底的泥沙混合形成渺泥。水体底部存在一定的渺泥,水体变肥,有利于水中的生物 存活和繁殖,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但是一旦水中污染物沉积过多,不及时清理,则会导致 水质恶化,引起水中动物、植物的大量死亡。对于池塘、鱼塘、湖泊等水体更新速度较慢的区 域,水体更新慢,水底污染物沉积较多,自洁能力差,极易引起水质变坏,导致水生生物的大 量死亡。因此,为了保持池塘、鱼塘等水体的水质,必须及时清理水体中的渺泥。
[0003] 因渺泥长久位于水下,传统的人力挖掘已经难W适应当下社会自动化生产的需 要,而且人力挖掘过程中会破坏水体的问题,操作困难。而现有技术中的虹吸排泥结构较为 复杂,难W推广到普通农户家庭,不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基于上述理由,有必要提出一 种结构简单、结实耐用的清污装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清污装置及方法。
[0005] 本发明是通过W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 -种清污装置,包括吸取室,所述吸取室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面和底面,围绕所 述顶面和底面设有侧壁,所述吸取室内设有潜水累,所述吸取室上端设有用于排出污染物 的排污管,所述吸取室下部设有吸取腔,所述潜水累设于所述吸取腔上方,所述吸取腔内向 外设置有至少一根吸管,吸管一端伸进吸取腔内,吸管远离所述吸取室的一端设有若干个 吸取孔。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室垂直设置且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室内连通。
[000引进一步地,所述吸取室的顶面上还设有用于标识该清污装置位置的浮标装置。
[0009] 进一步地,所述吸取室顶面上还设有用于排布潜水累电源线的孔。
[0010] -种清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1] 步骤a:在水体的底部设置一个小坑,在小坑内放置有上述所述的清污装置,使清 污装置的底面放置在小坑中;
[0012] 步骤b:将该清污装置内的潜水累接通电源,潜水累开始工作;
[0013] 步骤C:小坑中的污染物由吸管上的吸取孔进入,经由吸取室下端的吸取腔,经过 潜水累与排污管相通,将污染物从排污管中排出去。
[0014]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潜水累置于吸取室中,并从吸 取室下端垂直延伸出吸管,并利用吸管上设置的吸取孔,对污染物进行吸取,再从吸取室上 端排出,运种方法操作方便,且吸取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经久耐用,能够有效清除水体 内动物的排泄物、动植物残体等污染物,有利于保持水体水质的稳定。本发明所述的清污方 法,水体中污染物通过沉降作用聚集在小坑内,清污装置从水体底部将污染物排放出去,不 破坏上层水体的稳定,不影响水体中动植物的正常活动,水体中的动植物不产生应激反应, 有利于水体内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持,尤其适用于水产养殖领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 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W 根据运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 图1为本发明的半剖视图;
[0017]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0018] 图中:1-吸取室;2-第一吸管,3-第二吸管;4-第一吸取孔;5-第二吸取孔;6-潜水 累;7-吸取腔;8-排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W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W解释本发明,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0]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清污装置,包括吸取室1,所述吸取室1包括上下对 应设置的顶面和底面,围绕所述顶面和底面设有侧壁,所述吸取室1内设有潜水累6,所述吸 取室1上端设有用于排出污染物的排污管8,所述顶面上还设有用于通过潜水累6上的电源 线的孔。
[0021] 所述吸取室1的顶面上可W设置浮标装置,用W标识本实施例中的清污装置的具 体位置,防止清污装置没入水面后操作人员不知其具体位置。具体地,也可W将顶面上设置 天线,并在天线顶端设置巧光或者彩色部。
[0022] 吸管设于吸取室下端,吸管至少为一根,在吸管上开设有吸取孔。在本实施例的附 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描述了两根吸管,分别为第一吸管2和第二吸管3。值得说明的是,3根 吸管、4根吸管甚至更多的吸管,只要布置位置合理,都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吸管根数。
[0023] 每根吸管均与吸取室1垂直设置且每根吸管与所述吸取室1内连通,在本实施例 中:第一吸管2远离所述吸取室1的一端设有若干第一吸取孔4,所述第二吸管3上靠近所述 吸取室1部分设有若干第二吸取孔5,第一吸取孔4和第二吸取孔5分别呈交错设置于第一吸 管2和第二吸管3上,且所述第一吸管2和第二吸管3呈间隔设置,并绕所述吸取室1轴线呈中 屯、对称分布。
[002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取室下部设有吸取腔7,所述第一吸管2和第二吸管3的一端 设于所述吸取腔7内,所述潜水累6设于所述吸取腔7上方。
[0025] 在工作时,首先在水体的底部设置一个小坑,在小坑内放置清污装置,使清污装置 的底面放置在小坑中;然后将该清污装置内的潜水累6接通电源,潜水累6开始工作;小坑中 的污染物由吸管上的吸取孔进入,经由吸取室I下端的吸取腔7,经过潜水累6与排污管8相 通,将污染物从排污管8中排出去。
[0026] 在本实施例中:潜水累則尋第一吸管2和第二吸管3内的空气吸出,从而导致吸管内 形成负压状态,迫使吸管附近的污染物通过吸取孔进入吸管,再通过吸取室被排出。特别 地,通过设置第一吸取孔4和第二吸取孔5,利用其二者的位置不同,即其二者与吸取室的距 离不同,可同时吸取靠近吸取室及远离吸取室的污染物,达到完全清除污染物的效果。同时 针对不同吸管设置分别设置不同位置的吸取孔,保证了吸取范围,运种方法相对于现有技 术,结构简单且经久耐用,不破坏上层水体的稳定,特别适宜在水产养殖场使用,有利于提 高经济效益。
[0027] 本发明所述的清污装置及方法对清除污染物效果的考察
[0028] 选择污染物沉降较多的位置,如池塘、鱼塘等,将本发明所述的清污装置分别置于 其中,每隔半个月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吸取其中的污染物,连续处理4个月,处理比较处 理前后,水体的变化情况,考察本发明所述的清污装置及方法清除污染物效果。其结果如表 1所示。
[0029] 表1处理前后水体变化情况统计
[0031] 由上表看出,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清污装置及吸取方法处理不同位置的污染物,处 理后,水体的臭味减轻或者消失,颜色变淡,澄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处理后水体 的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有利于恢复和维持水体内正常的生态平衡。鱼邮等动物的死 亡率也有所下降,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清污方法不会影响水体内的动物正常的生长,尤其适 用于鱼、邮等水产的养殖过程中,用于清除塘底的污染物,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有利于恢 复和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降低鱼邮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性。
[0032] W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W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清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取室,所述吸取室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面和底 面,围绕所述顶面和底面设有侧壁,所述吸取室内设有潜水栗,所述吸取室上端设有用于排 出污染物的排污管,所述吸取室下部设有吸取腔,所述潜水栗设于所述吸取腔上方,所述吸 取腔内向外设置有至少一根吸管,吸管一端伸进吸取腔内,吸管远离所述吸取室的一端设 有若干个吸取孔。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室垂直设置 且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室内连通。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室的顶面上还设有用于 标识该清污装置位置的浮标装置。4. 根据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室顶面上还设 有用于排布潜水栗电源线的孔。5. -种清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在小坑的底部设置一个小坑,在小坑内放置有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清污 装置,使清污装置的底面放置在小坑中; 步骤b:将该清污装置内的潜水栗接通电源,潜水栗开始工作; 步骤c:小坑中的污染物由吸管上的吸取孔进入,经由吸取室下端的吸取腔,经过潜水 栗与排污管相通,将污染物从排污管中排出去。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污装置及方法,包括吸取室,吸取室内设有潜水泵,吸取室上端设有用于排出污染物的排污管,吸取室上端设有用于排出污染物的排污管,吸取室下部设有吸取腔,潜水泵设于吸取腔上方,吸取腔内向外设置有至少一根吸管,吸管一端伸进吸取腔内,吸管远离吸取室的一端设有若干个吸取孔。在使用时,首先在小坑的底部挖一个小坑,在小坑内放置该清污装置,将该清污装置内的潜水泵接通电源,潜水泵开始工作,小坑中的污染物由吸管上的吸取孔进入,经由吸取室下端的吸取腔,经过潜水泵与排污管相通,将污染物从排污管中排出去。本发明操作方便、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经久耐用,特别适宜于水产养殖领域。
【IPC分类】A01K63/04
【公开号】CN105660517
【申请号】CN201610176068
【发明人】王德强, 李芳远, 佟延南, 王道儒, 李卫东, 陆元贞, 李高俊
【申请人】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