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67464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实验室饲血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包括饲血壳体、调温管道、注血管道和生物膜套,在饲血壳体内设有调温管道和注血管道,调温管道的两端分别为注水口和排水口且均伸出于饲血壳体外,在饲血壳体内有将调温管道的局部密封包围在内的生物膜套;注血管道的一端伸出于饲血壳体外并称为注血口,注血管道的另一端密封穿入生物膜套内并称为出血口。本发明可通过生物膜套、位于存血腔内的血液样本以及合适的温度模拟形成供血动物,使吸血昆虫能将自行通过生物膜套吸取位于存血腔内的血液样本,在其吸血完成后可使其能全部进入昆虫接收瓶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从而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专利说明】
昆虫自动微量词血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实验室饲血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
【背景技术】
[0002]吸血昆虫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医学昆虫,如蜱、螨、跳蚤、虱等是鼠疫、出血热、黑热病、流行乙型脑炎等多种虫媒疾病的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因此,了解、掌握和深入研究这类吸血昆虫,不管是在生物学领域还是在预防医学范畴都十分重要。其中,吸血昆虫的生活史和吸血模型的再现是媒介生物学和媒介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实践活动离不开对吸血昆虫吸血活动的观察、研究和分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吸血活动研究方法和设备器械。用吸血昆虫在自然界中特有的寄主作为吸血昆虫的血源动物是最好的,但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却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
[0003]首先目前人工饲养和繁殖的实验动物种类十分有限,其中能够作为吸血昆虫的血源动物更是十分稀少,在研究某一类吸血昆虫时往往需要从自然界中捕获大量供血动物,这样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也不能保证血源动物的健康状况、生理指标和有效供给;其次在吸血昆虫疾病传播的研究中,供血动物的血液指标、病原载量是需要人为可控、实时可监测的,而这一要求在用活体动物为供血血源时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现实的吸血昆虫研究过程中,发展和应用人工制造的饲血装置一直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渴求和希望。然而现有的饲血装置大都存在结构简陋,无法实现自动温控,操作繁琐,尤其是吸血昆虫的固定和释放过程易出现失误,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的饲血装置存在结构简陋,无法实现自动温控,操作繁琐,尤其是吸血昆虫的固定和释放过程易出现失误,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包括饲血壳体、调温管道、注血管道和生物膜套,在饲血壳体内设有调温管道和注血管道,调温管道的两端分别为注水口和排水口且均伸出于饲血壳体外,在饲血壳体内有将调温管道的局部密封包围在内的生物膜套;注血管道的一端伸出于饲血壳体外并称为注血口,注血管道的另一端密封穿入生物膜套内并称为出血口;饲血壳体与调温管道的交界处以及与注血管道的交界处均为密封连接,在饲血壳体上设有与昆虫容留腔相通且能开合的昆虫进口和昆虫出口,在饲血壳体上设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调温管道外侧与注血管道外侧以及生物膜套内腔之间形成存血腔,调温管道外侧与注血管道外侧与生物膜套外侧以及饲血壳体内侧之间形成昆虫容留腔。
[0006]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技术方案之一:上述饲血壳体可呈管状且左右两端有相互贯通的开口,在饲血壳体的左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顶塞,在饲血壳体的右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底塞,顶塞和底塞均为弹性胶塞;注水口和注血口均从顶塞穿出并位于顶塞的外侧,排水口从底塞穿出并位于底塞外侧;位于饲血壳体内的生物膜套套装在调温管道的中段外侧,且生物膜套的左端密封锁紧于注血管道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生物膜套的右端密封锁紧于相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在饲血壳体的侧壁上设有能与昆虫容留腔相通的侧出口,在侧出口上安装有能拆装的塞盖,塞盖的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
[0007]技术方案之二:上述饲血壳体可呈管状且左右两端有相互贯通的开口,在饲血壳体的左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顶塞,顶塞为弹性胶塞;在饲血壳体的右侧开口上安装有能拆装的塞盖,塞盖的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注水口、排水口和注血口均从顶塞穿出并位于顶塞的外侧,调温管道呈开口向左的U形管状,且与注水口连接在一起的直管部称为注水段;位于饲血壳体内的生物膜套套装在注水段的中部外侧,且生物膜套的左端密封锁紧于注血管道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注水段外侧,生物膜套的右端密封锁紧于相应位置的注水段外侧。
[0008]上述对应顶塞位置的调温管道和注血管道外侧可套装有能将两者束缚限位的套管,套管密封套装于顶塞内,且套管的两端分别穿出于顶塞的左右两侧,在套管与调温管道以及注血管道的间隙中注有密封胶体。
[0009]上述塞盖可包括圈形盖体和透气网,圈形盖体的中部安装有透气网,透气网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透气网为细密絹纱或金属筛网;圈形盖体通过端盖卡扣与对应的侧出口或饲血壳体的右侧开口安装在一起。
[0010]上述生物膜套可为鼠尾生物膜或人工生物膜;在注血管道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束缚套装有将两者紧密包围在内的橡胶圈,生物膜套的左端通过圈形卡箍密封套装在橡胶圈外侧,在圈形卡箍与生物膜套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生物膜套的右端通过圈形卡箍密封套装在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在圈形卡箍与生物膜套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
[0011 ] 上述还可包括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内设有温控组件、温控操作面板和能将水栗出至出水口内的循环栗,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与注水口通过连接管相连通,进水口与排水口通过连接管相连通。
[0012]上述注血口上设可有与注血管道连接在一起的注血接头,注血接头内安装有能拔插的注血胶塞。
[0013]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其采用本发明可通过生物膜套、位于存血腔内的血液样本以及合适的温度模拟形成供血动物,使吸血昆虫能将自行通过生物膜套吸取位于存血腔内的血液样本,在其吸血完成后可通过改变其所处环境使其能全部离开并进入昆虫接收瓶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从而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连接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可实现温度的自动控制,进一步简化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效率,还可提高供血动物模拟的逼真度。
【附图说明】
[0014]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主视局部剖视简图。
[0015]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主视局部剖视简图。
[0016]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I为饲血壳体,2为调温管道,3为注血管道,4为生物膜套,5为注水口,6为排水口,7为注血口,8为出血口,9为存血腔,10为昆虫容留腔,11为顶塞,12为底塞,13为塞盖,14为换气筛孔,15为套管,16为密封胶体,17为端盖卡扣,18为橡胶圈,19为圈形卡箍,20为防滑垫圈,21为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2为进水口,23为出水口,24为连接官,25为注血接头,26为注血I父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18]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包括饲血壳体1、调温管道2、注血管道3和生物膜套4,在饲血壳体I内设有调温管道2和注血管道3,调温管道2的两端分别为注水口 5和排水口 6且均伸出于饲血壳体I外,在饲血壳体I内有将调温管道2的局部密封包围在内的生物膜套4;注血管道3的一端伸出于饲血壳体I外并称为注血口 7,注血管道3的另一端密封穿入生物膜套4内并称为出血口 8;饲血壳体I与调温管道2的交界处以及与注血管道3的交界处均为密封连接,在饲血壳体I上设有与昆虫容留腔10相通且能开合的昆虫进口和昆虫出口,在饲血壳体I上设有能使昆虫容留腔10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14;调温管道2外侧与注血管道3外侧以及生物膜套4内腔之间形成存血腔9,调温管道2外侧与注血管道3外侧与生物膜套4外侧以及饲血壳体I内侧之间形成昆虫容留腔10。根据需求,昆虫进口与昆虫出口可为同一处,或者昆虫进口与换气筛孔14为同一处,或者昆虫出口与换气筛孔14为同一处,或者三者为同一处,或者三者分别为不同位置。在使用时,可在注水口 5上接入能持续供给恒温水源的恒温供水设备,并将排水口 6接在废水回收容器上;先将昆虫进口打开,并将存放有待试验的吸血昆虫的盛虫器的开口对准昆虫进口,通过轻微抖动使所有吸血昆虫全部进入昆虫容留腔10内后将昆虫进口关闭即可完成吸血昆虫的注入过程;然后可将注血仪器连通注血口 7向存血腔9内注入血液样本,当存血腔9内的血液充满后停止注血操作,将注血仪器移除后将注血口 7封堵即完成注血过程;再将恒温供水设备的供水温度调至需求温度并启动,并对排水口 6排出的温度进行监控(其可通过在排水口 6处或废水回收容器处增设温度计;或者将排水口 6直接连接至恒温供水设备内,通过对恒温供水设备的温度读取实现对排水口 6排出温度的监控),直至该温度其满足实验需求后可将恒温供水设备关闭,在该过程中,充入调温管道2内的温水可对存血腔9和昆虫容留腔10进行加热和保温,由于生物膜套4、位于存血腔9内的血液样本以及合适的温度将能模拟形成供血动物,吸血昆虫将自行通过生物膜套4吸取位于存血腔9内的血液样本,待该过程结束后,可通过向调温管道2内注入冰水从而改变吸血昆虫所处的环境,此时打开昆虫出口后,将昆虫接收瓶瓶口对准昆虫出口,即可使吸血昆虫从生物膜套4上游离下来并全部进入昆虫接收瓶内;在吸血昆虫接收完毕后,将饲血壳体I内的调温管道2、注血管道3和生物膜套4 一起取出,并置于白瓷盆中仔细疏剪隐藏于生物膜套4中的昆虫,全部收集起来;疏剪完成后用注射器抽出存血腔9内的全部血液,拆下生物膜套4,全部放置于医疗废物收集容器中,然后将饲血壳体1、调温管道2和注血管道3置于体积百分比溶液为65%至75%酒精中浸泡消毒以备下次使用即可。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需要对特定目标昆虫进行饲喂时;另外,当本发明用于饲喂的血液为感染有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的血液,或饲喂的目的昆虫感染有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应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的要求在相应的实验室内进行,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采用本发明可通过生物膜套4、位于存血腔9内的血液样本以及合适的温度模拟形成供血动物,使吸血昆虫能将自行通过生物膜套4吸取位于存血腔9内的血液样本,在其吸血完成后可通过改变其所处环境使其能全部离开并进入昆虫接收瓶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从而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0020]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饲血壳体I呈管状且左右两端有相互贯通的开口,在饲血壳体I的左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顶塞11,在饲血壳体I的右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底塞12,顶塞11和底塞12均为弹性胶塞;注水口 5和注血口 7均从顶塞11穿出并位于顶塞11的外侧,排水口 6从底塞12穿出并位于底塞12外侧;位于饲血壳体I内的生物膜套4套装在调温管道2的中段外侧,且生物膜套4的左端密封锁紧于注血管道3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2外侧,生物膜套4的右端密封锁紧于相应位置的调温管道2外侧;在饲血壳体I的侧壁上设有能与昆虫容留腔10相通的侧出口,在侧出口上安装有能拆装的塞盖13,塞盖13的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10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14。在本实施例中,昆虫进口与换气塞孔合为一体,当需要进行吸血昆虫的注入过程时,将塞盖13打开,待该注入过程完成再将塞盖13盖上,当需要进行吸血昆虫的收集过程时,将底塞12打开,待收集过程完成再将底塞12盖上即可;使顶塞11和底塞12均为弹性胶塞可确保饲血壳体I与调温管道2的交界处以及与注血管道3的交界处均为密封连接;采用呈管状且左右两端有相互贯通的开口的饲血壳体I可使本实施例便于拆装、消毒和重复使用。根据需求,顶塞11也可采用非弹性塞盖13,当其采用非弹性塞盖13时,顶塞11与调温管道2的外侧以及注血管道3的外侧均需注入密封胶体16以封堵间隙,防止吸血昆虫逃逸,同时其可与饲血壳体I的左侧开口通过螺纹连接的安装在一起以增强其连接性能。
[0021]实施例二:如附图2所示,饲血壳体I呈管状且左右两端有相互贯通的开口,在饲血壳体I的左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顶塞11,顶塞11为弹性胶塞;在饲血壳体I的右侧开口上安装有能拆装的塞盖13,塞盖13的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10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14;注水口 5、排水口 6和注血口 7均从顶塞11穿出并位于顶塞11的外侧,调温管道2呈开口向左的U形管状,且与注水口 5连接在一起的直管部称为注水段;位于饲血壳体I内的生物膜套4套装在注水段的中部外侧,且生物膜套4的左端密封锁紧于注血管道3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注水段外侧,生物膜套4的右端密封锁紧于相应位置的注水段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昆虫进口和昆虫出口以及换气筛孔14合为一体,当需要进行吸血昆虫的注入和收集过程时,将塞盖13打开,待该过程完成再将塞盖13盖上即可;使顶塞11为弹性胶塞可确保饲血壳体I与调温管道2的交界处以及与注血管道3的交界处均为密封连接;采用呈管状且左右两端有相互贯通的开口的饲血壳体I可使本实施例便于拆装、消毒和重复使用。根据需求,顶塞11也可采用非弹性塞盖13,当其采用非弹性塞盖13时,顶塞11与调温管道2的外侧以及注血管道3的外侧均需注入密封胶体16以封堵间隙,防止吸血昆虫逃逸,同时其可与饲血壳体I的左侧开口通过螺纹连接的安装在一起以增强其连接性能。
[0022]如附图1、2所示,对应顶塞11位置的调温管道2和注血管道3外侧套装有能将两者束缚限位的套管15,套管15密封套装于顶塞11内,且套管15的两端分别穿出于顶塞11的左右两侧,在套管15与调温管道2以及注血管道3的间隙中注有密封胶体16。通过增设套管15可使调温管道2和注血管道3的拆装更加方便,通过加注密封胶体16可使套管15对其形成良好的束缚限位,同时可封堵间隙,有效防止吸血昆虫逃逸。
[0023]如附图1、2所示,塞盖13包括圈形盖体和透气网,圈形盖体的中部安装有透气网,透气网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10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14,透气网为细密絹纱或金属筛网;圈形盖体通过端盖卡扣17与对应的侧出口或饲血壳体I的右侧开口安装在一起。通过端盖卡扣17连接可使塞盖13与侧出口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不易滑脱。根据需求,圈形盖体也可与侧出口通过拔插式结构安装在一起,透气网可与圈形盖体安装在一起或一体成型;透气网可采用其它由金属或非金属材质制成的现有公知技术。
[0024]如附图1、2所示,生物膜套4为鼠尾生物膜或人工生物膜;在注血管道3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2外侧束缚套装有将两者紧密包围在内的橡胶圈18,生物膜套4的左端通过圈形卡箍19密封套装在橡胶圈18外侧,在圈形卡箍19与生物膜套4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20;生物膜套4的右端通过圈形卡箍19密封套装在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2外侧,在圈形卡箍19与生物膜套4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20。通过圈形卡箍19和防滑垫圈20可使生物膜套4的安装更稳固,不易滑脱;增设橡胶圈18可使生物膜套4的左端与注血管道3的右部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2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性,防止样本血液从接口处渗出。根据需求,对应位于左侧的圈形卡箍19安装位置的防滑垫圈20外侧设有能使圈形卡箍19嵌入其内的环形凹槽,对应位于右侧的圈形卡箍19安装位置的防滑垫圈20外侧设有能使圈形卡箍19嵌入其内的环形凹槽;生物膜套4可为筒形膜套或由单张膜翻卷形成。
[0025]如附图1、2所示,还包括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内设有温控组件、温控操作面板和能将水栗出至出水口23内的循环栗,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上设有进水口 22和出水口 23,出水口 23与注水口 5通过连接管24相连通,进水口 22与排水口 6通过连接管24相连通。根据需求,循环栗可为蠕动栗或者其它现有公知技术;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可采用恒温水浴锅或其它现有公知技术。这样可使调温管道2与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形成水循环,便于温度调节和温度监测;另外,当需要向调温管道2内注入冰水时,可将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的温度调至适宜温度,或者将连接管24浸入盛有冰水的容器中,从而使其通过快速冷却迅速改变吸血昆虫所处环境。
[0026]如附图1、2所示,注血口 7上设有与注血管道3连接在一起的注血接头25,注血接头25内安装有能拔插的注血胶塞26。通过增设注血接头25可使注血操作更加方便省力。根据需求,注血接头25可与注血管道3安装在一起或一体成型。
[0027]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0028]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使用过程:先将塞盖13打开,并将存放有待试验的吸血昆虫的盛虫器的开口对准侧出口,通过轻微抖动使所有吸血昆虫全部进入昆虫容留腔10内后将塞盖13盖上即可完成吸血昆虫的注入过程;然后可将注血仪器连通注血口 7向存血腔9内注入血液样本,当存血腔9内的血液充满后停止注血操作,将注血仪器移除后将注血口 7封堵即完成注血过程;再将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的供水温度调至需求温度并启动,并通过对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的温度读取实现对排水口 6排出温度的监控,直至该温度其满足实验需求后可将其关闭,在该过程中,充入调温管道2内的温水可对存血腔9和昆虫容留腔10进行加热和保温,由于生物膜套4、位于存血腔9内的血液样本以及合适的温度将能模拟形成供血动物,吸血昆虫将自行通过生物膜套4吸取位于存血腔9内的血液样本,待该过程结束后,可通过下调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21的供水温度或者将连接管24浸入盛有冰水的容器中,从而使进入调温管道2内的为凉水,使其能通过快速冷却迅速改变吸血昆虫所处环境,此时打开底塞12后,将昆虫接收瓶瓶口对准饲血壳体I的右侧开口,即可使吸血昆虫从生物膜套4上游离下来并全部进入昆虫接收瓶内;在吸血昆虫接收完毕后,将饲血壳体I内的调温管道2、注血管道3和生物膜套4 一起取出,并置于白瓷盆中仔细疏剪隐藏于生物膜套4中的昆虫,全部收集起来;疏剪完成后用注射器抽出存血腔9内的全部血液,拆下生物膜套4,全部放置于医疗废物收集容器中,然后将饲血壳体1、调温管道2和注血管道3置于体积百分比溶液为65%至75%酒精中浸泡消毒以备下次使用即可。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需要对特定目标昆虫进行饲喂时;另外,当本发明用于饲喂的血液为感染有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的血液,或饲喂的目的昆虫感染有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应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的要求在相应的实验室内进行,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主权项】
1.一种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饲血壳体、调温管道、注血管道和生物膜套,在饲血壳体内设有调温管道和注血管道,调温管道的两端分别为注水口和排水口且均伸出于饲血壳体外,在饲血壳体内有将调温管道的局部密封包围在内的生物膜套;注血管道的一端伸出于饲血壳体外并称为注血口,注血管道的另一端密封穿入生物膜套内并称为出血口;饲血壳体与调温管道的交界处以及与注血管道的交界处均为密封连接,在饲血壳体上设有与昆虫容留腔相通且能开合的昆虫进口和昆虫出口,在饲血壳体上设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调温管道外侧与注血管道外侧以及生物膜套内腔之间形成存血腔,调温管道外侧与注血管道外侧与生物膜套外侧以及饲血壳体内侧之间形成昆虫容留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饲血壳体呈管状且左右两端有相互贯通的开口,在饲血壳体的左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顶塞,在饲血壳体的右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底塞,顶塞和底塞均为弹性胶塞;注水口和注血口均从顶塞穿出并位于顶塞的外侧,排水口从底塞穿出并位于底塞外侧;位于饲血壳体内的生物膜套套装在调温管道的中段外侧,且生物膜套的左端密封锁紧于注血管道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生物膜套的右端密封锁紧于相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在饲血壳体的侧壁上设有能与昆虫容留腔相通的侧出口,在侧出口上安装有能拆装的塞盖,塞盖的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饲血壳体呈管状且左右两端有相互贯通的开口,在饲血壳体的左侧开口内封堵有能拔插的顶塞,顶塞为弹性胶塞;在饲血壳体的右侧开口上安装有能拆装的塞盖,塞盖的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注水口、排水口和注血口均从顶塞穿出并位于顶塞的外侧,调温管道呈开口向左的U形管状,且与注水口连接在一起的直管部称为注水段;位于饲血壳体内的生物膜套套装在注水段的中部外侧,且生物膜套的左端密封锁紧于注血管道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注水段外侧,生物膜套的右端密封锁紧于相应位置的注水段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对应顶塞位置的调温管道和注血管道外侧套装有能将两者束缚限位的套管,套管密封套装于顶塞内,且套管的两端分别穿出于顶塞的左右两侧,在套管与调温管道以及注血管道的间隙中注有密封胶体。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塞盖包括圈形盖体和透气网,圈形盖体的中部安装有透气网,透气网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透气网为细密絹纱或金属筛网;圈形盖体通过端盖卡扣与对应的侧出口或饲血壳体的右侧开口安装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塞盖包括圈形盖体和透气网,圈形盖体的中部安装有透气网,透气网上分布有能使昆虫容留腔与外部大气连通且能防止吸血昆虫逃逸的换气筛孔,透气网为细密絹纱或金属筛网;圈形盖体通过端盖卡扣与对应的侧出口或饲血壳体的右侧开口安装在一起。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6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生物膜套为鼠尾生物膜或人工生物膜;在注血管道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束缚套装有将两者紧密包围在内的橡胶圈,生物膜套的左端通过圈形卡箍密封套装在橡胶圈外侧,在圈形卡箍与生物膜套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生物膜套的右端通过圈形卡箍密封套装在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在圈形卡箍与生物膜套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生物膜套为鼠尾生物膜或人工生物膜;在注血管道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束缚套装有将两者紧密包围在内的橡胶圈,生物膜套的左端通过圈形卡箍密封套装在橡胶圈外侧,在圈形卡箍与生物膜套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生物膜套的右端通过圈形卡箍密封套装在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在圈形卡箍与生物膜套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生物膜套为鼠尾生物膜或人工生物膜;在注血管道的右部外侧以及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束缚套装有将两者紧密包围在内的橡胶圈,生物膜套的左端通过圈形卡箍密封套装在橡胶圈外侧,在圈形卡箍与生物膜套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生物膜套的右端通过圈形卡箍密封套装在对应位置的调温管道外侧,在圈形卡箍与生物膜套之间套装有防滑垫圈。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昆虫自动微量饲血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内设有温控组件、温控操作面板和能将水栗出至出水口内的循环栗,自动控温水循环装置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与注水口通过连接管相连通,进水口与排水口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或/和,注血口上设有与注血管道连接在一起的注血接头,注血接头内安装有能拔插的注血胶塞。
【文档编号】A01K67/033GK105831018SQ201610197846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郭荣, 张渝疆
【申请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