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的制作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利用微生物发酵合成所需要的化合物范畴,尤其是使用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
由于农药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需求极大。因此,以竹红菌素为有效成分的生物农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天然竹红菌的产量有限,而且采集、运输成本较高,这促使人们用发酵方法人工培养竹红菌。已知的竹红菌发酵培养方法都是固体发酵[参考文献1.刘为忠等.《苝醌类化合物产生菌固态发酵工艺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00,22(5)389-391.2.李聪等.《一株产苝醌光敏化合物的真菌成分分析》,菌物系统,2000,19(1)122-127.],用这种方法,竹红菌素的产率只有1%,很难应用于工业化规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研制一种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将子囊菌纲(Ascomycetes)肉座菌科(Hypocreaceeac)寄生菌属真菌(Hypomyces(Fr.)Tul.sp)菌种采集号为18,即Hypomyces AL018,采用搅拌下通气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其工艺参数是发酵温度控制23~30℃,PH控制4~9,通气量为1.0~2.0L/min,搅拌速度为120~250r/min,发酵的时间为2~7天;其最佳发酵温度控制26~28℃,PH控制6~7;其最佳通气量为1.1~1.5L/min;其最佳发酵时间为3~5天;其最佳搅拌速度为160~180r/min;其营养盐的碳源可以从淀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中选择,氮源可以从硝酸钠、硝酸铵、氯化铵、尿素、蛋白胨中选择,其它盐可以从磷酸盐、钾盐、镁盐、钙盐、铁盐、锌盐中选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技术所用原料便宜,工序简单,能耗低,发酵周期短,苝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约为菌丝体干重的3~5%,可代替天然竹红菌用于竹红菌素生物农药的生产,因此该发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用发酵培养方法生产竹红菌也将保护天然竹红菌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因此该发明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将保存菌种转接至斜面培养基上,26~28℃培养3~5天。
2.摇瓶培养 培养基每升马铃薯汁(制备方法同上)中添加10g玉米粉,20g蛋白胨,20g葡萄糖,2g KH2PO4,1.0g MgSO4·7H2O,10mg ZnSO4·7H2O,15mg FeCl3·6H2O,0.1g CaCl2·2H2O,2mg CuSO4·5H2O。
在500ml锥型瓶中装入120~130ml液体培养基,121℃灭菌30分钟,冷却后将斜面菌种接入,26~28℃下,120r/min摇瓶培养3~5天。
3.大罐深层发酵 发酵罐采用容积20L的发酵罐;发酵培养基采用每升马铃薯汁(制备方法同上)中添加10g玉米粉,20g蛋白胨,20g葡萄糖,2g KH2PO4,1.0g MgSO4·7H2O,10mg ZnSO4·7H2O,15mg FeCl3·6H2O,0.1g CaCl2·2H2O,2mg CuSO4·5H2O。装液量为12~13L,121℃灭菌30分钟,冷却后接入5~10瓶(500ml锥型瓶)菌种,26~28℃,通气量为1.3L/min,180r/min机械搅拌,培养3~5天。发酵终点控制的方法是红色菌丝体长满容器,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菌丝体中苝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即发酵毕,滤集菌丝体,于60℃下烘干,丙酮作溶剂,提至菌丝体几乎无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苝醌类化合物(Perylenequinonoid derivatives,简称PQD)的含量(参考文献刘为忠等《苝醌类化合物总量的测定》(J)云南化工,2000,27(2)35)为菌丝体干重的3~5%,具有工业化前景。
其中含有约4%的竹红菌甲素,竹红菌甲素(Hypocrelin A),系4,9-二羟基-3,10-苝醌衍生物,其分子式为C30H26O10,分子量546;还含有约1%的竹红菌乙素,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 B)系4,9-二羟基-3,10-苝醌衍生物,其分子式为C30H24O9,分子量528;还含有少量的菌生素,菌生素(Hypomycin B)系3-羟基-4,9-苝醌衍生物,其分子式为C30H22O10,分子量542。[其中含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少量),竹红菌丙素(1%),痂囊腔菌素A(1%)、B(0.3%)、C(0.2%),菌生素A(0.1%)、B(少量)。]实施例2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3~24℃,PH4~5,通气量1L/min,搅拌速度120r/min,培养2~4天;营养盐的碳源为淀粉或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钠或硝酸铵;其它盐为磷酸盐、镁盐、锌盐;苝醌类化合物为3.5%,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5~26℃,PH4~5,通气量1.5L/min,搅拌速度120r/min,培养2~3天;营养盐的碳源为蔗糖或麦芽糖;氮源为尿素或硝酸铵;其它盐为磷酸盐、镁盐、钙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0%,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4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3~24℃,PH8~9,通气量1.2L/min,搅拌速度130r/min,培养3~4天;营养盐的碳源为淀粉或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钠或氯化铵;其它盐为磷酸盐、镁盐、铁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4%,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5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6~27℃,PH6~7,通气量.2L/min,搅拌速度140r/min,培养时间5~6天;营养盐的碳源为蔗糖或乳糖;氮源为蛋白胨;其它盐为磷酸盐、钾盐、锌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9%,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6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5~27℃,PH7~8,通气量1~1.6L/min,搅拌速度150r/min,培养时间6~7天;营养盐的碳源为淀粉或葡萄糖;氮源为尿素;其它盐为磷酸盐、钙盐、锌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2%,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7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3~25℃,PH4~5,通气量1.8L/min,搅拌速度160r/min,培养时间2~4天;营养盐的碳源为乳糖或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铵;其它盐为磷酸盐、铁盐、锌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5%,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8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6~27℃,PH5~6,通气量1.5L/min,搅拌速度120-250r/min,培养时间3~5天;营养盐的碳源为淀粉或麦芽糖;氮源为氯化铵;其它盐为磷酸盐、钾盐、锌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4%,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9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4~25℃,PH4~6,通气量1.7L/min,搅拌速度170r/min,培养4~6天;营养盐的碳源为淀粉或蔗糖;氮源为硝酸钠或蛋白胨;其它盐为磷酸盐、钾盐、锌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5%,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10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3~24℃,PH8~9,通气量.2L/min,搅拌速度180r/min,培养时间2~4天;营养盐的碳源为淀粉或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钠;其它盐为磷酸盐、铁盐、钙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1%,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11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4~26℃,PH5~7,通气量1L/min,搅拌速度200r/min,培养时间3~5天;营养盐的碳源为淀粉或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铵;其它盐为磷酸盐、镁盐、铁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3%,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12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5~27℃,PH6~8,通气量1.8L/min,搅拌速度190r/min,培养时间5~7天;营养盐的碳源为乳粉或麦芽糖;氮源为尿素;其它盐为磷酸盐、钾盐、锌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8%,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13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4~26℃,PH4~6,通气量1.6L/min,搅拌速度250r/min,培养时间4~6天;营养盐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钠;其它盐为磷酸盐、钾盐、铁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0%,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14大罐条件发酵温度23~25℃,PH7~9,通气量.2L/min,搅拌速度230r/min,培养时间3~5天;营养盐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钠或硝酸铵;其它盐为磷酸盐、镁盐、锌盐;苝醌类化合物为4.4%,其余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
1.一种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将子囊菌纲(Ascomycetes)肉座菌科(Hypocreaceeac)寄生菌属真菌(Hypomyces(Fr.)Tul.sp)菌种采集号为18,即Hypomyces AL018,采用搅拌下通气液体深层发酵工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发酵的工艺参数是发酵温度控制23~30℃,PH控制4~9,通气量为1.0~2.0L/min,搅拌速度为120~250r/min,发酵的时间为2~7天。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最佳发酵温度控制26~28℃,PH控制6~7。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最佳通气量为1.1~1.5L/min。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最佳发酵时间为3~5天。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最佳搅拌速度为160~180r/min。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营养盐的碳源可以从淀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中选择,氮源可以从硝酸钠、硝酸铵、氯化铵、尿素、蛋白胨中选择,其它盐可以从磷酸盐、钾盐、镁盐、钙盐、铁盐、锌盐中选择。
全文摘要
本发明系利用微生物发酵合成需要化合物范畴,尤其是产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其特征是将子囊菌纲Ascomycetes肉座菌科Hypocreaceeac寄生菌属真菌Hypomyces AL018,采用搅拌下通气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工艺参数23~30℃,pH4~9,通气量1.0~2.0L/min,搅速120~250r/min,2~7天。原料廉,工序简,能耗低,周期短,苝醌类化合物含量约为菌丝体干重的3~5%,可代替天然竹红菌用于竹红菌素生物农药的生产。有利于保护天然竹红菌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档编号C12N1/14GK1421521SQ0113515
公开日2003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8日
发明者刘为忠, 张红雨 申请人:刘为忠, 张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