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87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血液培养的血液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使用较普遍的血液培养装置是英国OXOID公司的Singal血液培养 系统。它是一个附有指示装置的小管血液培养瓶,血液培养瓶与指示装置是通过注射针 头上下连接的,针尖部插入瓶内的培养剂基的液面下一定位置,当血液培养瓶内细菌生 长中产生气体使瓶内的气压逐渐升高,瓶内的液体通过注射针头被压至作为指示装置的 小管内,使肉眼很容易地观察的得到阳性提示。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容易维 护,如果没有阳性提示,则无需再作进一步的转种处理,因此收外界干扰因素少。其缺 点是由于指示装置在上,重力作用示其敏感性减弱;没有转种装置,如果为阳性提示, 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做进一步的转种分离,既增加工作量又耗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 养装置,在保留其具有简单的结构的前提下, 一方面提高指示部分的敏感度,另一方面 增加转种分离部分,使其功能更完善,并提高装置的避免污染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转种的全血液培养装置,由液相培养基部分、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和导 液件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相培养基部分为一个装有液相培养基的血液培养瓶,在血液培养瓶的瓶塞内
连接有一导管,导管延伸插入瓶内液相培养基液面下;
所述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为装有固相培养基载片的容器,其容器盖上设置有进液 通道,进液通道内端连接固相培养基载片,固相培养基载片上双面或单面负载有固相培 养基;
所述导液件包括一软管和一针头,针头连接在软管一端,并插入血液培养瓶的瓶塞, 进入导管中,软管的另一端与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的容器进液通道外端连接,液相培 养基部分和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通过导液件并联在一起,装在一座架内。
使用上述结构的装置,当液相培养基内有细菌生长产生气体时,装置内的气压升高,将液体压入与其并联的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内,便于观察,并方便自动转种分离,节 省时间,简化操作,可以一体实现培养、指示和转种分离,功能完善。同时,采用两部 分并联的形式,可以减弱重力作用对其敏感度的影响,提高指示灵敏度。
为了液体导入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畅通无阻,将固相培养基载片与容器盖上的进 液通道的连接端设计为插入式或套装式,并在连接端外壁或内壁设置有向下连通的导流 槽。另外,为了方便固相培养基稳定地凝固在固相培养基载片上,不易脱落,将固相培
养基载片的主体截面设计为u形槽状,并进一步在u形槽底平面设置对固相培养基定 位的凸条,u形槽两侧和下端设置向内的卡槽或卡齿。为了方便导入液均匀流到固相培
养基上,在固相培养基载片主体的上方与连接端的过渡部分设置有连通连接端与主体的 导流结构,该导流结构为导流槽或是在不均匀分布的粗糙颗粒之间形成的不规则导流 沟。
另外,为了避免导液件的针头不受污染,将其针头固定在一护套内,当未使用时, 避免针头与外界的接触,护套套于血液培养瓶瓶口。
还有,为了方便培养瓶的高温高压消毒灭菌,在血液培养瓶的瓶塞的颈部下半部的 外壁设置有纵向的通气槽,并在颈部下半部的外壁设计了一圈卡齿,使其在消毒时处于 半塞住瓶口状态,防止脱落,又便于瓶内消毒。
因此,通过上述改进,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自动转种,液相固相同时具备,功 能完善,指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明显的优点。


图l是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是图1的俯视图3A是固相培养基载片的结构示意图3B是图3A的B-B剖面图3C是图3A的A-A剖面图4A是固相培养基载片的结构示意图4B是图4A的B-B剖面图4C是图4A的A-A剖面图5A是培养瓶的瓶塞的结构示意图5B是图5A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该血液培养装置由三部分组成 液相培养基部分l,也即血液培养瓶,瓶中装有液相培养基;
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3:当培养阳性,也即液相培养基部分在接种入血液标本并 培养出细菌时产生气体,其压力将液体培养基与标本的混合液体压入指示及固相培养基 部分中,指示培养阳性,同时该混合液体(菌液)流经固定于载片上的琼脂培养基表面, 从而琼脂培养基被自动接种上细菌而达到自动转种细菌的目的。
导液件2,将以上两部分并联,并输导液体。
以下对各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液相培养基部分I:所述液相培养基部分为一个装有液相培养基12的血液培养瓶 11,在血液培养瓶的瓶塞14内连接有一导管13,导管13延伸插入瓶内至少至液相培 养基液面位置。在使用时,导管能够将菌液通过导液件传递到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
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3:为装有固相培养基载片的透明容器32, 一方面用于容纳 被导入的液体(菌液), 一方面用于容纳固相培养基及其载片32,因为透明而便于观察。 其容器盖33上设置有进液通道34,进液通道34内端连接固相培养基载片32,以利于 将导液件2引导的液体导入容器内。固相培养基载片32上双面或单面负载有固相培养基。
导液件2:包括一软管21、 一针头22和一套筒23,针头22连接在软管21—端, 并固定在套筒23内,在往培养瓶的瓶口上套上套筒23时,针头22的针尖能够刺破瓶 塞14,并插入瓶内导管中,以达到使瓶子内部与外界相通的目的,而套筒23同时可保 护针头不受外界污染,做法一是可将针头套上针头护套;二是可用膜或盖子、塞子在套 筒开放端将针头封闭于套筒内。软管21的另一端与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的容器进液 通道34外端连接。
在接种上标本孵育培养时,液相培养基部分1和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3通过导液 件2并联在一起,装在一座架4内。
固相培养基载片32的结构有如下几种形式
参见图3A、图3B和图3C,固相培养基载片32与容器盖33上的进液通道34连 接的连接端321采用插入式或套装式,并在连接端321外壁或内壁设置有向下连通的导 流槽322,固相培养基载片的主体324截面为可负载固相培养基的U形槽状。
参见图4A、图4B和图4C,固相培养基载片主体324的上方与连接端321的过渡 部分323还可设置连通连接端与主体的导流结构,该导流结构可以是在不均匀分布的粗糙颗粒327之间形成的不规则导流沟,也可以是图4A中的导流槽329,以利于使引导 来的液体(菌液)分散流经固相培养基,或直接在固相培养基上端形成若干小齿槽。
在固相培养基载片主体324的U形槽底平面上设置对固相培养基定位的凸条325, 在两侧和下端形成有向内的卡槽326,或如图4A、图4B、图4C中显示的卡齿328, 便于在倾注固相培养基时,培养基流入其中,待固相培养基冷却后,培养基得以牢固固 定于载片上。防止固相培养基被引导入的液体(菌液)冲刷或浸泡而脱落。
血液培养瓶的瓶塞14的结构参见图5A和图5B,在其颈部下半部的外壁分布有纵 向的4个通气槽141,并为塞子在半塞状态时设计了一圈卡齿142,以维持其在生产消 毒灭菌时能稳定地处于半塞状态,以利于瓶子内外压力的平衡而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由液相培养基部分、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和导液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培养基部分为一个装有液相培养基的血液培养瓶,在血液培养瓶的瓶塞内连接有一导管,导管延伸插入瓶内至少至液相培养基液面位置;所述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为装有固相培养基载片的容器,其容器盖上设置有进液通道,进液通道内端连接固相培养基载片,固相培养基载片上双面或单面负载有固相培养基;所述导液件包括一软管和一针头,针头连接在软管一端,并插入血液培养瓶的瓶塞,进入导管中,软管的另一端与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的容器进液通道外端连接,液相培养基部分和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通过导液件并联在一起,装在一座架内。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 培养基载片与容器盖上的进液通道的连接端采用插入式或套装式,并在连接端外壁或内 壁设置有向下连通的导流槽;固相培养基载片的主体截面为可附载固相培养基的U形 槽状,固相培养基载片主体的上方与连接端的过渡部分设置有连通连接端与主体的导流 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 部分的导流结构为导流槽或是在不均匀分布的粗糙颗粒之间形成的不规则导流沟。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 培养基载片主体部分的U形槽底平面上设置有对固相培养基定位的凸条,U形槽两侧 和下端有向内的卡槽或卡齿。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导液件的针头固定在一护套内,护套套于血液培养瓶瓶口。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血液培养瓶的瓶塞的颈部下半部的外壁分布有纵向的通气槽,并在颈部下半部的外壁设 计了一圈卡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转种的双相血液培养装置,由液相培养基部分、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和导液件组成。液相培养基部分为一个装有液相培养基的血液培养瓶,在血液培养瓶的瓶塞内连接有一导管,导管延伸插入瓶内至少至液相培养基液面位置。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为装有固相培养基载片的容器,其容器盖上设置有进液通道,进液通道内端连接固相培养基载片,固相培养基载片上双面或单面负载有固相培养基。导液件包括一软管和一针头,针头连接在软管一端,并插入血液培养瓶的瓶塞,进入导管中,软管的另一端与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的容器进液通道外端连接,液相培养基部分和指示及固相培养基部分通过导液件并联在一起,装在一座架内。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自动转种,液相固相同时具备,功能完善,指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文档编号C12M3/00GK201148437SQ2007201886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7日
发明者徐永涛 申请人:徐永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