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更详细而言,在用于谷物的品质管理的霉 状异物检查中,在不具有特别的培养设施或检查经验的情况下,简易迅速地识别产生了霉 状异物的谷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谷物的保管中,为了保持其品质及确保安全性,基本在于管理保管中的温度 湿 度、控制谷物的水分含量等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谷物在其保管中,有时发生着生贮 藏性霉菌类而受害、或者因霉毒产生菌蓄积霉毒等问题。如果摄取被霉毒侵害的谷物,则给 人体带来莫大的影响,所以保管于贮藏库等中的谷物必须进行霉菌检查。目前,作业人员在检查用圆形盆(纸箱,carton)中采集怀疑发霉的试样,肉眼观 察采样得到的纸箱上的试样,确认有无发霉。然后,在肉眼观察难以判断有无发霉的情况 下,采用下述方法利用微生物检查设施等,在收纳于培养皿的霉菌·酵母培养用琼脂培养 基上载置上述采集的试样,培养霉菌,观察、计测5 7日后出现的菌落,确认有无发霉。但是,在上述利用肉眼观察的确认方法中,有霉菌检查精度不得不依赖于作业人 员的经验的问题。另外,在培养霉菌时,也必须用可以进行无菌操作的设施在霉菌的培养作 业之前制作琼脂培养基,将琼脂培养基填充于培养皿主体,作业繁琐。并且,于琼脂培养基 载置检查试样时,将与培养皿主体分离的盖体从培养皿取下或将取下的盖体再次盖住培养 皿主体的作业的操作性差,所以在作业人员经验尚浅的情况下,有容易发生培养基污染且 霉菌检查作业中需要较多人员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下述方法,例如在怀疑发霉的试样为糙米的情况下,检测发霉糙米所 具有的香气成分来识别发霉糙米(专利文献1)。但是,该识别方法除捕获·浓缩香气成分 之外,还必须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或导电性聚合物型传感器进行检测,另外,导致需要 昂贵的仪器·器材的问题,而且也有霉菌检查对象限于糙米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平11-948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霉谷物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不依赖 于作业人员的经验,能高精度地进行霉菌检查,并且霉菌检查作业简易,无需特别的微生物 检查设施或仪器·器材。本发明的第1方案是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下述工序准备霉菌培养用容器的工序,所述霉菌培养用容器具有收纳霉菌检测用培养基 的树脂制主体和密封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的树脂制盖体;将被所述树脂制盖体密封的 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进行开口的工序;从所述被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霉菌检测用培养基载置谷物的工序;和用所述树脂制盖体覆盖所述被开口的开口部后,在室温下保管所述 霉菌培养用容器的工序。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经灭菌处理,收纳于霉菌培养用容器的树脂制主体中。作业人 员打开霉菌培养用容器的树脂制盖体,将从怀疑发霉的批次中任意选择的多个检查粒一粒 粒地以规定间隔放置在收纳于树脂制主体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然后,再次关闭所述霉菌 培养用容器的所述树脂制盖体后,在室温下保管所述霉菌培养用容器。数日后,肉眼观察各 个检查粒,确认霉菌有无发育。然后,针对置于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检查粒中含有规定比例 的确认霉菌发育的检查粒的批次,判断为发霉试样,实施废弃等规定的处置。需要说明的 是,所谓“谷物”,是指农作物中为了食用种子而栽培的农作物,例如可以举出米麦及杂粮类 (此处的杂粮指除米麦外的农作物)等小粒种子。本发明的第2方案是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案,其特征在于,代替所述树脂 制盖体,具有将所述树脂制主体收纳于内部的树脂制收纳用盒主体与将所述收纳用盒主体 的开口部密封的收纳用盒盖体。该方案中,收纳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树脂制主体无菌地收纳于树脂制的收纳用盒 中,作业人员打开收纳用盒盖体将树脂制主体从收纳用盒主体取出,或在收纳于收纳用盒 主体的状态下用于霉菌检查。本发明的第3方案是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制盖 体是薄膜或自由滑动的板状体。另外,本发明的第4方案是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用盒盖体是薄膜或自由滑动的板状体。该方案中,树脂制盖体是薄膜时,薄膜的周边固定粘接于形成树脂制主体的开口 部的树脂制主体的周边顶上部,将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密封。如果从树脂制主体的周边顶 上部剥离覆盖开口部的薄膜,则开口部处于打开的状态。例如通过使用粘贴胶带再次粘接 薄膜与树脂制主体的周边顶上部,或使用能嵌合于薄膜的周边与树脂制主体的周边顶上部 的重合部的固定部件,打开的开口部可以再次关闭。另外,树脂制盖体是自由滑动的板状体时,板状体被设置于树脂制主体内壁的凹 槽滑动式地引导,覆盖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而密封。使覆盖开口部的板状体向与树脂制主 体的底面平行的方向滑动时,开口部处于打开的状态。通过使板状体滑动到原来的位置,打 开的开口部可以再次关闭。本发明的第5方案是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霉菌检测 用培养基是琼脂培养基,所述琼脂培养基的琼脂浓度为1. 15% 1. 35%。通常的琼脂培 养基的琼脂浓度为1.5% 1.6%,相对于此,上述方案中,将琼脂浓度设定为1. 15% 1.35%,使其较软。本发明的第6方案是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收纳有所述 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树脂制主体的内底面上,具有将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内部在俯视下分割 成多个区域的分隔部,在所述经分割的各区域中载置一粒谷物。即,该方案中,树脂制主体 的内底面被分隔部分割成多个区域,在各区域收纳霉菌检测用培养基。本发明的第7方案是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的 高度方向的尺寸比所述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厚度尺寸大。即,该方案中,收纳于各区域的霉 菌检测用培养基与收纳于邻接的区域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不接触,收纳于各区域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相对于收纳于其他区域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彼此独立。本发明的第8方案是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制主 体在俯视下为矩形。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由于用与主体整体安装的盖体进行开口部的开关操作, 在霉菌培养用容器中放置检查粒,所以检查粒的放置作业迅速且简易。由此,检查粒的放置 作业的操作性优异,所以可以防止放置作业中的培养基污染。因此,无需洁净工作台等用于 防止培养基污染的特别的仪器·器材,即使在贮藏仓库内或贮藏仓库外的比较洁净的房间 等中也可以实施发霉谷物的识别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收纳有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树脂制主体收纳于树脂制的 收纳用盒中,所以可以防止保管霉菌培养用容器时的树脂制主体破损。根据本发明的第3、第4方案,盖体是薄膜或自由滑动的板状体,所以可以容易且 迅速地进行开口部的开关作业。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通过将琼脂培养基的琼脂浓度设定为1. 15% 1. 35%, 达到可以将检查粒的一部分埋入培养基中的硬度,所以可以固定检查粒在培养基上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霉菌检测用培养基被分割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载置1粒 检查粒,所以检查粒在培养基上的定位容易,可以加快霉菌的检查作业。另外,各检查粒按 照各区域分离放置,所以即使在相同的霉菌培养用容器中排列其他种类的试样,也容易进 行试样的识别判断。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分隔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比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厚度尺 寸大,所以即使霉菌培养用容器的保管状态无法维持水平,也可以防止载置于特定区域的 试样移动到其他区域。另外,由于分隔部从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面突出,所以可以抑制于规 定的试样产生的霉菌进出于邻接的其他区域。因此,可以更正确地把握发霉的检查粒的比 例,进而也可以在一个霉菌培养用容器中对应多个种类或多个批次的试样检查。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由于树脂制主体在俯视下是矩形,所以与培养皿等具有 弯曲部的树脂制主体相比,即使主体整体面积大致相同,也可以设置多个具有均勻面积的 区域,即可以增加检查粒的放置数量。由此,由于在一个霉菌培养用容器中增加检查对象, 所以检查精度提高。另外,由于可以使各区域的面积均勻化,所以可以抑制发育的霉菌向邻 接试样扩大,从而可以确实地识别确认发霉的试样。
图1图(a)是用于本发明第1实施方案例的简易识别方法的霉菌培养用容器的 平面图,图(b)是用于本发明第1实施方案例的简易识别方法的霉菌培养用容器的截面图。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案例的简易识别方法的开口部的开口工序的说明图。图3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案例的简易识别方法的试样载置工序的说明图。图4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案例的简易识别方法的关闭开口部的工序的说明图。图5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案例的简易识别方法的保管工序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霉状态的图。图7图(a)是用于本发明第2实施方案例的简易识别方法的霉菌培养用容器的平面图,图(b)是用于本发明第2实施方案例的简易识别方法的霉菌培养用容器的截面图。符号说明1霉菌培养用容器2主体3盖体4霉菌检测用培养基5开口部7分隔部8分隔部11霉菌培养用容器12收纳用盒主体13收纳用盒盖体15开口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然后,使用
本发明实施方案例的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例包括下述工序准备霉菌培养用容器的工序,所述霉菌 培养用容器具有收纳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树脂制主体和将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密封 的树脂制盖体;将被所述树脂制盖体密封的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开口的工序;从所述 被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霉菌检测用培养基载置米粒的工序;用所述树脂制盖体覆盖所述被 开口的开口部再次关闭所述开口部的工序;和在室温下保管所述霉菌培养用容器来培养霉 菌的工序。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例中使用的霉菌培养用容器1如图1 (a) (b)所示,由树脂 制的主体2与薄膜状的树脂制盖体3构成,所述树脂制盖体3具有与主体2的俯视形状对 应的形状。主体2内部填充有作为琼脂培养基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与主体2的底面大 致平行的平面部6朝向主体2外侧地周设于主体2的开口部5侧的周边。周设于开口部5 的平面部6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另外,与主体2的底面大致平行的矩形的平板部9朝向 主体2的外侧突设在位于相对于主体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2个平面部6中的一个平 面部6。进而,平板部9的表面形成有向盖体3侧突出的2个突起。薄膜状的盖体3固定粘接于平面部6,从而主体2的开口部5被密封。另一方面, 薄膜状的盖体3未固定粘接于平板部9。因此,作业人员利用所述突起抓持未固定粘接于平 板部9的盖体3的部分后,将所述部分向主体2的长度方向拉伸,由此可以使盖体3从主体 2容易地剥离。另外,盖体3的表面上,在对应于平板部9的位置设置有记入部位21。记入部位21 例如用于记载霉菌培养用容器1的批次号或检查粒20的试样名等。此处,记入部位21是 将白色涂料涂布于盖体3的表面得到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1实施方案例的主体2的 尺寸包括平面部6与平板部9为125mmX 55mm,深度为10mm。被盖体3密闭的主体2的内部及收纳于主体2内部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均为灭 菌状态。因此,只要不使盖体3从平面部6剥离,霉菌培养用容器1为主体2内部及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不发生污染的结构。另外,主体2的内底面上,在相对于主体2的长度方向平 行的方向上等间隔地立设4条分隔部7,在相对于主体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立设4条 分隔部8,主体2内部被分割成25个区域。所述分隔部7、8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为主体2的 深度尺寸以下,且比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厚度尺寸大。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只要是能用于从谷物分离霉菌及酵母和计算菌数的培养基 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一般使用的培养基是例如YM琼脂培养基。另外,优选的霉菌 检测用培养基4中,基于作为与食品腐烂相关的丝状菌或酵母的计算·分离用的选择培养 基适合、可以抑制扩大性霉菌发育的观点,可以举出DRBC(二氯喃玫瑰红氯霉素,Dichlor an-Rose-bengal-Chloramphenicol)琼脂培养基;基于适合从干燥或半干燥状态的食品分 离嗜干性丝状菌进行计算、可以抑制扩大性霉菌发育的观点,可以举出DG18( 二氯喃甘油, Dichloran-Glycerol)琼脂培养基;基于适合将作为霉毒的黄曲霉毒素产生性的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迅速分离·计算菌数的观 点,可以举出 AFPA(Aspergillus Flavus/Parasiticus Agar)培养基等。作业人员在保管于贮藏仓库的米中,用纸箱从怀疑发霉的批次中采集米试样,利 用肉眼观察有无发霉。但是,难以判断有无发霉时,作业人员将采集的米粒拿往仓库附近的 较洁净的房间。然后,如图2所示,拿起预先在房间里准备的霉菌培养用容器1,当场从平面 部6剥离盖体3将密封的开口部5开口。此时,可以使盖体3从主体2完全分离,但从使下 述关闭开口部5的工序的作业性容易的观点来看,优选不使盖体3从主体2完全分离,以不 给在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上排列米粒带来障碍的程度,使盖体3的一部分预先固定粘接于 主体2的平面部6。然后,如图3所示,作业人员用镊子采取用纸箱采集得到的米粒。即,用该镊子采 取的米粒是检查粒20。然后,作业人员将检查粒20轻轻挤压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表面, 一粒粒排列放置于各区域。从将各检查粒20的下部埋入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来防止各检查 粒20在霉菌培养用容器1内翻动的观点来看,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琼脂浓度为1. 15% 1. 35%,从确实地防止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破裂使检查粒在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中的载置 作业变容易的观点来看,优选为1. 20% 1. 30%。如图4所示,作业人员在全部的25个区域中载置检查粒20后,将盖体3恢复到将 开口部5开口前的位置,再次关闭开口部5,所述盖体3不从主体2完全分离,使一部分固定 粘接于主体2。盖体3的周边部与主体2的平面部6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 出用粘贴胶带进行的粘接、利用安装能嵌合到盖体3的周边部与主体2的平面部6的重合 部的固定部件进行的固定等。图4所示的实施方案例中使用固定部件10。将盖体3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关闭开口部5后,如图5所示,作业人员将霉菌培养用 容器1在所述比较洁净的房间中于室温下保管48 72小时,观察记录发霉情况。另外,根 据需要,预先用照相机等拍摄记录照片。培养48 72小时后,在25粒检查粒20中,例如在确认1/5以上小于半数的霉菌 发育的情况下,判定为发霉试样有疑似,根据需要再次实施试验。25粒检查粒20中,例如 在半数以上确认霉菌发育的情况下,判定为发霉试样,对应的批次实施废弃等规定的处置。 另外,25粒检查粒20中,确认霉菌发育的检查粒例如小于1/5的情况下,判定为未发霉试 样。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后的霉菌培养用容器1不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灭菌处理,例如用市售的氯系漂白剂浸渍处理后,能直接废弃。然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案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例 相同的构成因素标记相同的符号。第1实施方案例中,使用由填充有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 的树脂制主体2与薄膜状树脂制盖体3构成的霉菌培养用容器1,但代替该容器,在第2实 施方案例中,如图7所示,使用具有树脂制收纳用盒主体12和薄膜状的树脂制收纳用盒盖 体13的霉菌培养用容器11,所述收纳用盒主体12将填充有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树脂制 主体2收纳于内部,所述树脂制收纳用盒盖体13具有与收纳用盒主体12的俯视形状相对 应的形状。第2实施方案例中,与收纳用盒主体12的底面大致平行的平面部16朝向收纳用 盒主体12外侧周设于收纳用盒主体12的开口部15侧的周边。周设于开口部15的平面部 16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另外,与收纳用盒主体12的底面大致平行的矩形的平板部19朝 向收纳用盒主体12的外侧突设在位于相对于收纳用盒主体1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2 个平面部16中的一个平面部16。薄膜状的收纳用盒盖体13固定粘接于平面部16,由此收 纳用盒主体12的开口部15被密封。因此,薄膜状的盖体3未固定粘接于主体2的平面部 6。另外,如图7所示,收纳用盒盖体13设置有2处主体挤压部22。主体挤压部22是 设置于收纳用盒盖体13的主体2侧的矩形突起,设置在与远离平板部19的主体2侧壁的 角部对向的位置。从上方挤压将主体挤压部22收纳于收纳用盒主体12的主体2侧壁的角 部,由此主体2被支撑于收纳用盒主体12内。从而防止主体2在收纳用盒主体12内移动。薄膜状的收纳用盒盖体13未固定粘接于平板部19。因此,作业人员抓持未固定粘 接于平板部19的收纳用盒盖体13的部分后,将所述部分向收纳用盒主体12的长度方向拉 伸,由此可以使收纳用盒盖体13容易地从收纳用盒主体12剥离。另外,收纳用盒盖体13中,在与平板部19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记入部位21。记入部 位21例如用于记载霉菌培养用容器11的批次号或检查粒20的试样名等。此处,记入部位 21是将白色涂料涂布于收纳用盒盖体13表面得到的。被收纳用盒盖体13密闭的收纳用盒主体12的内部及收纳于主体2内部的霉菌检 测用培养基4均为灭菌状态。因此,只要收纳用盒盖体13不从平面部16剥离,霉菌培养用 容器11为收纳用盒主体12内部及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不污染的结构。另外,与上述第1实 施方案例相同,在主体2的内底面,在相对于主体2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等间隔地立设4 条分隔部7,在相对于主体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等间隔地立设4条分隔部8,主体2内 部被分割成25个区域。所述分隔部7、8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为收纳用盒主体12的深度尺寸 以下,且比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厚度尺寸大。以下,没有图示,说明使用霉菌培养用容器11的第2实施方案例的各工序。首先, 从平面部16剥离收纳用盒盖体13,将密封的开口部15开口。此时,为了使下述的关闭开口 部15的工序的作业性容易,优选收纳用盒盖体13不从收纳用盒主体12完全分离,以不给 将收纳霉菌检测培养基4的主体2从霉菌培养用容器11取出带来障碍的程度,预先使其一 部分固定粘接于收纳用盒主体12的平面部16。然后,作业人员在收纳于收纳用盒主体12的主体2的平板部9与收纳用盒主体12 之间形成的空隙插入手指,抓持主体2的平板部9,将主体2从霉菌培养用容器11取出。然后,在取出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表面排列检查粒。在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表面排列检查粒后,将主体2恢复到收纳用盒主体12内 的原来的位置,将盖体13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次关闭开口部15,所述盖体3的一部分预先 固定粘接于收纳用盒主体12的收纳用盒。收纳用盒盖体13的周边部与收纳用盒主体12 的平面部16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与第1实施方案例相同,例如可以举出利用粘贴 胶带进行的粘接、利用安装能嵌合到收纳用盒盖体13的周边部与收纳用盒主体12的平面 部16的重合部的固定部件进行的固定等。关于随后的霉菌培养用容器11的保管工序及有 无发霉的判定方法,与第1实施方案例相同。然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案例。在上述第1实施方案例及第2实施方案例 中,霉菌培养用容器1、11的盖体3、收纳用盒盖体13使用薄膜状构件,盖体3、收纳用盒盖 体13固定粘接于主体2、收纳用盒主体12的平面部6、16,但代替该薄膜状构件,也可以为 下述方案,即将盖体、收纳用盒盖体设定为自由滑动的板状体,使盖体、收纳用盒盖体滑动, 从而进行开口部5、15的开关操作。上述第1实施方案例及第2实施方案例中,检查对象为米,但为谷物即可,不限定 于米,例如也能用于麦、豆。上述第1实施方案例及第2实施方案例中,主体2的25个区域的所有培养基中载 置同种检查对象,但例如也可以载置与米和豆等不同种类的检查对象。另外,设置于主体2 的区域数不限定于25,能通过改变分隔部7、8的个数来适当变更区域数。进而,上述第1实 施方案例及第2实施方案例中,将各检查粒20的一部分埋入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但可以不 埋入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仅将检查粒20载置于其表面,此时,提高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 琼脂浓度,将霉菌检测用培养基4的硬度设定为高于上述第1实施方案例及第2实施方案 例即可。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案例及第2实施方案例中,记入部位21是在盖体3、收纳 用盒盖体13的表面涂布白色涂料得到的,但代替该记入部位,也可以将所述表面加工成凹 凸,具有磨砂状外观的记入部位,还可以根据需要不设置记入部位。进而,上述第1实施方 案例及第2实施方案例中设置平板部9、19,也可以适当省略。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案例 中,将主体2从霉菌培养用容器11取出排列检查粒,但代替该方法,也可以在将主体2收纳 于霉菌培养用容器11的状态下排列检查粒。实施例然后,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公开的事项。(实施例1)·使用的霉菌培养用容器图1所示的霉菌培养用容器S卩,使用包括收纳有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主体与将该主体的开口部密封的薄膜状 盖体的容器。·使用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DRBC琼脂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0. Og/L胨.........5. Og/L磷酸二氢钾...1.Og/L
硫酸镁.....0. 5g/L二氯喃......0. 002g/L玫瑰红 …0.025g/L氯霉素......0. 100g/L琼脂..........13. Og/L精制水..........1. OLpH 5. 6 士 0.2关于调制方法加热溶解后,在121°C下高压灭菌15分钟,调制DRBC琼脂培养基。灭菌后,自然冷却至50°C后,充分搅拌DRBC琼脂培养基,分注到灭菌后的霉菌培 养用容器所具有的25个区域。此时,各区域的分注量是使DRBC琼脂培养基的厚度尺寸比 形成25个区域的分隔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小。分注后,根据规定的方法用薄膜状盖体密封 开口部,制作上述霉菌培养用容器。预先准备该霉菌培养用容器,保管在规定的保管场所, 以在需要时能立刻使用。保管于贮藏库的贮藏精米中,针对怀疑发霉的批次,使用纸箱采集批次的一部分。 通过肉眼观察纸箱上的精米粒,确认有无发霉。然后,对于用肉眼观察难以判断有无发霉的 试样,为了使用霉菌培养用容器判断有无发霉,将纸箱上的精米粒从贮藏库转移到比较洁 净的房间。然后,将预先保管于房间内的霉菌培养用容器的盖体从主体剥离,从而将密封的 霉菌培养用容器的开口部开口。开口后,从纸箱上的精米粒任意选择25粒,分别排列于上 述霉菌培养用容器的被分割成25个区域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然后,安装能嵌合于盖体的 周边部与主体的平面部的重合部的部件,从而用所述盖体再次关闭开口部。接着,将霉菌培 养用容器在室温下保管72小时,培养霉菌。其结果示于图6。(实施例2)除使用以下所示的YM培养基作为霉菌检测用培养基以外,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试 验条件及批次实施精米粒的霉菌培养。·使用的霉菌检测用培养基=YM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5. Og/LSoytone (乂 4 卜 >,大豆胨).........6. Og/L麦芽膏........5. 0g/L酵母膏........1. 0g/L琼脂..........16. 0g/L玫瑰红、链霉素、氯霉素 适当添加精制水.............IL关于调制方法加热溶解后,在121°C下高压灭菌15分钟,调制YM培养基。没有图示,实施例2中,分别排列于上述霉菌培养用容器内的25个区域的共计25 粒精米粒中,可以观察到8粒发霉。(比较例)除将DRBC琼脂基础培养基中的琼脂添加量设定为现有组成的15.Og/L以外,制作与实施例1使用的培养基相同的DRBC琼脂培养基。将该DRBC琼脂培养基在 121°C下高压灭菌15分钟。灭菌后,将DRBC琼脂培养基自然冷却到50°C后,充分搅拌,分注 于5张灭菌过的培养皿。比较例中,使用填充了该DRBC琼脂培养基的5张培养皿作为霉菌 培养用容器。在较洁净的房间中,针对各5张培养皿,取下培养皿的盖体,与实施例相同地 从纸箱上的精米粒中任意分别选择5粒,在培养基上排列精米粒,使得肉眼观察时为大致 均等的间隔。然后,在培养皿主体盖上盖体,与实施例相同地在室温下保管72小时。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中,将排列于一个培养皿中的精米粒设定为5粒的原因在 于1)培养皿是俯视下的球形,为了确保精米粒间的距离而无法在培养基周边部排列较多 的精米粒;幻培养皿的内底面未被多个分隔部分隔,为了抑制生长的霉菌到达邻接的其他 精米粒而必须充分确保上述精米粒间的距离。在1个培养皿排列6粒以上的状态下,规定的 精米粒上发霉时,生长的霉菌容易到达邻接的其他精米粒,无法判断发霉的精米粒的比例。实施例1中,如图6所示,25粒精米粒中观察到9粒发霉,实施例2中,25粒精米 粒中观察到8粒发霉。S卩,实施例1、2中,确认1/5以上小于半数霉菌发育,所以实施例1、 2的任一种情况下,用纸箱采样后的批次可以判断为疑似发霉。另外,实施例1、2的任一个 中,霉菌检测用培养基均未见给有无发霉的判断带来困难的培养基污染,能准确地判断。认 为原因在于能迅速进行利用盖体的开口部的开关作业。另一方面,没有图示,比较例是与实施例相同的批次,观察到4张精米粒发霉的培 养皿与1张不发霉的培养皿。因此,明确了比较例中只要不增加培养皿的张数,就无法确保 有无发霉的检查精度,用1张培养皿时,与1张实施例的霉菌培养用容器相比较,检查精度 差。另外,比较例中,可见培养基污染,与实施例相比,作为检查粒的精米粒有无发霉的判断 比较困难。进而,比较例中,因培养基污染而难以测定发霉的精米粒数,均无法判断是否应 判定为疑似发霉的批次,还是应判定为发霉试样的批次。认为原因在于不能迅速地进行利 用盖体的开口部的开关作业或排列精米粒的作业。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可以在不依赖于作业人员的经验、且不使用特别的仪器的情况下简易且精 度良好地确认有无发霉,所以在识别发霉的贮藏谷物的领域中利用价值高。
权利要求
1.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霉菌培养用容器的工序,所述霉菌培养用容器具有收纳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树脂 制主体与将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密封的树脂制盖体;将被所述树脂制盖体密封的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开口的工序;从所述被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霉菌检测用培养基载置谷物的工序;和用所述树脂制盖体覆盖所述被开口的开口部后,在室温下保管所述霉菌培养用容器的 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代替所述树脂制盖体, 具有将所述树脂制主体收纳于内部的树脂制收纳用盒主体与密封所述收纳用盒主体的开 口部的收纳用盒盖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制盖体是薄 膜或自由滑动的板状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用盒盖体是 薄膜或自由滑动的板状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霉菌检测用培养 基是琼脂培养基,所述琼脂培养基的琼脂浓度是1. 15% 1. 3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收纳所述霉菌检测 用培养基的树脂制主体的内底面上,具有将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内部在俯视下分割为多个区 域的分隔部,在所述经分割的各个区域载置一粒谷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的高度方 向的尺寸比所述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厚度尺寸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霉谷物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制主体在俯视下 为矩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霉谷物的识别方法,其不依赖于作业人员的经验,能高精度地进行霉菌检查,并且霉菌检查作业简易,无需特别的微生物检查设施或仪器·器材。一种发霉谷物的简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霉菌培养用容器的工序,所述霉菌培养用容器具有收纳霉菌检测用培养基的树脂制主体与将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密封的树脂制盖体;将被所述树脂制盖体密封的所述树脂制主体的开口部开口的工序;从所述被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霉菌检测用培养基载置谷物的工序;和用所述树脂制盖体覆盖所述被开口的开口部后,在室温下保管所述霉菌培养用容器的工序。
文档编号C12Q1/04GK102051403SQ20101053384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0日
发明者一户正胜, 法月广子 申请人:比奥特斯特株式会社, 财团法人日本榖物检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