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珠茶炒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237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珠茶炒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珠茶炒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茶叶加工机械,尤其涉及一种珠茶炒干机。背景技术
珠茶是“圆炒青”的一种,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身骨重实,如同珍珠,香高味浓,经久耐泡,叶衣完整、黄绿明亮。其制作工序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其中干燥工序通常由珠茶炒干机完成。现有珠茶炒干机的结构包括炉灶、锅体及弯轴组件和传动箱,炉灶上具有两只圆锅,传动箱设置在两锅的中间,每只圆锅都有独立的热源装置。弯轴组件主要包括上炒板与下炒板,它们由相应的夹具固紧在弯轴上。弯轴的一端与传动机构相联,弯轴的另一端由滑动轴承座支承。传动箱内的传动系统包括一级三角胶带和二级园柱齿轮, 通过连杆、摆杆、下拉杆、摆臂、牙嵌式离合器等使半轴摆动输出,最后带动炒板工作。现有珠茶炒干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机作业,费时费力效率低,不能适应流水线生产的发展需要,进料、出料均需人工操作,严重制约了珠茶产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珠茶炒干机,该机具有自动化流水生产作业的优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这种珠茶炒干机的结构, 包括机架、炒锅、弯轴组件和热源装置,所述弯轴组件中弯轴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机架的轴承座上,该弯轴上紧固有与炒锅锅体相匹配的炒板,其特征是所述炒锅经两侧的上连接板悬挂在所述弯轴上,在机架与炒锅之间设有驱动气缸,所述热源装置紧贴式安装在所述炒锅的底壁上;所述炒锅的锅口上设有挡茶环边,挡茶环边上设有接料斗和溜茶口 ;在所述弯轴上设有一行程挡铁,该行程挡铁与一不接触行程开关相匹配。具体实施时,所述驱动气缸的一端与机架铰接固定,另一端铰接固定在一与所述炒锅的锅沿紧固连接的下连接板上。具体实施时,所述机架上具有两只驱动气缸,它们分别经下连接板对称安装在炒锅两侧的锅沿上。具体实施时,在所述接料斗的上方设有自动计量输料装置,自动计量输料装置的加料漏斗出口与该接料口相匹配。具体实施时,所述行程挡铁可调式紧固在所述弯轴的一端,所述不接触行程开关固定安装在机架上。具体实施时,所述热源装置为电炉盘,该电炉盘为铝盘式内铸电热管结构,电炉盘的边缘设有热电偶,电热管的引出电线安装在动触头上,与动触头相匹配,在机架上装有静触头。作业时,炒锅翻转出茶时动触头和静触头相脱离,使热源装置处于断电状态,炒锅复位后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处于通电状态。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从自动流水线制作珠茶的理念出发,对原珠茶炒干机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创新性之处主要在于增设驱动气缸使炒锅能向上翻转90 度呈直立状,实现自动溜茶,与此同时,利用行程挡铁和不接触行程开关17的配合对炒板的位置进行控制,使茶叶能全部、直接落入下方的输送带内,该输送带把炒好的茶叶输出。 再者,在炒锅接料口上方设置带有自动计量输料装置后,使现有珠茶炒干机实现了自动流水线制作珠茶的功能。

为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出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机架1、驱动气缸2、炒锅3、挡茶环边4、下连接板5、上连接板6、弯轴7、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出茶门81,加料漏斗9、测温探头10、动触头11、静触头12、热源装置13、 炒板14、输送机15、行程挡铁16、不接触行程开关17,接料斗18,溜茶口 19。
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并结合图2。本实施例的珠茶炒干机结构由机架1、驱动气缸2、炒锅3 和挡茶板4构成,机架1呈前低后高状,弯轴组件中的弯轴7两端设置在机架1上的两只轴承座上。炒锅3经两片上连接板6悬挂在弯轴7的两侧,锅体落入机架1的锅穴内,弯轴7 的弯部伸入炒锅3的锅腔内,在弯轴7的弯部上固定设置炒板14。炒锅3的数量可视情而定,一般为2只,俗称双锅珠茶炒干机。在炒锅3的锅口整体式设有挡茶环边4,在挡茶环边 4的最高处设置接料斗18,在挡茶环边4的最低处开设溜茶口 19。在机架1与炒锅3之间设置驱动气缸2。最好是设置两只对称状的驱动气缸2,驱动气缸2 —端固定在机架1上,驱动气缸2的另一端与下连接板5相铰接,下连接板5用紧固件固定在炒锅3的锅沿上。热源装置13可采用电炉盘,该电炉盘为铝盘式内铸电热管结构,电炉盘的边缘设有热电偶,电热管的引出电线安装在动触头11上。与动触头11相匹配,在机架1上装有静触头12。作业时,炒锅3翻转出茶时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相脱离,使热源装置13处于断电状态,炒锅3复位后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闭合,处于通电状态。为确保炒锅3内的茶叶能全部溜尽,而防止炒板14阻挡茶叶下落,设置了炒板14 的位置控制装置,即行程挡铁16和不接触行程开关17。该行程挡铁采用紧固件可调式紧固在弯轴7的自由端,与此相匹配,将不接触行程开关17固定安装在机架1相应位置上。 作业时,根据制茶工艺要求设定炒制时间,由时间继电器控制,当炒制时间到,炒板14的不接触行程开关17起作用,这时炒板位置到达垂直位置时,炒板14的驱动电机停转,炒板14 处于垂直于地面位置(如不在垂直位置可调整行程挡铁16或不接触行程开关17的位置来解决),同时,翻炒锅机构动作,使炒锅3转到垂直于地面位置,使茶叶溜下到达下面的输送机15中,停留几秒钟后,炒锅3复位,炒板14暂时不动,当加好茶叶后,炒板14开始运动, 这时新一轮炒茶开始,并开始新一轮计时。本机在自动流水线上具体应用时,可在接料斗18入口的上方设置一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下的加料漏斗9出口与该接料斗18的入口相匹配。按照制茶工艺要求,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能定时定量向接料斗18输送原料茶叶,即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具有如下设计功能设有一计量传感装置称重,当进入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内的原料茶叶达到一定量后,输叶上通道即时关闭,当到达炒制时间,炒锅3翻转出尽茶叶并复位后,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的出茶门81随即打开而向下输出原料茶叶,原料茶叶经加料漏斗 9、接料斗18进入炒锅3。另外,可在溜茶口 19的下方设置输送带,与后续工序相连接。测温探头10可视情设置,它设置在热源装置13的相应处,以检测动态锅温,向控制系统提供温度信息。本机工作过程如下由若干台珠茶炒干机组成的流水线,通过安装在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上方的输送机构组成的茶叶分配机构,把待加工茶叶向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 (即料筒)按序装料。在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的出茶口上装有气动或电动的出茶门81,茶叶按序输入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当达到设定重量后,茶叶分配机构转向另一台珠茶炒干机输料。 在工作前先设定炒制时间,当开始炒制后(如图1所示状态),经过预先设定时间,而到达炒制时间终了。装于弯轴7端部的不接触行程开关17发出信号,弯轴7的驱动电机停转,使炒板14停止运动并处于垂直于地面位置,驱动气缸2动作使炒锅3竖起,茶叶从炒锅3与炒板14间的间隙溜下到达输送机15的输送带面上而输出。经过很短时间茶叶溜完,炒锅 3复位,炒板14停在垂直位置保持不动,这时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下的出茶门自动打开,茶叶经加料漏斗9进入接料斗18内,而进入炒锅3内,实现加料、加料完成炒板开始运动,进行第二轮炒茶。炒锅3的温度由热电偶通过温控仪控制,并按工艺要求设定。
权利要求1.一种珠茶炒干机,包括机架(1)、炒锅(3)、弯轴组件、热源装置(13),所述弯轴组件中弯轴(7)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机架(1)的轴承座上,该弯轴(7)上紧固有与炒锅C3)锅体相匹配的炒板(14),其特征是所述炒锅C3)经两侧的上连接板(6)悬挂在所述弯轴(7) 上,在机架(1)与炒锅C3)之间设有驱动气缸O),所述热源装置(1 紧贴式安装在所述炒锅(3)的底壁上;所述炒锅(3)的锅口上设有挡茶环边,挡茶环边上设有接料斗(18)和溜茶口(19);在所述弯轴(7)上设有一行程挡铁(16),该行程挡铁(16)与一不接触行程开关 (17)相匹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珠茶炒干机,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气缸O)的一端与机架 (1)铰接固定,另一端铰接固定在一与所述炒锅(3)的锅沿紧固连接的下连接板( 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珠茶炒干机,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气缸( 具有两只, 它们分别经下连接板( 对称安装在炒锅( 两侧的锅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珠茶炒干机,其特征是在所述接料斗(18)的上方设有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自动计量输料装置(8)的加料漏斗(9)的出口与所述接料斗(18)的进口相匹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珠茶炒干机,其特征是所述行程挡铁(16)可调式紧固在所述弯轴(7)的一端,所述不接触行程开关(17)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珠茶炒干机,其特征是所述热源装置(13)为电炉盘,该电炉盘为铝盘式内铸电热管结构,电炉盘的边缘设有热电偶,电热管的引出电线安装在动触头(11)上,与动触头(11)相匹配,在机架(1)上装有静触头(12)。
专利摘要一种珠茶炒干机,包括机架、炒锅、弯轴组件和热源装置,所述弯轴组件中弯轴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机架的轴承座上,该弯轴上紧固有与炒锅锅体相匹配的炒板。所述炒锅经两侧的上连接板悬挂在所述弯轴上,在机架与炒锅之间设有驱动气缸,所述热源装置紧贴式安装在所述炒锅的底壁上;所述炒锅的锅口上设有挡茶环边,该挡茶环边上设有接料斗和溜茶口;在所述弯轴上设有一行程挡铁,该行程挡铁与一不接触行程开关相匹配。本实用新型从自动流水线制作珠茶的理念出发,对原珠茶炒干机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创新性之处主要在于增设驱动气缸使炒锅能向上翻转90度呈直立状,炒板能自动停在垂直状态实现自动溜茶,使现有珠茶炒干机具有了自动流水线制作珠茶的功能。
文档编号A23F3/06GK202190692SQ2011202897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0日
发明者周金亮, 程玉明, 赵祖光 申请人:程玉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