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营养米糊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复合型营养米糊的制作方法涉及的是一种食品的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复合型营养米糊的制作方法。称取一定质量的发芽糙米,再加入发芽糙米质量20-50%的黑米,混合均匀,加入8-10倍清水浸泡10-12小时,浸泡水温35-40℃,浸泡过程中每隔3小时搅拌一次。浸泡结束后将物料加热到50-55℃,用胶体磨磨成米浆,在米浆中加入0.1%的β-环状糊精,6-8%的白砂糖,搅拌溶解,再加热到100℃,保持20-30分钟,然后趁热灌装,再经沸水浴灭菌5分钟即得成品。本发明的复合型营养米糊,米香浓郁、口感细腻、香甜适口,有效解决了糙米口感不佳的不足,是一种集营养、保健于一身的新型健康食品。
【专利说明】一种复合型营养米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食品的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复合型营养米糊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我国有一多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我国人民喜食精白米,因精白米口感好、易消化,但缺乏一些对人体健康重要的营养成分。稻米中约64%的营养素和绝大多数生理活性成分聚积在皮层和胚中,随着白米精度的提高,营养素和生理活性成分含量会下降,甚至消失。因人们过分注重口感而忽略营养性,现已发现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的群众的营养缺乏症有增加趋势,体质有所下降。第3次全国营养调查表明,我国居民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 Ca,Fe, Zn等主要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达不到要求,其原因与过分精食主粮关系很大。糙米与精白米相比,在结构上,除有富含淀粉的胚乳外,还有种皮、糊粉层和胚等组织结构,且有生命活力。在营养价值上,糙米除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外,还含丰富的功能性成分,如Y -氨基丁酸、肌醇、谷维素、维生素E等多种活性物质,而白米中不含这些功能成分,或含量较低。在食用性上,糙米含较多的粗纤维和糠蜡,吸水膨胀性较差、出饭率低、粘性差、颜色深,还因糙米有特殊的气味和质地较硬而不受欢迎。
[0003]发芽糙米,就是发了芽的糙米。将糙米在一定温度、湿度下进行培养,待糙米发芽到一定程度时将其干燥,所得到的由幼芽和带糠层的胚乳组成的制品即称为发芽糙米。糙米在萌发过程中,经历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米胚中束缚态的酶被释放或活化,同时又形成新的酶,贮藏物质在酶作用下转变成供胚生长所需的物质。在此过程中,中间产物形成,物质之间也发生相互转变,糙米中原有的谷胱甘肽含量增加,还有肌醇、植物留醇等活性物质生成,具保健功能的GABA生成。发芽糙米与糙米和精白米相比,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E和矿质元素钾、 钠、铁、锌等,还含多种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成分,如Y -氨基丁酸、谷胱甘肽、谷维素和阿魏酸等,故发芽糙米的营养价值超过糙米,更胜于白米。发芽后,稻米的吸水性、蒸煮性和口感也大大改善,其食用性接近白米。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高质量、口感好的复合型营养米糊的制作方法。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称取一定质量的发芽糙米,再加入发芽糙米质量20-50%的黑米,混合均匀,加入8-10倍清水浸泡10-12小时,浸泡水温35-40°C,浸泡过程中每隔3小时搅拌一次。浸泡结束后将物料加热到50-55°C,用胶体磨磨成米浆,在米浆中加入O. 1%的β -环状糊精,6-8%的白砂糖,搅拌溶解,再加热到100°C,保持20-30分钟,然后趁热灌装,再经沸水浴灭菌5分钟即得成品。
[0006]本发明的复合型营养米糊,米香浓郁、口感细腻、香甜适口,有效解决了糙米口感不佳的不足,是一种集营养、保健于一身的新型健康食品。
具体实施方案
[0007]称取10公斤发芽糙米、3公斤黑米,混合均匀,加入130公斤清水浸泡10小时,浸泡水温35°C,浸泡过程中每隔3小时搅拌一次。浸泡结束后将物料加热到55°C,用胶体磨磨成米浆,在米浆中加入O.1%的β -环状糊精,8%的白砂糖,搅拌溶解,再加热到100°C,保持25分钟,然后趁热灌装,再经沸水浴灭菌5分钟即得成品。
【权利要求】
1. 一种复合型营养米糊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称取一定质量的发芽糙米,再加入发芽糙米质量20-50%的黑米,混合均匀,加入8-10倍清水浸泡10-12小时,浸泡水温35-40°C,浸泡过程中每隔3小时搅拌一次,浸泡结束后将物料加热到50-55°C,用胶体磨磨成米浆,在米浆中加入O. 1%的β -环状糊精,6-8%的白砂糖,搅拌溶解,再加热到100°C,保持20-30分钟,然后趁热灌装 ,再经沸水浴灭菌5分钟即得成品。
【文档编号】A23L1/09GK103478559SQ201310415863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3日
【发明者】吕伟民, 赵云财, 闫颖, 李娜, 鞠培鸿, 栗伟, 李振林, 张欣 申请人: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