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13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所述多联产系统包括薄层养殖系统和温室系统;所述薄层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装置和循环系统,所述养殖装置包括底面和相应的支撑框架;所述养殖装置与循环系统呈闭环连接;所述温室系统位于养殖装置下方。本实用新型将薄层养殖系统支撑框架作为温室系统结构主体,将薄层养殖系统与温室系统结合,在进行微藻养殖的同时,开展动植物养殖,实现了土地的立体化、资源化利用,为发展生态能源、生态农业开辟了新模式。
【专利说明】一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光合微生物/植物细胞可以利用太阳能、水和简单的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及氢气、氧气、甲烷等形式的无机物。微藻是一类个体微小的光能自养型/兼养型、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生物,具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0003]规模化、高产养殖是制约微藻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低成本、高效养殖系统的开发是微藻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现阶段立体光生物反应器仍普遍存在着成本高、不易放大等问题,当前众多企业仍继续沿用传统的“跑道池”进行微藻规模化养殖。传统跑道池多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浅池,池中藻液一般为15?30cm深,通过滚筒状搅拌桨对藻液进行持续搅拌(Borowitzka, 1999),从而实现整池藻液的循环流动,以使藻液中藻细胞及各营养物分布均一,并增大藻细胞见光率。但应用跑道池的养殖产量一直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池中藻液深度大,阳光摄入液面几厘米后即衰减为零,仅表面薄层藻细胞可见光,进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藻液混合动力仅靠搅拌桨提供,使得藻液在竖直方向上的混合度较差,表层细胞见光过剩、生长受到抑制,而底层细胞见光不足、生长受到限制。此外,应用跑道池的养殖终浓度亦不理想(仅约0.5g/L,US5981271),导致收集、脱水等后处理过程处理量大,进而增加了最终藻产品的成本。
[0004]现有技术公开的一些养殖系统养殖面与地面间的空间未被利用,空间及资源利用率低;大多养殖系统中液层深度大;并多以硬质材料制作养殖面,不但硬质材料自身的重量会对支撑结构的强度有较高要求,而且对支撑结构的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也较高,工程成本及难度更高。
[0005]现有的一些养殖系统最小单元均由至少两个养殖面构成,其并非必要,且于室外应用时由于最小单元内两养殖面倾斜方向相反,会造成最小单元内及相邻单元间的养殖面相互挡光。另外,有些养殖系统还存在应用性差(二氧化碳利用率低、无法应对不良天气以保障产品品质、无控温措施)、藻液竖直方向混合不足、能量来源单一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首先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间利用率低(养殖面与地面间的空间未被利用)、难以实现多联产,液层深度大、竖直方向混合差,等问题,提出一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系统内单元及相邻单元间养殖面相互挡光,硬质材料的养殖面对支撑框架的强度及制造精度要求高、工程成本及难度高,无控温设施,无质量保障设施,CO2气体补给方式效率低,促混效果差,能量来源单一等技术问题。
[000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间利用率高,可多联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适当控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藻产品质量,CO2利用率高的低成本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
[0009]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0]—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所述多联产系统包括薄层养殖系统和温室系统;所述薄层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装置和循环系统,所述养殖装置包括底面和相应的支撑框架;所述养殖装置与循环系统呈闭环连接;所述温室系统位于养殖装置下方。
[0011]以下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达到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0012]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面上的液层深度小于IOcm ;所述液层深度优选小于5cm,进一步优选小于3cm,再优选小于2cm,再进一步优选小于Icm,最优选4?8_。
[0013]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薄层养殖系统内含一个底面。
[0014]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薄层养殖系统的底面上方还设置盖膜;优选地,所述底面和盖膜构成可拆卸的封闭/半封闭腔;优选地,盖膜可经传动装置放下或收起;优选地,所述盖膜为透光膜,进一步优选防红外膜或高透光膜。
[0015]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防红外膜为红外发电膜。
[0016]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面为柔性面;所述柔性面覆盖于支撑框架的上表面,与支撑框架固定连接,构成养殖装置。
[0017]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面中部为流动区;所述底面各边缘中,至少与藻液流动方向平行的两边缘高于流动区,形成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与流动区的夹角优选为90度。
[0018]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面呈水平或具一定坡度放置;所述坡度优选小于10度,进一步优选小于5度,最优选小于2度。
[0019]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底面表面或其上方加设促混结构。
[0020]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框架中与底面直接接触的为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摆放方向垂直于底面上的藻液流动方向。
[0021]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框架的各边缘中,至少与藻液流动方向平行的两边缘高于支撑结构内其他部分。
[0022]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框架为骨架状结构,其由单一材料制成整体模型,或由多模块、单一 /多种材料拼接组装制成。
[0023]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框架中加设坡度调节装置和张力调节装置。
[0024]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面上设有补气槽;所述补气槽优选位于底面中上部或中部。
[0025]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导管、提升装置、缓冲罐和布液装置;所述导管从底面上藻液流动方向的末端延伸到藻液流动方向的起端;所述布液装置与导管末端相连,位于藻液流动方向的起端。
[0026]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提升装置为泵。[0027]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缓冲罐或导管上设有控温装置及收集装置。
[0028]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提升装置为离心泵、潜水泵或气液混合泵,所述缓冲罐与导管串接;或,所述提升装置为气液混合泵,所述缓冲罐与导管并接。
[0029]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温室系统以底面为顶,以支撑框架为其结构基础,附以温室膜材料形成温室。
[0030]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缓冲罐设置于温室内。
[0031]与已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以薄层养殖系统支撑框架作为温室系统结构主体,将薄层养殖系统与温室系统结合,利用了薄层养殖系统养殖面下方的空间,在进行微藻养殖的同时,可以在温室系统中开展动植物养殖,实现了土地的立体化、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多联产,为发展生态能源、生态农业开辟了新模式。
[0033]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底面选用柔性面不仅可确保现有技术功能,同时其自身质量相对非柔性材料而言普遍较轻,从而降低了对支撑的强度要求。且柔性膜对支撑框架结构及施工精度要求相对低些,若沿液体流动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支撑梁高度与设计高度略有出入,则不对柔性面铺设构成限制。加之第一支撑梁沿与藻液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铺设,在支撑梁建设高度与设计高度略有出入时,藻液在柔性面上将呈现“瀑布流”更利于混合。
[0034]所述薄层养殖系统克服了传统养殖系统中液层深度大、竖直方向混合差等缺陷造成的表层藻细胞见光过剩、底层藻细胞见光不足、养殖终浓度低等不足,有效提高了单位体积藻液中各藻细胞见光几率、光利用效率高。
[0035]所述养殖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可建于地上、半地上、地下,可利用自然土地、山地、丘陵等作为支撑结构,依地势建设养殖单元,具有更大应用潜力和低成本化空间。
[0036]所述养殖系统内含一个底面,底面可平、可曲、可呈任意形状,可水平安置也可倾斜安置(大方向基本一致),避免了养殖单元内及养殖单元间养殖面相互挡光的问题。
[0037]温室系统内具有补光/照明、及控温设施,且一举两得,可同时实现为薄层系统中藻液补光、控温,为温室系统中植物补光/动物照明、控温,利于精细化养殖。
[0038]底面上设补气槽,为藻细胞生长补充了营养物(特别是碳源),避免了长养殖面、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的碳源限制。微藻养殖过程中碳源除直接以气态补入外,还可以CO2溶气水形式补入,溶气水中CO2于常温、常压下以微小气泡形式析出与藻液充分接触,从而提高CO2利用效率。
[0039]具有多种控温设施/手段(设防红外盖膜降温,或缓冲罐集中控温、或导管控温,或通过在温室内喷淋/供暖对薄层系统降温/升温),使该系统可应用范围更广,利于精细
化养殖。
[0040]盖膜结构可有效避免不良天气(如大风、沙尘暴)对微藻生长的影响,进而提高藻广品品质。
[0041]利用气液混合泵同时实现液体输送及气液充分混合,提高混合效率,简化系统。底面表面或其上方加设促混结构,利于薄层内藻液在径向上的混合,以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支撑框架中加设坡度调节装置和张力调节装置,可实现底面坡度和表面张度的调节。
[0042]营养物质(气态、液态、固态)可通过补料系统从循环系统及养殖面上任意位置补入。
[0043]系统运转动能可由风车、水车等装置提供,以利用所处区域自然/可再生/废弃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4]图1是本实用新型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5]图2是本实用新型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内部结构示意图;
[004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结构示意图;
[004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结构示意图。
[0048]图中:1_底面;2-盖膜;3_支撑框架;3-1_第一支撑梁;3_2_纵向承重梁;3_3_门型支撑;4_补气槽;5_温室;6_促混结构;7_缓冲罐;8_提升装置;10_导管;11-布液装置。
[0049]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为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如下:
[005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所述多联产系统包括薄层养殖系统和温室系统;所述薄层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装置和循环系统,所述养殖装置包括底面I和相应的支撑框架3 ;所述养殖装置与循环系统呈闭环连接;所述温室系统位于养殖装置下方。
[0052]本实用新型将薄层养殖系统与温室系统相结合,利用了薄层养殖系统底面的下方空间建造温室系统,并在其中开展动植物养殖,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温室系统在对温室内动植物照明/补光的同时,透过底面对其上面流动的藻液补光。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补入整个养殖体系中。
[0053]所述底面I上的液层深度小于IOcm ;所述液层深度优选小于5cm,进一步优选小于3cm,再优选小于2cm,再进一步优选小于Icm,最优选4?8mm。
[0054]所述薄层养殖系统内含一个底面1,结构简单,避免了在同一单元内相互挡光。
[0055]本实用新型所述薄层养殖系统的底面I上方还设置盖膜2。所述底面I和盖膜2构成可拆卸的封闭/半封闭腔。所述盖膜2为透光膜,进一步优选防红外膜;所述防红外膜优选为红外发电膜。防红外膜可以有效阻隔引起升温的红外线,使可用于光合作用的可见光进入并照射在养殖面上,利于在高温气候区域进行养殖。或所述盖膜2优选为高透光材料,具有防风沙、保温作用,适用于风沙气候及早晚温差较大的地区或早春/晚秋季节。盖膜2可根据具体养殖情况的要求,可经传动装置放下或收起。当底面I为透明材料时,可利用温室内的照明、降温及供暖设施间接为在底面I上流动的藻液进行补光、降温及保温。
[0056]所述底面I为柔性面;所述柔性面覆盖于支撑框架3的上表面,与支撑框架3固定连接,构成养殖装置。底面I可平、可曲,可呈任意形状(如阶梯状、波状、圆形、任意多边形等,不限于此),其表面光滑或设有促混结构。底面I可水平安置也可具一定坡度倾斜安置(大方向基本一致),优选倾斜安置。所述坡度优选小于10度,进一步优选小于5度,最优选小于2度。
[0057]所述底面I中部为流动区,供藻液流动;所述底面I各边缘中,至少与藻液流动方向平行的两边缘高于流动区,形成溢流堰,以维持柔性面上藻液的厚度,并可防止流速控制不当时沿柔性面流动的藻液溢出。底面I的形状、溢流堰的高度、溢流堰与流动区的夹角由支撑框架3决定。所述溢流堰与流动区的夹角优选为90度。
[0058]所述柔性面材料为无毒性、耐海水腐蚀的材料,优选膜或布状防渗材料,进一步优选棚膜、建筑膜、土工膜、篷布、苫布或油布;所述棚膜选自PVC、PE、EVA、PEP或其复合膜。典型但非限制性的例子包括:PVC,PEP,建筑膜,篷布,EVA和PE的复合膜,苫布,油布,PVC和PEP的复合膜,土工膜等,皆可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
[0059]本实用新型所述底面I表面或其上方加设促混结构6,从而使藻液在沿底面I流动过程中,在薄层内形成湍流,利于薄层内藻液在径向上的混合,以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本实用新型所述“促混结构”意指在底面表面或上方设置能够促进藻液混合的结构。本领域人员能够获得的其他能够增强薄层内藻液混合的结构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
[0060]所述支撑框架3中与底面I直接接触的为第一支撑梁3-1,所述第一支撑梁3-1摆放方向垂直于底面I上的藻液流动方向,使底面整体平坦或呈轻度阶梯状,使藻液均匀平缓流动或呈“瀑布流”。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底面优选为整体平坦的结构形式,但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原因,很难保证底面的完全平坦。例如第一支撑梁3-1由于采取了垂直于藻液流动方向的方式铺设,可能会出现由于间距较远的门型支撑安置高度的差异,造成局部坡度有别于整体坡度的现象,即本实用新型所谓的“轻度阶梯状”的底面形式,该形式也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柔性面,形成的平坦或轻度阶梯状的底面均可实施本实用新型,对土建施工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应用性强。
[0061]所述支撑框架3的各边缘中,至少与藻液流动方向平行的两边缘高于支撑结构内其他部分,即其沿藻液流动方向纵截面呈近似凹型。所述支撑框架3为骨架状结构,其由单一材料制成整体模型,或由多模块、单一 /多种材料拼接组装制成。
[0062]所述支撑框架3由天然材料或合成材料构成。所述天然材料选自金属、土、砖、石、木或竹;所述合成材料选自塑料、混凝土或塑钢。所述支撑框架3材料的典型但非限制性的例子包括:金属,砖,石,塑料,混凝土,竹,塑钢,土等,皆可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
[0063]所述支撑框架3中加设坡度调节装置和张力调节装置。所述柔性面坡度可通过坡度调节装置实现调节,表面张度可通过张力调节装置实现调节。
[0064]所述底面I上设有补气槽4 ;所述补气槽4优选位于底面I中上部或中部。在底面I上设补气槽4的目的是为在底面I上流动的藻液补充碳源。微藻养殖过程中碳源可以CO2溶气水或固态/液态含碳化合物的形式补入。
[0065]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导管10、提升装置8、缓冲罐7和布液装置11 ;所述导管10从底面I上藻液流动方向的末端延伸到藻液流动方向的起端;所述布液装置11与导管10末端相连,位于藻液流动方向的起端;
[0066]所述提升装置8为泵。导管10在提升装置8的作用下将流至底面I 一端的藻液输送至底面I另一端,使藻液呈薄层状,均匀的沿底面I流动,如此循环往复。所述缓冲罐7或导管10上设有控温装置及收集装置。
[0067]在本实用新型中,缓冲罐7可作为藻液与气体(含CO2组分)混合的场所或藻液的临时储存场所(根据工艺要求,作为储存场所时有时也会鼓入含CO2组分的气体),依此选择泵的种类。
[0068]所述提升装置8为离心泵、潜水泵或气液混合泵。本实用新型利用气液混合泵进行液体输送和气液充分混合。
[0069]当缓冲罐作为藻液与气体(含CO2组分)或溶气水(含CO2组分)或营养物质的混合场所时,所述提升装置8优选离心泵、潜水泵或气液混合泵,所述缓冲罐7与导管10串接。此时,主路阀关闭,与缓冲罐7相连的支路阀开启(缓冲罐7开口或与外界相通),含有0)2组分的气体或含有CO2组分的溶气水或可促进微藻生长的营养液通入缓冲罐7中,优选沿缓冲罐7底部通过微孔分布器后再与缓冲罐7中藻液接触,这样形成的含有CO2组分的均匀微气泡可与藻液进行更充分的接触,以利于CO2或营养物质与藻液充分混合。
[0070]当缓冲罐作为藻液的临时储存场所时,所述提升装置8为气液混合泵以同时实现液体输送和气液充分混合,此时,缓冲罐7与导管10并接,主路阀开启,与缓冲罐7相连的支路阀关闭(此时含有CO2组分的气体经泵与藻液充分混合,以提供微藻生长所需营养物质)。
[0071]在夜晚或不良天气时,也可将主路阀关闭,与缓冲罐7相连的支路阀开启,使藻液存入缓冲罐7,根据养殖工艺需求可在缓冲罐7中通入气体(优选含有CO2组分的气体)。此时缓冲罐7为存储藻液的场所,且缓冲罐7可设置于底面I下的温室5外或温室内,优选设置于温室5内,还可配以相应的控温装置、收集装置,分别实现藻液集中控温和藻细胞收集。
[0072]本实用新型所述导管10材料优选为耐海水腐蚀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塑料或衬塑金属。所述塑料优选PVC。
[0073]所述导管10上可设有控温装置、收集装置。
[0074]营养物质(气态、液态、固态)除上述补入方式外,还可通过补料系统在循环系统其他位置(如导管10)或底面I上加入。所述温室系统以底面I为顶,以支撑框架3为其结构基础,附以温室膜材料形成温室5。温室5内设照明、供暖、喷淋等动植物养殖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不仅可用于温室内动植物养殖,还可用于薄层系统的补光、供暖、降温,从而使底面I上流淌的微藻能够更好的生长。
[0075]所述多联产系统的运转动能可通过风车或水车提供,以利用所处区域自然/可再生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
[0076]实施例1
[0077]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底面I由EVA棚膜制成,附着于第一支撑梁3_1上并绷紧构成养殖装置。底面I呈长方形,总长50米、宽10米。沿支撑框架3倾斜设置,其高端距地面3米、低端距地面2米。第一支撑梁3-1沿底面I短边铺设(即横向铺设、与藻液流动方向垂直)、间距0.5米,纵向承重梁3-2位于第一支撑梁3-1之下、沿底面I长边方向铺设(即纵向铺设、与藻液流动方向平行)、间距2.5米;最底部设门型支撑3-3、间距10米。门型支撑3-3外附以EVA棚膜(底面),形成以底面I为顶的温室系统,系统内设有喷淋、补光及供暖等设施。盖膜2亦由EVA棚膜制成,距底面10.2米,与底面I形成可拆卸的封闭腔。当自然环境温度低于微藻生长所需温度时,双层膜结构实现了较好的保温功能,加之温室5内供暖,可保障适宜的微藻生长温度(25°C),夜间温室5内补光灯可开启,在为温室5内所养植物补光(或对动物提供照明)的同时,灯光透过底面照射到底面上流动的藻液,从而实现微藻在夜间的持续培养。此外,双层膜结构在抵御风沙等不良天气方面也具有很好的效果。维持养殖面上液层厚度约6_。以离心泵为动力输入装置,主路阀关闭,与缓冲罐相连的支路阀开启,CO2与空气的混合气(其中CO2浓度为5%)经由孔径为0.2mm的微孔曝气装置将混合气体通入缓冲罐中,为微藻生长提供碳源。当藻液浓度(以小球藻为例)达25g/L左右时,收集藻液中1/2藻细胞后补入培养液继续养殖。养殖过程中,以初始养殖体积及培养液组成为基础,定期补加水及N、P等营养元素。
[0078]该系统中,根据养殖工艺需求,若夜间或寒冷或高温天气停止养殖,可将藻液集中存储于缓冲罐7内(充或不充含CO2组分的气体),缓冲罐7建于温室5内(较优),集中控温。此外,在正常养殖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在导管10上附加控温设施,使藻液在流经导管10的过程中实现控温。
[0079]此外,该系统中底面I上可设计特征结构(促混结构6),以促进在其上流动的藻液充分混合。盖膜2可设计成非固定式模式,根据养殖工艺需求或操作需求适时敞开。
[0080]本实施例将以柔性膜为底面、具有盖膜结构的薄层养殖系统与温室系统相结合,能够克服/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间利用率低,硬质材料的养殖面对支撑结构的强度及制造精度要求高、工程成本及难度高,无控温设施,无质量保障设施,CO2气体补给方式效率低,两养殖面相互挡光,促混效果差,能量来源单一等技术问题,是一种空间利用率高、可多联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适当控温,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藻产品质量,CO2利用率高的低成本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
[0081]实施例2
[008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底面I由EVA棚膜制成、呈长方形、总长100米、宽20米。底面I中部(50米处)设补气槽4 (深10cm),补气槽4中设微孔补气管,持续通入含CO2组分的气体,补气槽4处纵向承重梁3-2断开。底面I高端距地面3.5米,低端距地面2米。以气液混合泵为动力输入装置,主路阀打开,与缓冲罐7相连的支路阀关闭,CO2与空气的混合气(其中CO2浓度为3%)于气液混合泵处与藻液充分接触,为微藻生长提供碳源。盖膜2由防红外膜制成。养殖面上液层厚度约为8_。其余同实施例1。
[0083]本实施例中盖膜2由防红外膜材料制成,在满足微藻生长所需光照的同时阻挡红外光进入,实现降温;在底面I中部设补气槽4,通入含CO2组分的气体,为流动中的藻液补充生长所需碳源。其余与实施例1同。
[0084] 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特征,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特征,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结构特征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所选用部件的等效替换以及辅助部件的增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薄层养殖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产系统包括薄层养殖系统和温室系统;所述薄层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装置和循环系统,所述养殖装置包括底面(I)和相应的支撑框架(3);所述养殖装置与循环系统呈闭环连接;所述温室系统位于养殖装置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I)上的液层深度小于IOcm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层深度小于5c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层深度小于3c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层深度小于2c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层深度小于1c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层深度4~8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层养殖系统内含一个底面(I)。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层养殖系统的底面(I)上方还设置盖膜(2)。
10.如权利要求9所 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I)和盖膜(2)构成可拆卸的封闭/半封闭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盖膜(2)可经传动装置放下或收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膜(2)为透光膜。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膜(2)为防红外膜或高透光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红外膜为红外发电膜。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I)为柔性面;所述柔性面覆盖于支撑框架(3)的上表面,与支撑框架(3)固定连接,构成养殖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I)中部为流动区;所述底面(I)各边缘中,至少与藻液流动方向平行的两边缘高于流动区,形成溢流堰。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与流动区的夹角为90度。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I)呈水平或具一定坡度放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小于10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小于5度。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小于2度。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底面(I)表面或其上方加设促混结构(6)。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3)中与底面(I)直接接触的为第一支撑梁(3-1 ),所述第一支撑梁(3-1)摆放方向垂直于底面(I)上的藻液流动方向。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3)的各边缘中,至少与藻液流动方向平行的两边缘高于支撑框架(3 )内其他部分。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3)为骨架状结构,其由单一材料制成整体模型,或由多模块、单一 /多种材料拼接组装制成。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3)中加设坡度调节装置和张力调节装置。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I)上设有补气槽(4)。
28.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槽(4)位于底面(I)中上部或中部。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导管(10)、提升装置(8)、缓冲罐(7)和布液装置(11);所述导管(10)从底面(I)上藻液流动方向的末端延伸到藻液流动方向的起端;所述布液装置(11)与导管(10)末端相连,位于藻液流动方向的起端。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8)为泵。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7)或导管(10)上设有控温装置及收集装置。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8)为离心泵、潜水泵或气液混合泵,所述缓冲罐(7)与导管(10)串接;或,所述提升装置(8)为气液混合泵,所述缓冲罐(7)与导管(10)并接。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室系统以底面(I)为顶,以支撑框架(3)为其结构基础,附以温室膜材料形成温室(5)。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7)设置于温室(5)内。
【文档编号】C12M1/00GK203530295SQ201320461421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0日
【发明者】朱振旗, 王琳, 崔洪亮, 程小雪, 桑俊宝, 卢彦兴 申请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