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头痛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头痛茶,其主要原料及重量份分别是:川芎5份、艾叶3份、桂枝尖3份、细辛2份、菊花3份。本发明所述防治头痛茶具有防治头痛眩晕功效。用于治疗头痛效果明显。
【专利说明】防治头痛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养生茶饮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头痛眩晕功效的养生茶饮品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各类中草药代茶饮品功效各不同。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中药饮片“代茶饮”对于一些较轻的疾病或慢性疾病是有疗效的。但中医专家认为,现在很多人将中医误认为以“养生”、“保健”、“治未病”为主,忽视、混淆了“中医治疗”。加上中药药材是天然草木,往往被认为是无毒害,可以随意使用的。于是,许多调理方子便纷纷出现,如“清心茶”、“明目茶”、“润喉茶”、“养颜茶”、“安睡茶”等。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治头痛眩晕功效的养生茶饮品及制备方法,对头痛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防治头痛茶饮品及制备方法,其主要原料及重量份分别是:川芎5份、艾叶3份、桂枝尖3份、细辛2份、菊花3份。
[0005]本发明所述养生茶饮品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川芎5份、艾叶3份、桂枝尖3份、细辛2份、菊花3份,分别制成饮片,经过高压锅蒸煮杀菌30-60分钟,晾干,获得无菌原材料;
[0006]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得的无菌原材料,加入冰糖10份混合,获得养生茶饮品;
[0007]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养生茶饮品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养生茶饮品。
[0008]本发明所选择的原料,其药性和功效分别是: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安抚神经,正头风头痛,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0009]艾叶: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脱皮。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0010]桂枝尖: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治】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用于风寒神经衰弱,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0011]细辛:马兜铃科植物北 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归经】: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性味】味辛;性温;小毒。【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用于风寒神经衰弱,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0012]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含挥发油01%~0.2%,油中含白菊醇、白菊酮,尚含dl-樟脑、β-3-蒈烯(β-3-carene)、桧烯及香草醇。此外,花中分离得野菊花内酯约0.1%,密蒙花甙约0.72%.另含木犀草素葡萄糖甙、菊红甙菊黄质、环氧叶黄素、木犀草素、野菊花酮(没药烷酮二醇),及野菊花醇、胡萝卜甙、豚草素、金合欢素、山俞酸甘油酯、棕榈酸等。野菊花含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0013]本发明所述防治头痛茶具有防治头痛眩晕功效。用于治疗头痛效果明显。
[0014]具体实施方法
[0015]所述防治头痛茶,其主要原料及重量份分别是:川芎5份、艾叶3份、桂枝尖3份、细辛2份、菊花3份。
[0016]本发明所述茶饮品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川芎5份、艾叶3份、桂枝尖3份、细辛2份、菊花3份,分别制成饮片,经过高压锅蒸煮杀菌30-60分钟,晾干,获得无菌原材料;
[0017]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得的无菌原材料,加入冰糖10份混合,获得养生茶饮品;
[0018]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养生茶饮品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养生茶饮品。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头痛茶,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原料及重量份分别是:川芎5份、艾叶3份、桂枝尖3份、细辛2份、菊花3份。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饮品,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川芎5份、艾叶3份、桂枝尖3份、细辛2份、菊花3份,分别制成饮片,经过高压锅蒸煮杀菌30-60分钟,晾干,获得无菌原材料;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得的无菌原材料,加入冰糖10份混合,获得养生茶饮品; 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养生茶饮品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养生茶饮品。
【文档编号】A23F3/34GK103918843SQ201410156099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8日
【发明者】谢朝阳 申请人:谢朝阳